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31, 2018

兩本志文版《波法利夫人》;施康強《包法利夫人》(譯本序)

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兩本志文版《波法利夫人》;施康強《包法利夫人》(譯本序)





包法利夫人(譯本序)

施康強


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已有好幾個中譯本,其中一個出於已故李健吾先生的大手筆。李先生還寫過一部《福樓拜評傳》,對這位作者推崇備志:「斯湯達深刻、巴爾扎克偉大、但是福樓拜,完美。」
這個評價或許過高,但是我們至少可以說:福樓拜力求完美。

福樓拜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小說家,他自稱,他也確實是藝術家,文字的藝術家。他視文字、文學創作為生命,每一部作品,每一章,每一節,每一句,都是嘔心瀝血的結果。對於他,小說的形式和風格比其內容更加重要。他寫得很慢,很苦,反覆修改,要求每一個細節都來自仔細的觀察或親身體驗,要求文字具有音樂的節奏。(「一句好的散文應該同一句好詩一樣,是不可改動的,是同樣有節奏,同樣響亮的。」)寫包法利夫人服毒時,他感到自己也好像也中了毒。

他寫《包法利夫人》花了四年零四個月,每天工作十二小時。正反兩面的草稿寫了一千八百頁,最後定稿不到五百頁。當然他有條件這麼做。他出身富裕的資產階級,不必為謀生而忙碌,更不必賣文為生,有的是精雕細琢的工夫。1856年《包法利夫人》在《巴黎雜誌》上發表,不僅標誌著十九世紀法國小說史的一個轉折,而且在世界範圍影響了小說這個文學體裁在此後一個多世紀的演變和發展過程。

如同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是對騎士小說的清算一樣,《包法利夫人》在一定意義上是對浪漫主義與浪漫小說的清算。女主人公愛瑪·包法利(「愛瑪」是個浪漫的名字,「包法利」Bovary這個姓氏的詞根Bov包含「牛」的意思:福樓拜煞費苦心選定的這個姓名,本身就意味著想入非非的浪漫與平庸的現實之間的反差)是外省一個富裕農民的女兒,在修道院度過青年時代,飽讀浪漫派作品。她成年後嫁給一名鄉鎮醫生,平庸、遲鈍、不解兒女柔情的包法利,真所謂「綵鳳隨鴉」。於是她不安於室,先後成為風月老手、地主羅多爾夫與書記員萊昂的情人。為了取悅萊昂,維持奢華的生活,她揮霍了丈夫的財產,還借了高利貸。後來萊昂對她生厭,高利貸向她逼債,她只有服砒霜自殺。

故事很簡單,沒有浪漫派小說曲折離奇的情節,無非是一個「淫婦」通姦偷情,自食其果。作者的本意也不是講故事,他為小說加了一個副標題:《外省風情》。他為我們展示十九世紀中葉法國外省生活的工筆畫卷,那是個單調沉悶、狹隘閉塞的世界,容不得半點對高尚的理想,乃至愛瑪這樣對虛幻的「幸福」的追求,而以藥劑師奧梅為代表的所謂自由資產者打著科學的旗號,欺世盜名,無往而不勝。婦女在這個社會中更是弱者,福樓拜自己就說過:「就在此刻,同時在二十二個村莊中,我可憐的包法利夫人正在忍受苦難,傷心飲泣。」

這部今天進入文學教科書的作品,在它發表的第二年卻被當局加上有傷風化、誹謗宗教等罪名,由檢察官提出公訴。檢察官列舉書中四個段落為佐證。一,愛瑪在樹林裡委身於羅多爾夫,她因姦情而變得更加美麗:這是對通姦的頌揚。二,愛瑪病後去領聖體,她用對情人的語言向天主傾訴。三,愛瑪與萊昂在奔馳的馬車裡做愛(《巴黎雜誌》的編輯刪掉了這一段),然後是對他們幽會的旅館房間的「淫蕩描寫」。四,對愛瑪臨死終場面的描寫違背宗教和道德原則,夾雜肉慾的聯想。

