為什麼我們甘願 放棄自由 洪世民譯 2025 台北:平安《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 作者 埃里希·弗洛姆(1900-1980),學長莫迪滇翻譯,可參考 鍾玲的回憶錄《我的青芽歲月》
《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 作者 埃里希·弗洛姆(1900-1980),學長莫迪滇譯 。學長莫迪滇的東海資料,可參考鍾玲的回憶錄《我的青芽歲月》(2022)。
弗洛姆 《逃避自由》2022年台灣有新譯本。我們看的是學長莫迪滇譯的,新潮文庫本,1971?
《逃避自由》主題是德國人如何"逃避自由",將自主權交給希特勒政權.....
"Greed is a bottomless pit which exhausts the person in an endless effort to satisfy the need without reaching satisfaction."./ 埃里希‧弗洛姆 /《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 「貪婪是一個無底洞,它使人精疲力竭,無休止地努力滿足需求,卻無法獲得滿足。”
.
「埃里希·弗洛姆(1900年3月23日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1980年3月18日逝世於瑞士穆拉爾托)是一位德裔美國精神分析學家和社會哲學家,他探索心理學與社會之間的相互作用。弗洛姆認為,透過將精神分析原理應用於治療文化弊病,人類可以發展出一個心理平衡的「健全」。
1922年,弗洛姆從海德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在慕尼黑大學和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接受精神分析學的培訓。他最初作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弟子從事精神分析學實踐,但很快便對佛洛伊德過於關注無意識驅動力而忽視社會因素在人類心理學中的作用提出了質疑。對佛洛姆而言,一個人的性格是文化和生物學的產物。 1933年,他離開納粹德國前往美國,此時他已是一位享有盛譽的精神分析學家。在那裡,他與正統的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發生了衝突。 1934年至1941年,弗洛姆在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任教,他的觀點在那裡日益引發爭議。 1941年,他加入佛蒙特州本寧頓學院任教,並於1951年被任命為墨西哥城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的精神分析學教授。 1957年至1961年,他在密西根州立大學兼任教授,並於1962年回到紐約,擔任紐約大學精神病學教授。
弗洛姆在其多部著作和論文中提出了這樣的觀點:理解人類的基本需求對於理解社會和人類本身至關重要。佛洛姆認為,社會制度使得人們難以甚至不可能同時滿足不同的需求,從而造成了個人心理衝突和更廣泛的社會衝突…」(《大英百科全書》)。
"Erich Fromm (born March 23, 1900, Frankfurt am Main, Germany—died March 18, 1980, Muralto, Switzerland) was a German-born American psychoanalyst and social philosopher who explore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sychology and society. By applying psychoanalytic principles to the remedy of cultural ills, Fromm believed, mankind could develop a psychologically balanced “sane society.”
After receiving his Ph.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Heidelberg in 1922, Fromm trained in psychoanalysis at the University of Munich and at the Berlin Psychoanalytic Institute. He began practicing psychoanalysis as a disciple of Sigmund Freud but soon took issue with Freud’s preoccupation with unconscious drives and consequent neglect of the role of societal factors in human psychology. For Fromm an individual’s personality was the product of culture as well as biology. He had already attained a distinguished reputation as a psychoanalyst when he left Nazi Germany in 1933 for the United States. There he came into conflict with orthodox Freudian psychoanalytic circles. From 1934 to 1941 Fromm was on the faculty of Columbia University in New York City, where his views became increasingly controversial. In 1941 he joined the faculty at Bennington College in Vermont, and in 1951 he was appointed professor of psychoanalysis at the National Autonomous University of Mexico, Mexico City. From 1957 to 1961 he held a concurrent professorship at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and he returned to New York City in 1962 as professor of psychiatry at New York University.
In several books and essays, Fromm presented the view that an understanding of basic human needs is essential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society and mankind itself. Fromm argued that social systems make it difficult or impossible to satisfy the different needs at one time, thus creating both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and wider societal conflicts..." (Britannica)
莫迪滇譯 《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 鍾玲《我的青芽歲月》
為什麼我們甘願 放棄自由 洪世民譯 2025 台北:平安
為什麼我們甘願放棄自由?:洞悉人性弱點的極權心理學
內容簡介
極權基於人性,它離你我其實很近。
失控的「民主」隨時可能變成「極權」,全在我們一念之間。
一個你我都無法逃避的社會議題,一本所有人都應該閱讀的書!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嘉銘 專文導讀!
極權,是一種集體催眠,
它會摧毀你的道德意識,
抹除你的批判性思考,
多數人根本不會注意到,我們正逐漸走向極權……
●政府為什麼對「造謠」這麼畏懼?
●如果不是媒體的渲染,新冠肺炎疫情可以「少死掉」很多人?
●就算是最荒謬的想法,只要有一群人一起相信,它就可能成真?
●恐懼和攻擊,是「團結眾人」最好的方式?
