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29, 2019

《白鳥之歌》Joys and Sorrowsby Albert E. Kahn Pablo Casals

Happy Birthday, Pablo Casals! We love that the great Catalan cellist composed the UN Hymn. Who knew?







Joys and Sorrows, (Simon & Schuster, 1970),
Pablo Casals' memoir as told to Kahn;

與《白鳥之歌》再次相遇. Albert E. Kahn著,林宜勝譯,《白鳥之歌》, 台北:志文出版社,1973/1992年(再版)。 這本遺忘已久的書,是日前回花蓮時從3樓的 ...






See this image



Joys and Sorrows Paperback – April 15, 1974
by Albert E. Kahn (Author), Pablo Casals (Author)



Pablo Casals
Cellist
Pau Casals i Defilló, usually known in English as Pablo Casals, was a cellist, composer, and conductor from Catalonia, Spain. He 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the pre-eminent cellist of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one of the greatest cellists of all time. Wikipedia
BornDecember 29, 1876, El Vendrell, Spain
DiedOctober 22, 1973, San Juan, Puerto Rico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lbert_E._Kahn



藝術可以很政治
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從來就不是絕對的
就讓我們看一個 藝術很政治的例子
1939年,法朗哥取得西班牙政權後,反法西斯的大提琴家卡薩爾斯Pablo Casals被迫流亡到法國邊境的小城 Prades,停止一切公開演出作為抗議,並發誓法朗哥政權不除,不再踏上西班牙的土地。
這位卡薩爾斯,19歲時在舊書攤發現沈寂近兩世紀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譜,奉為大提琴聖經,1930年代完成史上第一套錄音,促成巴哈大提琴組曲的復興。他每日練習巴哈2至3小時,直到九十幾歲。朋友問他為什麼如此「辛苦」,他說:「因為我最近才發現,有一些地方還可以再進步。」家人曾紀錄他晚年健康狀況即使不佳,一旦拉起巴哈,會重拾活力。
歐洲的戰事沒有停在西班牙,法西斯在德國與義大利興起,戰火襲捲全歐,乃至全世界。卡薩爾斯沒有對希特勒的招手妥協。他原本希望戰後法朗哥政權會跟著倒台,沒想到盟軍卻沒有拔除法朗哥,美國反而提供其經濟援助,以換取在西班牙的軍事基地。失望之餘,卡薩爾斯發誓不再任何承認法朗哥政權國家的首都演奏。
樂界乃至樂迷,希望卡薩爾斯復出的呼聲,友人小提琴家 Alexander Schneider 想出了方法:說1950年是巴哈誕生200 週年,為什麼不在Prades 舉辦音樂節,作為紀念?提倡心愛的巴哈,對卡薩爾斯的「誘惑」太大,但他有一個條件:所有收入必須捐贈為於Perpignan的難民醫院:那是30年代為了照顧當時翻過庇里牛斯山逃到南法的加泰人,所建立的醫院。這是存續至今Prades 卡薩爾斯音樂節的由來。
卡薩爾斯曾寫道:「我的身分首要是人,其次才是藝術人。作為人,我的首要義務是謀求人的福祉。我能用的是音樂,因為它超越了語言、政治與國界。我能做的不多,但至少我為了理念,給出我所有。相較於其他人,藝術工作者有一份特別的責任,因為上天給他們特別的感知,獨特的觀點,而且他們擁有舞台:別人的聲音出不來,但他們的聲音會被聽到。」
卡薩爾斯唯一的破戒,是1961年前往白宮演奏,因為他對 JFK 寄予厚望。附上那場演奏「白鳥之歌」El cant dels ocells 的錄音,這首加泰傳統歌謠,是卡薩爾斯流亡後,每場演奏的必演曲目,也因此成為加泰認同的象徵。
「金馬」的爭議,不會過去。選擇的時刻終究會到來。不少人已經選舉自創品牌,多數還在擔心「市場」。與魔鬼交易固然需要同理,但脫離中國不一定沒有市場。

YOUTUBE.COM
From the album "A Concert at the White Houe" (Columbia KL 5726) recorded live on…