我們且看第三項指控。檢察官委婉地稱之為「馬車裡的淪落」的那一段:
車子掉頭往回走;而這一回,既無目標又無方向,只是在隨意遊蕩。只見它先是駛過聖波爾教堂,勒斯居爾,加爾剛山,紅墉鎮,快活林廣場;隨後是馬拉德爾裡街,迪南德裡街,聖羅曼塔樓,聖維維安教堂,聖馬克洛教堂,聖尼凱茲教堂,---再駛過海關;---舊城樓,三管道和紀念公墓。車伕不時從車座上朝那些小酒店投去絕望的目光。他不明白車廂裡的那二位究竟著了什麼魔,居然就是不肯讓車停下。他試過好幾次,每回都即刻聽見身後傳來怒氣沖沖的喊聲。於是他只得狠下心來鞭打那兩匹汗涔涔的駑馬,任憑車子怎麼顛簸,怎麼東磕西碰,全都置之度外,他焉頭耷腦,又渴又倦又傷心,差點兒哭了出來。在碼頭,在貨車與車桶之間,在街上,在界石拐角處,城裡的那些男男女女都睜大眼睛,驚愕地望著這幕外省難得一見的場景---一輛遮著簾子、比墳墓還密不透風的馬車,不停地在眼前晃來晃去,顛簸得像條海船。有一回,中午時分在曠野上,陽光射得鍍銀舊車燈珵珵發亮的當口,從黃步小窗簾裡探出只裸露的手來,把一團碎紙扔出窗外,紙屑像白蝴蝶似的隨風飄散,落入遠處開滿紫紅花朵的苜蓿地裡。隨後,六點鐘光景,馬車停進博伏瓦齊納街區一條小巷,下來一個女人,面紗放得很低,頭也不回地往前走去。
這段敘述,適見福樓拜藝術手段的高超。他讓讀者處於車伕與市民的視角,猜想車裡可能發生了什麼事情。當今的通俗小說作者或者影視編導處理汽車(相當於福樓拜時代的馬車)裡偷情的場面,不知澆上多少濃油赤醬。
再看對旅館房間的「淫穢描繪」:
在這個充滿歡樂的溫馨的房間,儘管華麗裡透出些衰頹,他倆依然鍾愛無比!每次來總看到傢俱依然如故,有時還會在檯鐘的底座上找到幾枚髮夾,那是上星期四她忘在這兒的。壁爐邊上,有張鑲嵌螺鈿的黃檀木小圓桌,他倆就在這圓桌上用餐。愛瑪把肉切開,連同溫柔甜蜜的千言萬語,一塊兒遞給他;香檳泡沫從精緻的酒杯溢出,流到她的戒指上,她忘情地縱聲大笑。他倆已完完全全被對方所佔有,根本無法自拔,因此都以為這兒就是他倆的家,他們要在這兒一起生活,直到地老天荒,就像一對年輕的終身夫妻那樣。他們說我們的房間,我們的地毯,我們的椅子,她甚至管萊昂送她的拖鞋叫我的拖鞋,那是當初看她喜歡,萊昂特地買給她的禮物。這雙粉紅緞面的拖鞋,用天鵝絨毛滾著邊。她坐在他的膝上,腳夠不著地,只能懸在半空;這時那雙小巧玲瓏、鞋跟不包革的拖鞋,就單靠光腳的腳趾點著。

與其說作者「淫蕩」,不如說是檢察官大人神經過敏。

幸虧福樓拜請出一位地位顯赫、能言善辯的大律師,法庭最後判福樓拜無罪。
這場官司的結果,是《包法利夫人》成為暢銷書。這以後,由於這篇小說多層次的、豐富的內涵,更由於持不同美學觀點的小說家和批評家們各取所需,它得到不同的評價。我們只能掛一漏萬,舉其大端。

儘管福樓拜本人對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等等頗有微詞,左拉對《包法利夫人》推崇備至:「以《包法利夫人》為典型的自然主義小說的首要特徵,是準確複製生活,排除任何故事性成分。作品的結構僅在於選擇場景以及某種和諧的展開程序......最終是小說家殺死主人公,如果他只接受普通生活的平常進程。」

早在上一個世紀,已有論者強調這部小說的心理學和哲學層面。儒勒.德.戈吉耶發明了「包法利主義」這個名詞,把它定義為「人所具有的把自己設想成另一個樣子的能力」。(應該說,「包法利主義」的存在先於包法利夫人,而且是超國界的。中國文學史上有無數「心比天高,命如紙薄」或「始亂終棄」的「紅顏薄命」的故事。它也延伸到當今世界,青年男女對明星、對「大眾情人」的崇拜,其實也是「包法利主義」的一種變體。)

本世紀初,從英國小說家亨利.詹姆斯開始,批評界致力於凸現福樓拜作品的藝術層面。詹姆斯寫道:「福樓拜只在表現手法中看到藝術品的存在,他向我們提出挑戰,看誰能確定另一個評定作品生命力的標準而不論為笑柄。」

