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19, 2023

作家年表; 系列作品的年表與傳記

 新潮文庫書末的年表,全是文人字,差新出版社很多。

有心人/用心人當然作得更好,對讀者更有幫助。

丘光 ,櫻桃園文化出版

每當聽到有人興味盎然地讀完我出的小說譯本的作家年表,我心裡就感到一股暖意。作家年表作為小說譯本的附錄放在書末,成品看起來一目了然很簡單,其實要耗費龐大精力和時間製作,雖然它的功用在實質銷售上的利益不太能反映出來,而我卻熱衷做這樣的作家年表。或許,對現在效益至上的出版環境來說,這是任性了。


(漫長)過程中我必須閱讀幾份不同的原文作家傳記、年表、日記等資料,再綜合歸納出一個我要的版本翻譯編寫出來,依我擬定的敘事脈絡挑選出重要事件配圖。我的普希金年表的敘事脈絡大致是:創作、自由、生活、愛情、友情、現實、決鬥、虛榮心……


每當我完成作家年表,有那麼一瞬間會感覺到,自己滲入了這作家的骨子裡去了,再回頭看小說時,似乎更看透了許多地方,也許,這就是我熱衷的緣故。


好吧,我承認我是有點任性。


#普希金 #黑桃皇后 #貝爾金小說集

Monday, August 14, 2023

世界多奇人,日本台灣當然不少.......NHK和出版界........《張清吉先生紀念文集》共同體。兩位新潮文庫功臣 曹永洋與“李幼新”。主要/女性作者 譯者

 世界多奇人,日本台灣當然不少.......NHK和出版界........《張清吉先生紀念文集》共同體。兩位新潮文庫功臣 曹永洋與“李幼新”。主要/女性作者 譯者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4349212228637679



其實,昔日我新設一個blog來寫台灣新潮文庫的故事。

強的是,還可以繼續寫,所以將來會更豐盛,多樣。
譬如說,上周的“Project 王孝廉 進度報告‘’,就用到“芥川 龍之介的世界”1977一書



下午送《張清吉先生紀念文集》二校稿給老曹,報告了進度,選在九月下旬出版。老曹照例聊起了文學軼事,但有一段是我沒聽過的,關於索忍尼辛寫《紅輪》的背景,他把自己關在美國仿囚禁的古拉格群島般的荒冷之地,最後寫出的著作版稅據說都留給將來流亡來美的同胞使用,何其偉大的胸懷。《紅輪》最終寫成12本,老曹說尉天驄老師買到了第八冊,可能只有任之知道。談話中,老曹拿出手機要我教他使用,真是問道於盲,機型不熟,而且手機也鎖了,老曹看我亂按半天,說起他孫子也曾教他使用,但他就是記不住。小小曹說:阿公你大學是怎麼畢業的?聽了,只能跟著訕訕地笑著。沒有手機的年代,人生單純些。回程公車本應坐中山幹線,卻跳上了很久沒坐的267,於是從天母繞道明德路,經過士林/中正高中,突然覺得椰林大道變短,椰樹也疏落了,我繞去胡思二手書店,幫作家廖亦武買了《午夜之子》,他會再遇到魯西迪。出版人也只是行走的人。



----李明宗

人生中非常難得的聚面



我有個侄兒,蠻有文采,文學與繪畫素養俱佳,但精神狀況有問題,因而在玉里醫院當院民多年,他算是和我頗為親近,一陣子就打電話給我聊聊,或請我寄些書籍、畫筆、筆記本等給他。


他年輕時,經常投稿國語日報,當時曹永洋老師就很賞識他的文章,後來即使他入院多年,曹老師還是很關心,真是很具有包容情懷的長輩兼恩師。曹老師在新潮文庫擔任編輯多年,對台灣文化貢獻極大,也是引介西方與日本電影文化到台灣的先驅人物。


今天康復之友聯盟舉辦「精神康復者才藝交流競賽」,全省諸多精神復健機構參加初賽,曹老師和我都前往觀賞,由於侄兒已經太多年未見到我們,極為企盼能見面,我們能去觀賞也是給他的精神鼓舞。


此外,姪兒很敬重的資深影評人李幼新也到了,他是我所見過少數真正熱愛電影的人,很好辨認,滿頭長長的白髮,目前已經71歲,還經常能在各種影展或電影院遇到。他超有童心與愛心,可能很喜歡小鳥,因而改名為「李幼鸚鵡鵪鶉」,嗣後又改為「李幼鸚鵡鵪鶉小白文鳥」,真的,這才是他的本名。我對於這樣的奇特人物充滿敬意,我認為這很忠於自己的生命本真。