Wednesday, November 6, 2019

居禮夫人傳



居禮夫人傳


內容簡介

  伊芙.居禮對其母親綺麗壯烈、苦樂交織的一生,所作真摯動人的畫像,早已打動了千萬人的心弦,且被批評家推許為傳記文學中的瑰寶。這位人類有史以來迄今最傑出的「女性」科學家,先後榮獲諾貝爾物理和化學獎,她一生在科學上的成就及貢獻,曾使那些存有「女人不適於研究科學」偏見的男子瞠目不知所對,羞愧不如。身材纖弱的居禮夫人,在貧困交迫中,堅定不移,於重重阻力下,進行艱苦的研究,終於完成近世科學上的重大發現,這委婉曲折的經驗,確是一篇可歌可泣的鉅構,在與人世艱辛抗衡的生活爭鬥中,我們確實需要這一種鼓舞起信心勇氣的文學。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博士說:「影響我一生最深遠的首推「居禮夫人傳」,從這本傳記中我真正了解到一個科學家的生活也可以是美麗而充滿理想的。」

歷史上的今天(11/07),152年前的今天,居禮夫人(Maria Skłodowska-Curie, 1867/11/07~1934/07/04)在波蘭華沙出生。
她是
科學史上不平凡的一位女性。
一生兩度榮獲諾貝爾獎桂冠。
1903年榮獲物理學獎。
1911年獲頒化學獎。
她是
法國第一位女性教授,
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科學家,
諾貝爾獎史上第一位兩度獲得殊榮的科學家。
BIOGRAPHY.COM

留言
  • Yueh Ying Carol Liao 現在可能要稱呼:瑪麗夫人了..
    1
    • 羅益華 對喔!謝謝提醒。
      應該訂正為Marie Curie就好。
      1

Friday, November 1, 2019

志於文,清且吉 -- 敬悼張清吉先生 (何懷碩 台灣醒報 )




志於文,清且吉 -- 敬悼張清吉先生
台灣醒報Awakening News Networks 2019.11.01~03 五,

Sunday, October 20, 2019

志文:管理學開創者、藝術史教授 杜魯克( Peter Drucker ) 的著作【邁向經濟的新紀元--日本成功的代價】【創新與企業家精神 ----最卓越的企業實踐與原理教材】】



Hanching Chung 更新了他的近況。
晚上,決定將此文提到的日本畫家等的英文找出來,
A View of Japan Through Japanese Art, Song of the Brush: Japanese Painting from Sanso Collection (Seattle: Seattle Art Museum)這實在是篇好文章。
此篇收入Toward the Next Economics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1)
有漢譯:【邁向經濟的新紀元--日本成功的代價】,林肇熙譯,台北:志文 (據日譯本),1986
1986年,志文出版林肇熙譯的Peter Drucker的書。現在,網路上找不到他的資料。
我對照英文,約95 %以上的正確率,很難得。
從64號帶回6本英中文的日本繪畫史。
我出去繳款:2處電費1220元。
過麥當勞,近9點,懷恩堂有戶外、室內節目。
聯經的書很多,在近百本平擺的新書中有梁永安先生翻譯Will Durant 的【落葉】(商周),這本書的起頭,我們SU小組討論過,我似乎還搞錯美國某小報。
出去,經巷口,一老婦身手矯健整理廢棄紙袋,摩托車車尾疊5大袋,拖一小袋、車前也掛2袋。她前方2公尺處是賣自助Yogurt,內有母女,狀幸福。
台大誠品店一樓逛逛,很不一樣的書,我在幾家美英大學出版社 (各家擺幾本,有Johns Hopskins的,竟然是 Of Grammatology By Jacques Derrida)前看看,每本書都超過千元。
回程買4塊炸雞.....