福樓拜研究本世紀蔚為顯學。六十年代興起的法國「新小說」作家和理論家們視福樓拜為先驅。讓.羅賽主要研究《包法利夫人》的敘述技巧和敘述觀點,他說這部「什麼也不涉及的書」是現代反小說的祖先。這話也不是毫無根據。福樓拜本人在一封信裡說過:「我以為美的,是一本什麼也不涉及的書,一本沒有外部聯繫的書,它以自身風格的內在力量支撐自己,如同地球無所評籍,懸在空中,一本幾乎沒有主題的書,或者,至少,主題幾乎是看不見的,如果這是可能的。」在另一封信裡他說:「因此既沒有美麗的題材,也沒有卑賤的題材,而且,從純藝術的觀點來看,我們幾乎可以把不存在任何題材奉為格言,因為風格本身就是觀察事物的絕對方式。」小說中對物體的刻畫越是精細,這個物體就越是孤立於它從屬的那個整體,除了它作為物體存在在那裡,失去其他任何意義,如小說中夏爾的那頂帽子。

薩特研究福樓拜,寫了一部兩千頁的大書《家庭的白癡》。他認為「被動性」在福樓拜身上非常重要。他愛用被動態造句,也是被動性的體現。他的父親,魯昂的名醫,在家庭裡濫用權力;母親對他沒有感情;繼承父業,也成為名醫的兄長引起他的嫉妒心。凡此種種,造成他的孤僻傾向,使他成為一個曾經是不幸的,後來又把神經官能症作為擺脫不幸的辦法的人。藝術或文學不一定是神經官能症患者的事情,但是為藝術而藝術,如福樓拜,要求一種神經官能症。

最後要提到著名的秘魯作家略薩,他寫了一部研究福樓拜的專著《無休止的縱慾》,標題來自福樓拜的一句話:「承受人生的唯一方式是沉溺於文學,如同無休止的縱慾。」(1858年9月4日致勒羅瓦耶.德.尚特比小姐的信)他推崇《包法利夫人》為第一部現代小說,讚揚福樓拜對形式完美的追求,認為在後者身上,「形式從來未與生活分離:形式是生活最好的維護者」。

如果說《包法利夫人》的文本為批評家的詮釋提供了無窮的可能性,對於翻譯家,文本在形式上的完美卻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和挑戰。譯者不僅要準確傳達詞義,如果他盡心盡職,還要盡可能顧及原文的音樂性。李健吾先生以作家的才情譯書,他的譯本行文瀟灑,有的翻譯評論家譽之為「定本」。他的文章確實漂亮,試引一段(第三部第五章,愛瑪坐馬車從永鎮到魯昂,城市在她的眼下出現);
城像圓劇場,一步比一步低,霧氣籠罩,直到過了橋,才亂紛紛展開。再過去又是曠野,形象單調,越遠越高,最後碰上灰天的模糊的基線。全部風景,這樣從高望去,平平靜靜,像煞一幅畫。停錨的船隻,堆在一個角落;河順著綠嶺彎來彎去;長方形的島嶼,如同幾條大黑魚,停在水面,一動不動。工廠的煙囪冒出大團棕色的煙,隨風飄散。教堂的尖頂突破濃霧,清越的鐘聲有冶鑄廠的轟隆轟隆的響聲伴奏。馬路的枯樹,站在房屋中間,好像成堆的紫色荊棘一樣。雨洗過的屋頂,由於市區有高有低,光色參差不齊。有時候,吹來一陣勁風,浮雲飄向聖.卡特琳嶺,彷彿空氣凝成波濤,衝擊岸邊絕崖,先是氣勢洶洶,轉瞬又銷聲匿跡了。

我們看到,李先生愛用四字成語和四字結構,因此句讀較多,這一段文字一共用了三十五個標點符號,包括逗號、分號和句號。福樓拜極其重視文句的節奏,原文只用了二十二個標點符號。本書作者周克希先生力圖在一定程度上複製原文的節奏,他的譯文用了二十五個標點符號:
像圓形劇場那樣下凹,沐浴在霧靄之中的這座城市,過了橋那頭才漸漸開闊,佈局也沒了章法。再往後,平坦的田野重又走勢單調地隆起,延接到遠處蒼茫的邊際。從高處如此望去,整片景色了無動靜,像一幅畫;下錨的船隻擠挨在一隅;河流在蔥鬱的岡巒腳下描畫出流暢的弧線,橢圓形的島嶼恰似露出水面的一條條黑色的大魚。工廠的煙囪吐出滾滾濃煙,隨風飄散開去。鑄造廠傳來隆隆的響聲,和著矗立在霧中的教堂鐘樓清脆的排鐘聲。大街兩旁的樹木,凋零了樹葉,宛似屋宇間一蓬蓬紫色的荊棘,屋頂上的雨水猶自閃著亮光,屋面隨地勢起伏而明暗不一。時而,一陣風挾著雲團掠向聖卡特琳娜山岡,猶如股股氣浪悄沒聲兒地撞碎在峭壁上。