他們能出現在這樣的場合,主要是基對晚輩病友的關懷與愛心,格外令人感佩,因而在此分享其影像。至於侄兒和他們的合照我就不放上臉書了,畢竟經過多年的疾病與住院之摧折,其面容的憔悴與蒼老還是令人心酸的。


我無法把這樣的相見稱為文化事件,但卻是更貼近人生底蘊的會面,生命中總有些遭遇會痛苦到難以承受,所有相關的人還是得共同面對,今天的聚面很有意義但又令人感慨萬千。

Friday, August 11, 2023

殷允芃 《中國人的光輝及其他──當代名人訪問錄 》1971 志文-/天下雜誌,IWP 2011曾野綾子、林文月


1968.9.16 台北國賓大飯店的聚會,林文月是主要的對談者與翻譯者 丘彥明紀錄整理成《製造一支棉花糖 --曾野綾子、林文月對談錄 》。林文月將其收在《午後書房》台北:洪範 1986 ,頁183~200
曾野綾子最基本的資料,請參考當日語彙的殷允芃之 《中國人的光輝及其他──當代名人訪問錄 》其中的榆樹鎮上:三浦朱門、曾野綾子印象1971 志文 


 享譽國際的建築師:貝聿銘

享譽國際的建築師:貝聿銘 1968.11皇冠
40多年前的新潮文庫版本叫殷允芃《中國人的光輝:當代名人訪問錄》台北:志文,1971;台北:天下雜誌,2011
中國人的光輝及其他:當代名人訪問錄
作者:殷允芃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11年
真誠如實且善意的人物寫作,能讓人得到滋養與望
1941年生的殷允芃,在1971年出版了一部著作《中國人的光輝及其他──當代名人訪問錄》,今年是本書出版40年,天下雜誌以全新的封面及編排,再 度推出上市。本書收錄她留美期間採訪當代傑出華人及日本、美國名人的特寫報導,當時開啟了台灣深度人物特寫的先河,且在台灣新聞寫作上樹立了新的里程碑, 尤其在當前以揭人隱私為樂的惡質新聞環境中,本書的再版,示範一種真誠、如實且善意的報導形式,極具意義。
  全書收錄了19位名人的採訪紀錄,包括知名作家張愛玲、聶華苓、於梨華、賽珍珠、曾野綾子,學者夏志清,建築大師貝聿銘,外交家顧維鈞……等。文中展現敏銳的觀察、細膩的描摩,無論是喜歡閱讀人生故事的讀者、對或有意觀摩深度人物報導的新聞人,都不應錯過此書。
本書特色
  深度人物特寫的經典、文學與報導交會的火花、新聞人必讀
  天下雜誌群創辦人殷允芃採訪19位當代名人的訪問錄,包括張愛玲、聶華苓、於梨華、貝聿銘、曾野綾子、夏志清、馬思聰、顧維鈞……等。文中有詩的語言,歌的旋律,閱讀這些生命故事,可獲生命的滋養與希望。
  本書是殷允芃女士四十年前出版之同名著作的最新版,全書示範一種真誠、如實且善意的報導形式,實為深度人物專訪的經典作品集。
出版緣起
殷允芃
  重新出版當年在美國求學、任職時所寫的人物系列報導,不只為了記念那段初任記者時,充滿好奇的青澀歲月,也感謝那些樂於分享他們人生經驗的諸位受訪者。
  在一代一代人生故事的長河裡,我們得到了滋養與希望。
作者簡介
殷允芃
  1941年生,山東滕縣人,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新聞碩士,政治大名譽文學博士。曾當選第六屆十大傑出女青年;並榮獲1987年麥格塞塞獎新聞獎、2010年卓越新聞終身成就獎。
  曾任美國費城詢問報記者、合眾國際社記者、美國紐約時報駐華記者、亞洲華爾街日報駐華特派,並曾任教於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
  1981年創辦《天下雜誌》,擔任發行人兼總編輯;1998年創辦《康健雜誌》、2000年創辦《天下雜誌出版》、2000年創辦《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2008年創辦《親子天下雜誌》。現任天下雜誌群創辦人、董事長兼總編集長。
  除英文專作外,主要中文著作為:1971年《中國人的光輝及其他》,1974年《新起的一代》,1982年《決策者》,1985年《太平洋世紀的主人》,1987年《等待英雄》,1992年《點燈的人》,1996年《敬天愛人》,1999年《素直的心》。
緣起:四十年後重新出版
訪:張愛玲女士
華爾街的紅人:蔡至勇
文學批評家:夏志清教授
設計製造電腦的:王安博士
享譽國際的建築師:貝聿銘*

名重四海的外交家:顧維鈞博士
音樂指揮家:董麟
出版界的女傑:楊蕾孟
廣告界的奇葩:楊雪蘭
文藝與科學兼長者:顧毓琇(一樵)博士
銀行界的奇才:吳棣棠
雪中旅人:聶華苓