●為什麼有些人會寧可相信誇張的陰謀論,也不相信顯而易見的事實?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地球上的許多人,仍然處於極權政府的控制之下,生活在民主化社會的我們,依舊面臨著極權主義的威脅。我們常常感到納悶,為何獨裁者會透過民主選舉產生?人們為何會甘願放棄自由,為自己綁上枷鎖?難道都沒有人發現不對勁,試圖反抗嗎?
在資訊傳播發達的年代,我們的身邊充滿草率錯誤、立場偏頗的言論、氾濫的錯假訊息,讓我們對於事實的真相真偽難辨。當真假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虛構但說得通的謊言」就會輕易跨越道德底線。
本書作者透過集體心理學理論,深度探究極權的成因。看完這本書,我們將學會如何在人群中保持清醒,不再陷入集體的恐懼和焦慮之中,極權主義根植於人性,或許永遠沒有消滅的可能,但只要多增加一個清醒的人,人性的冬日終將退去,比現在更好的未來,依舊值得期待。
強力推薦 【Zen大的時事點評粉絲團版主】王乾任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王意中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謝伯讓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蘇彥斌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馬蒂亞斯.戴斯梅(Mattias Desmet)
公認全球首屈一指、將「集體重塑理論」應用於COVID-19疫情的專家。
他是比利時根特大學心理學及教育科學系臨床心理學教授,也是執業的精神分析心理治療師。
他的著作獲媒體廣泛討論,包括在Podcast節目《喬.羅根親身經歷》(The Joe Rogan Experience)及《富比士》、《紐約郵報》、《福斯新聞》、Salon.com和其他數百個媒體。他受訪的影片也獲得全球數百萬人觀看。
已出版的著作包括《追求心理學的客觀性》(The Pursuit of Objectivity in Psychology)和《拉岡的主體性邏輯》(Lacan's Logic of Subjectivity: A Walk on the Graph of Desire)等。亦著有百餘篇經同儕審核的學術論文。
二○一八年獲精神分析心理治療學會(Association for Psychoanalytic Psychotherapy)頒發實證精神分析個案研究獎,二○一九年榮獲荷蘭心理治療學會的維姆.崔斯伯格獎(Wim Trijsburg Prize)。
譯者簡介
洪世民
六年級生,現為專職翻譯,曾獲吳大猷科普著作翻譯獎,譯作涵蓋各領域,包括《心富》、《思考101》、《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在一起孤獨》、《如何獨處》、《你永遠都可以有選擇》等。
目錄
引言
第一部分
科學與它的心理效應
一、科學與意識形態
二、科學與其實際應用
三、人工社會
四、(不)可測的宇宙
五、馬首是瞻
第二部分
集體重塑與極權主義
六、群眾的崛起
七、群眾的領導人
八、陰謀與意識形態
第三部分
機械論世界觀之外
九、死的宇宙 vs 活的宇宙
十、物質與精神
十一、科學與真話
致謝
序
導讀
極權無需暴君?當平凡的人走向盲從與壓迫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嘉銘
二十世紀最具代表性的極權主義政權有兩個,一個是史達林統治下的蘇聯,另一個是希特勒的納粹德國。根據知名德裔美國哲學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在《極權主義的起源》中的經典研究,極權主義與傳統的獨裁統治或暴政有所不同。獨裁或暴君統治仰賴從上到下的階層體制統治。這些階層需要穩定性,穩定的體制會對統治者的權力形成一定制約。但是在極權統治下,所有權力集中於領袖一人身上。極權主義透過層層重疊且競爭的政府機構,使統治結構保持流動性,確保領袖的意志隨時變動,無所不在。
另一方面,極權主義和法西斯主義也不同,法西斯菁英的主要目標是掌控國家權力,透過國家機器與軍事暴力來維持統治。相較起來,極權主義透過意識形態與恐怖機制,使人民主動認同其統治,從而在思想與行為上達成全面支配。
一言以蔽之,極權主義的特徵是:只要符合極權意識形態的邏輯,領袖的命令可以隨時變動,而「群眾」(the masses)則全心服從,毫不猶豫地犧牲個人利益,因為他們的身分與存在感完全建立在服從之上。關鍵問題是:為何「群眾」會從內心深處接受領袖(或體制)的支配,並熱切地服從?