翻譯沒有定本,李健吾先生的譯本是否定本,這些都是學術界還沒定論的問題。我不敢說周克希先生的譯本在總體上或在某一方面超過李先生的譯本或其他譯本,但是我可以說,這是一個不同的,有自覺的美學追求,因而有其價值的譯本。


James A. Michener、浮世絵、殷允芃






 James A. Michener、浮世絵、殷允芃



James Albert Michener (/ˈmɪnər/;[1] February 3, 1907 – October 16, 1997) was an American author of more than 40 books, most of which were fictional, lengthy family sagas covering the lives of many generations in particular geographic locales and incorporating solid history. Michener had numerous bestsellers and works selected for Book of the Month Club, and was known for his meticulous research behind the books

James A. Michener - Wikipedia



我有他的浮世絵專書,可惜以封箱,當時沒想到我會作浮世絵的諸大師。
The Floating World1954Michener, in the text accompanying these prints, details how Japanese printmakersers in the Edo period kept their art alive in the face of government restrictions.

作HOKUSAI 時,我有他的著作The Hokusai Sketch-Books參考。
其實,這些浮世絵著作,只是他業餘嗜好的一些表現。

中文對此"大作家"的訪談,請參考
殷允芃《中國人的光輝及其他 — 當代名人訪問錄》台北:志文,1971/1977,頁161~67
訪問中所舉的著名小說《櫻花戀》、《夏威夷》:

Sayonara1954Set during the early 1950s, it tells the story of Major Gruver, a soldier stationed in Japan, who falls in love with Hana-Ogi, a Japanese woman. The novel follows their cross-cultural Japanese romance and illuminates the racism of the post-World War II time period.
Hawaii1959This historical novel spans centuries of Hawaiian history, exploring the myriad of influences that have shaped the people and landscapes of the state.





















*****







21:33
199 葛飾北齋と浮世絵 2017-09-15 漢清講堂
544 views  10 months ago


The Hokusai Sketch-Books: Selections from the Manga 

The Hokusai Sketchbooks: James A. Michener: 



80 年代初 在美國史丹佛大學書局買的。Michener, James A. (1958). The Hokusai Sketch-Books: Selections from the 'Manga'. Charles E. Tuttle, Rutland.
80 年代中,在日本看到十來卷的原作之書籍, 未買。現在想起來,有點後悔。
2017年9月。翻讀【北齋展】,將他繪畫人生劃分為6期,最後為:

.画狂老人卍期(最晩年)
http://kousin242.sakura.ne.jp/mac/aaa/8-2/%E8%91%9B%E9%A3%BE-%E5%8C%97%E6%96%8E/170-2/



Sunday, October 28, 2018

《葉維廉文集》《中國詩學》《眾樹歌唱:歐洲與拉丁美洲現代詩選譯》 《秩序的生長》 《龐德與瀟湘八景》《葉維廉文集.第5卷散文诗——为“单面人”而设的诗的引桥》《萬里風烟: 葉維廉散文集》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2014年11月27日 星期四