我打算在11月18日上午舉辦紀念Peter Drucker的討論會。
內容談他與W. Edwards Deming的"日本論",他獨特的日本繪畫論。更集中注意力談 Peter Drucker的著作,譬如說回憶錄《旁觀者》和他好友認為最好的《不連續的時代》。
特邀曹永洋、戴久永等老師參與討論。
《旁觀者》的群英錄都很獨特,翻翻Polanyi一家,對老Polanyi的教育讚嘆。我對最小的兒子Michael Polanyi有些研究,可Drucker說,他最有名的著作是:Beyond Nihilism By M. Polanyi,這我還沒讀過,慚愧。
----謹以此小文送曹永洋學長,他今天來訪。





1982: The Changing World of Executive (New York: Harper & Row) 變動世界的經營者----新企業潮流的挑戰,林肇熙譯,台北:志文 (據日譯本,),1986


Drucker 做為藝術史教授,當然知道這。日本的繪畫影響19世紀歐美最重要的,無疑是北齋和諸多浮世繪。這已是常識。
Hokusai and the wave that swept the world
Hokusai and the wave that swept the world
就收藏者而言,Peter Drucker )是後來者,不過1960年代初,還來得及收藏日本17~19世紀 Edo時代的繪畫,終於成為這方面的一家之言:論文-散文:
Toward the Next Economics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1,序寫於元旦),翻譯參考:【邁向經濟的新紀元----日本成功的代價】,林肇熙譯,台北:志文 (據日譯本,比英文本多一篇關於日本的近作),1986
90年代捐贈舊金山的東方藝術博物館,並兼任董事,幫博物館募款不下於一憶美元。

-----這段和其中譯的檢討,可以作為學習此篇論文的要點的參考。
The Japanese aesthetics are a way to understand, or at least to perceive, a fundamental and central element: the very special (I would say unique) relationship between Japan and the outside world. It is a relationship based on receptivity, on an ability, to learn quickly and to improve on what is being taught, while at the same time accepting, or at least retaining , only what makes Japan more Japanese : what fits topology rather than geometry and algebra; what fits Japan human relationship; what fits the inner experience of the uniqueness of Japan, and what might be called, in Western term, Japanese spirituality. We are talking here of and existential phenomenon; and by the way, the best translation of the peculiar word "Shinto" is probably spirituality.
--Peter Drucker , Toward the Next Economics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1,  A View of Japan Through Japanese Art, pp.194-95林肇熙先生的譯文,的確有些問題 (詳後):了解日本人的美術,可以得到一個基金的中心問題,藉此可了解日本與外在世界的關係。這個關係的基礎在於感受與接受外來東西,並予以改良使其為日本化的東西之能力。這新事物並非幾何或算術,而是位相數學式的,其適合日本化的人際關係與內在體驗,用歐美的話說是適合日本的精神。我們在此所談的多是實相,代附帶說明一點, "神道"最好的譯文應是"精神性"。---(【邁向經濟的新紀元--日本成功的代價】,林肇熙譯,台北:志文 (據日譯本,比英文本多一篇關於日本的近作),1986,頁219)。


說: "神道"最好的譯文應是"精神性"
原文:the best translation of the peculiar word "Shinto" is probably spirituality.--
注意:"可能"變成"應是",姑且不談英文中的the peculiar word (獨特的字眼)。
spirituality 在goo 辭典:1 [U]精神的であること;超俗性;霊性;崇高さ;精神的傾向[気風].前文說依西方用語為Japanese spirituality





創新與企業家精神 ----最卓越的企業實踐與原理教材   By 杜魯克(Peter Drucker )
Publisher: 志文出版社,1986








去某二手書店買了好幾本關於Peter Drucker的書 (包括一本台灣翻譯的小說;因為有許多藏在永和箱中,這樣比較便利。台灣相關書約三十多本,我還想湊熱鬧。)有些資訊可以彌補時空上的距離,譬如說,我說過:"【杜魯克:開創企業社會的人】,沈鑑治譯,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84;第12章: 講堂上的杜魯克 (1975.3.18~19) :300人企業人士參加,每人繳60元美元"。現在,在【杜拉克跨世講堂】,可知他在其他大學等地的演講,包括1981年{管理日益複雜的大型組織} (pp.92-99,出處為"摘自紐約大學杜拉克專題講座的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