本書作者馬蒂亞斯.戴斯梅(Mattias Desmet)在經歷新冠肺炎疫情後,認為現代社會在某些情境下展現出極權主義的特徵。疫情期間,技術官員在缺乏明確科學共識的情況下,頻繁調整與擴大防疫管制措施。儘管這些措施的效果存在爭議,人們仍然積極服從,甚至自願放棄部分權利。
戴斯梅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疫情下的人群在心理機制上,可能與極權體制下的「群眾」具有相似之處。戴斯梅是一位臨床心理學教授,同時也是一名執業心理分析師。他在這本書中探討了過去極權主義研究較少涉及的「群眾心理機制」。
鄂蘭有一個著名的觀察:極權主義統治的群眾因為社會聯繫被破壞,失去了家庭、朋友與舊識,成為孤立無援的個體,彷彿一顆顆互不相連的原子。極權主義運動要求成員絕對且永恆的忠誠。這種忠誠來自於這些社會聯繫被破壞的個人,他們因孤立而更依賴極權運動提供的歸屬感與意義。
極權主義運動的核心在於意識形態,它不僅塑造了群眾的世界觀,也賦予其行動的正當性。無論是希特勒還是史達林,他們的意識形態都宣稱自己代表著歷史的必然進程,最終將涵蓋全人類。為了實現意識形態所構建的歷史使命,這些原子化個人不僅忠實扮演被規訓的角色,甚至隨時準備犧牲自己。
戴斯梅十分同意,原子化與孤立化的「群眾」是極權主義的溫床,並進一步提出獨特的「群眾形成」理論。他的解釋包含三個環節:
第一,十八世紀歐洲啟蒙運動後,古典力學奠定了機械世界觀,並逐漸成為現代社會的主流信念。機械世界觀假設,我們可以客觀且準確地測量世界的運作,並以物理定律加以解釋。它讓人們相信,我們可以透過操縱物質世界來實現理想社會。未來只要獲得完美的知識並掌握先進技術,人類將能徹底改善社會。因此,技術官僚應該以數字與科學來治理社會。
戴斯梅對機械世界觀的批評有三點。第一,機械世界觀忽略了人性與生命意義,將一切還原為基本粒子的物理運動。第二,隨著機械技術的進步,人類與自然的關係逐漸疏離,個人與社會的聯繫也日益薄弱,最終導致人類成為原子化的個體。第三,量子力學與混沌理論的發展證實了測量結果會受到觀察者的影響,顯示完全客觀的量測並非總是可能。此外,科學界中層出不窮的研究舞弊案例,也動搖了人們對可複製性與絕對客觀性的信任。
第二、從發展心理學的觀點,嬰兒從出生開始,就對母親的訊息感到極度不確定,試圖理解「我該怎麼做,才能讓媽媽關注我?」當她第一次在鏡子中透過母親的指認認出自己,她感到無比興奮,因為她確認了自己的存在與母親的渴望緊密相連。接下來,嬰兒透過語言試圖掌握規則,想知道自己必須成為怎樣的人,才能在父母眼中獲得愛與認可。然而,語言本質上的不確定性,使她的努力充滿挫折,進而陷入恐懼與不安。這時候,她可能發展出三種不同的適應方式:第一,成為自戀者;第二,透過不斷尋求更多規則,來確保自己與他者的關係;第三,接受語言的不確定性,透過詩歌重新探索世界與自我,並與他者建立一種以詩意共鳴為基礎的關係。
戴斯梅運用這一發展心理學理論來解釋疫情下的群眾心理。在機械世界觀之下,人們相信可以透過準確且客觀的語言來理解並控制疫情。然而,許多疫情研究者坦承,數據本身難以避免誤差,並且受到多種變數的影響。語言與規則的不確定性帶來恐懼與不安,使人們發展出自戀傾向,或是不斷追求更多的管制措施,以試圖解決先前管制所帶來的新問題。
第三、群眾的形成機制。這些原子化、孤立的個人,因缺乏社會聯繫而感到生命失去意義,內心充滿不安與恐懼。在疫情期間,他們透過與「敵人」奮戰、團結一致,獲得一種和社會連結的陶醉感受。無論防疫措施的合理性如何,它都發揮了一種儀式性功能,以維持群體的凝聚力。群眾的形成過程與凝視蠟燭所引發的催眠狀態相似。高度暗示性的敘事使人們的注意力僅集中於「病毒、受難者和防疫措施」,而其他重要議題,如經濟衰退、防疫措施的附加傷害、對隱私權與民主權利的侵犯、集體健康與免疫力的惡化,則被忽視或邊緣化。群眾如同陷入催眠狀態,不僅完全忽略自身利益,也無法容忍任何異見者。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不同意防疫措施的人們往往感到窒息,因為支持者的意見高度一致,對異議者的批評與排擠極為激烈。防疫措施確實忽視了許多未受群眾關注的傷害。戴斯梅將這些支持者群體與極權主義下的群眾加以對比。他提供了一種宏大的解釋敘事,涵蓋近代物理學、混沌理論、精神分析理論與當代科學界的爭議,同時試圖解析當代社會的諸多病態現象,使其論述頗具吸引力。
鄂蘭對原子化群眾的解釋,主要基於德國一戰後的歷史社會背景,以及史達林對社會結構的全面瓦解。因此,我們不容易將極權主義與自身的日常生活聯繫起來,因為當代社會與當年德國及蘇聯的歷史條件和社會環境有顯著差異。然而,戴斯梅對群眾的解釋不依賴歷史分析,而是轉而依據啟蒙世界觀與發展心理學。因此,他認為,即便極權體制缺乏強勢的領袖與吸引人的意識形態,極權主義的威脅仍可能存在於我們的社會之中。
即便我們不完全認同他對極權主義的類比,他所揭示的現象——疫情中的群眾願意徹底不顧私利、集體從眾、不容異己、忽略其他重要議題——確實令人憂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