從六十年代開始(包括愛荷華作家寫作坊),數不清的海外作家曾到愛荷華呼吸含有玉米味道的新鮮空氣與自由氣氛。從台灣的柏楊、陳映真、王禎和、林懷民、鄭愁予、殷允芃、瘂弦、高信疆到大陸的莫言、丁玲、徐遲、諶容等,多少文化人都在愛荷華找到了梁啟超所說的「煙士披里純」(inspiration,即靈感、鼓舞人心的事)和伙伴情誼(camaraderie)。
未提供相片說明。

作曲家:馬思聰先生
又見:於梨華
吉錚創作文類以小說為主。1955年留學美國,1959年婚後開始有作品發表,是六○年代「留學生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作品多取材於羈留異國的留學生活,寫出了婚姻兩性間的距離和矛盾、生活在國外的心境、人們對理想的追逐等,文筆纖麗,刻繪細緻深沉,寫情率真感人。海外華人的苦悶、徬徨、迷惘和成就,經由吉錚的筆端,深刻地傳達了出來。
短短六、七年間共完成三部小說:《拾鄉》(皇冠)、《海那邊》(純文學)、《孤雲》(文星叢刊),
又見於梨華-- 殷允芃訪於梨華,登幼獅文藝,1969.7










熱愛中國的:賽珍珠女士
愛荷華河上的:「金臂人」
榆樹鎮上:三浦朱門、曾野綾子印象 (殷允芃 中國人的光輝及其他:當代名人訪問錄 )
「櫻花戀」、「夏威夷」的作者:密契納
金盞菊的插曲
美國婦女們爭些什麼? 後記




*
貝聿銘先生在接The John F. Kennedy Presidential Library and Museum 和 Louvre Pyramid 兩案子時,都跟業主說,我不知道此案該怎樣設計或者我是否勝任,請給我一段時間研究、思考,之後,我再答覆你。
前者,請參考殷允芃女士的訪問:







Wednesday, August 2, 2023

《修理匠》(The Fixer (1966) by Bernard Malamud、鍾玉澄譯,志文,1983) 《修理匠》的主角Yakov的幾段 Spinoza 哲學說法 德勒茲《斯賓諾莎的實踐哲學》Gilles Deleuze

 

《修理匠》(The Fixer (1966) by Bernard Malamud、鍾玉澄譯,志文,1983) 《修理匠》的主角Yakov的幾段 Spinoza 哲學說法 德勒茲《斯賓諾莎的實踐哲學》Gilles Deleuze 1981/2005 0702 2016 六

《修理匠》(The Fixer (1966) by Bernard Malamud、鍾玉澄譯,志文,1983)     《修理匠》的主角Yakov的幾段 Spinoza 哲學說法   德勒茲《斯賓諾莎的實踐哲學》Gilles Deleuze 1981/2005   0702 2016 六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301857828996341


《修理匠》(The Fixer (1966) by Bernard Malamud、鍾玉澄譯,志文,1983)     《修理匠》的主角Yakov的幾段 Spinoza 哲學說法 --  德勒茲《斯賓諾莎的實踐哲學》Gilles Deleuze 1981/2005 引



德勒茲《斯賓諾莎的實踐哲學》Gilles Deleuze 1981/2005 


《修理匠》(The Fixer (1966) by Bernard Malamud、鍾玉澄譯,志文,1983)     修理匠  《修理匠》的主角Yakov的幾段 Spinoza 哲學說法


《修理匠》(The Fixer by Bernard Malamud、鍾玉澄譯,志文,1983)     修理匠  《修理匠》的主角Yakov的幾段 Spinoza 哲學說法

This is how he discovered philosophy. To fill his days and make sense of his situation, Yakov would reflect on the philosophy of Benedict de Spinoza, whom he’d read at nights in his village. Yakov, by his own admission, was no intellectual. But something about Spinoza’s work kept drawing him back, as if to complete the pieces of a puzzle. Yakov tried explaining this to a sympathetic magistrate. ‘What led you to read Spinoza in the first place?’ the magistrate asked. ‘Was it because he was a Jew?’ ‘No, your honor’, 

《修理匠》的主角Yakov replied:

I didn’t know who or what he was when I first came across the book – they don’t exactly love him in the synagogue, if you’ve read the story of his life. I found it in a junkyard in a nearby town, paid a kopek, and left cursing myself for wasting money hard to come by. Later I read through a few pages and kept on going as though there were a whirlwind at my back. As I say, I didn’t understand every word but when you’re dealing with such ideas you feel as though you were taking a witch’s ride. After that I wasn’t the same 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