漢寶德和葉維廉兩封電郵;《萬里風烟: 葉維廉散文集》《葉維廉文集》《中國詩學》《眾樹歌唱:歐洲與拉丁美洲現代詩選譯》



文學紀念冊/漢寶德和葉維廉最後的兩封電郵
漢寶德致葉維廉、慈美
收到你們的照片,很羨慕你們的神仙生活,我自南藝退休十年,自宗教博物館也退休兩年多了,可是還沒有真正優遊自在,老為一些閒事忙著。
我的日子過得很閉塞,因為沒有趕上時代,一直沒有進入網路,偶爾在辦公室用用而已。看樣子我也要向你們學習,玩玩新時代的花樣。
回台時請聯絡,見個面吧!人老了,誰知道老朋友還有多少見面機會?
                                                                                                                                                                    寶德 2011.1.31
葉維廉致漢寶德:
寶德
你當年回台灣貢獻你的,往往一針見血的建議,看見你感應政治社會變遷陣痛的脈搏之敏銳,進而提出而且身體力行地作出種種建設,而成為新台灣重要的脈搏,我是非常之欣賞、羨慕。內心裡常常夢想回來,進入這個律動裡,有幸,早期我們回來客座多次,加上夏天帶孩子回來「感受」台灣的生活,(他們把國語、台語都學到琅琅上口,葉蓁還寫了一本關於台灣的大書),我和你們及報界詩界的好友,有不少次的出遊、合作、對話,是我們最重要的記憶的一部分,你和我們的友誼,更不在話下。我們的孩子在外國成家立業,當然就決定了我們老年的取向,雖然我曾爭取多次回台,但都不是久留的計畫,現在退休了,光是為了藏書的歸宿的選割,搬家的割棄,這一年來已經心力體力都困倦,突然老了很多。我們確實想今年再回來,也許十月分吧。澳門大學有人在醞釀一個討論我的詩和理論的會,如果事成,就會先回台灣。我的文化心一直在台灣,我雖然人在美國,我的書寫大部分針對台灣文化的危機提供重建的可能性,但研究我的文字,台灣早年雖然有些,近年都在大陸,博士論文都有好幾本,是我所想不到的。
你在聯合報上發表的關於死亡的冥思,很受讀者喜歡,在我接到《聯副》的剪報之前(我接到,因為我有一篇補璧的散文〈萊頓抒情〉跟你那篇大著同台出現),早就有人用電郵寄來。你文章裡談的幾點,當然經常盤旋在我們的意識裡。我們其實沒有你說的優遊自在,但我們確是想辦法偷閒來沖淡緊張的絞心的生活,如此而已。如果你何時看娃娃、小豆,請一定來我家小住。我們若回來,當然會相聚。
                                                                                                                                                                      維廉、慈美
-----

 2011網路上已找不到此書目錄,或許收入中國的《葉維廉文集》,待查。

書名萬里風烟: 葉維廉散文集
作者葉維廉
出版者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980
頁數261 頁 +彩圖 8頁 黑白照片 16頁

 第一輯   海線山線    台灣的紀遊
 第二輯   歷史的探索   日本、巴黎、西班牙
 第三輯   兒時追意
 第四輯  思懷




中国诗学

中国诗学
作者叶维廉
出版年: 2007-9
页数: 386
定价: 26.00元/400
台北: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

(葉維廉與)中國詩學


《葉維廉與中國詩學》內容簡介︰葉維廉(Wai-LimYip,1937-)是蜚聲于當前中西比較詩學研究界的理論批評家,比較詩學中國學派的開創者。葉 維廉自認為是一個“五四文學革命的承傳者”,他在中西方文化間徘徊游走的矛盾心態在比較詩學研究中上具有相當的代表性。對葉維廉文化認同態度的分析,有助 于我們重新思考繼五四以來中國文化如何實現與西方文化的有效溝通,以及古典詩學如何實現向現代詩學的轉換這一綿延至今的歷史問題有著典範性意義。

目錄

序一 蔣述卓
序二 張節末
導言 愁渡與尋索︰葉維廉生平及著述
一 海外華人詩學之緣起
二 葉維廉的學術脈絡
三 葉維廉之學術定位
第一章 葉維廉︰出入于傳統與現代之間
一 歷史記憶與精神錯位
二 在傳統與現代之間
三 在感性與理性之間
四 台灣經驗
第二章 文化模子與比較詩學
一 模式與理性︰基礎主義的夢想
二 比較詩學的歷史
三 文化模子︰從“基本差異性”到“基本相似性”
四 共同文學規律
五 文化模子與比較詩學
第三章 歷史整體性︰詮釋之起點
一 “歷史整體性”與“傳統生成”
二 歷史整體性與預知
三 歷史整體性與部分
四 結語
第四章 中國詩歌傳釋學
一 錢鐘書︰嘉乾樸學與闡釋循環
二 中國文學批評︰重造詩境
三 中國詩歌傳釋學
四 秘響旁通︰文本、文句的互為指涉
五 還原《隱秀》之本意
六 建構中國傳釋學之意義
第五章 跨文化對話中的道家美學
一 以物觀物與中國詩學的美感經驗
二 直覺︰語際溝通的現代性
三 全球化視野中的道家美學
四 回歸古典的可行性
第六章 抒情的純粹境界
一 對中國詩歌抒情性的確認
二 溯源︰道家和禪宗論“情”
三 抒情的純粹境界
四 “純粹經驗”詩學傳統的建構
五 小結
第七章 藝道合一︰中國美學品格的現代建構——葉維廉闡釋道家自然論的歷史語境
一 葉維廉對道家美學自然品格的彰顯
二 藝道合一︰中國美學品格的現代建構
第八章 作為道家傳統的以物觀物及其現代闡釋
一 “觀”的源流及其美學意義
二 王國維論“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
三 葉維廉︰中國山水詩與“以物觀物”
第九章 中國語言觀念與真實世界的呈現
一 西方世界的“中國語言”形象
二 中國詩歌的語法與意象︰從菲諾洛莎說起
三 文言與白話︰葉維廉對中國語言美感經驗的考察之一
四 文言與英語︰葉維廉對中國語言美感經驗的考察之二
五 “離合引生”的語言策略
六 小結︰中國文言與西方語言哲學的匯通
第十章 葉維廉與現代主義
一 五四傳統的延續與台灣文化的根性虛位
二 50年代以來葉維廉參與的現代主義雜志及接觸的現代派詩人
三 台灣現代主義︰持續傳統與西方
四 台灣現代主義︰批判浪漫主義與抒情詩學
五 中國古典詩與英美現代主義的匯通
六 小結
第十一章 葉維廉與新批評
一 新批評︰從譯介到運用
二 靜止的中國花瓶——艾略特與中國詩歌
三 龐德︰中國詩歌的發明者
四 主題的結構與語言的結構
五 中國詩歌的情感處理方式
六 詩歌與戲劇演出
七 小結
第十二章 現象學與中國文藝理論溝通的可能性
一 劉若愚、徐復觀的理論探索
二、葉維廉︰莊子的現象哲理
三 從胡塞爾到海德格爾
四 道家美學與西方現代詩學和實用主義的匯通
五 闡釋的現代性與語言溝通中的障礙
六 小結
結語 葉維廉與中國詩學
一 跨語際溝通︰遮蔽與發明
二 道家與中國現代美學建構
三 文化歸屬︰在記憶離散的文化空間里唱歌
葉維廉研究資料匯編
一 葉維廉著作年表
二 葉維廉文章年表
三 評論與訪談目錄
四 台灣大學館藏手稿、錄音、錄影資料目錄
五 博士、碩士學位論文(2001—2006)
參考文獻
一 葉維廉原著、論文及相關評論
二 中文古籍原典
三 中國哲學、詩學著作
四 期刊論文
五 學位論文
後記

暨南大學文藝學博士點專業課程中有兩門重要的課程,一門是《比較詩學》,另一門是《中外文論》,這兩門課程雖各有側重,但又相互兼容補充,許多博士生在听 這兩門課時都得到諸多的啟發。他們圍繞著其中的一些理論命題展開討論並由此而深入研究,寫出了不少富有新意和創見的論文,有的發表後還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我記得閆月珍當時研讀葉維廉的《中國詩學》這一著作時就頗下工夫,寫出過很有見地的讀書心得。雖然她的博士論文選題是跟從我做20世紀80年代後的古代文 論研究之研究,但在進入浙江大學隨張節末教授做博士後時,她卻毅然選擇了具有挑戰性的葉維廉與中國詩學研究。說這個研究課題具有挑戰性,一是因為從事此一 課題研究的研究者眾多,其中不乏博士論文,要想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有所超越,難;二是此課題研究涉及中西詩學的跨文化研究,需要較廣博的學識修養,而 對葉維廉這一已具學術大師風采的研究對象,要人乎其內又要出乎其外,得出新的研究心得,並提出批評性或創見性的意見,更難。好在閆月珍是一個耐“磨”的 人,經過八年的醞釀、研讀與研究,她終于拿出了這本令人滿意的專著。

閆月珍耐“磨”是她問學的長處。她在學術研究中不急于求成,耐得住性子,去慢慢咀嚼,仔細深入地思考,然後再慢慢地形成文字。因此,她的文章也就耐讀,有 回味的余地。此書的十二章正是她在反復思考、不斷豐富、不斷深化的過程中形成的一個較為全面、頗有內在邏輯聯系和富有創見的研究成果。

閆月珍此書緊緊抓住了葉維廉詩學建構的三個重點來展開研究︰一是比較詩學理論問題,展示了葉氏對文化模子、歷史整體性問題和文學傳釋學問題的深刻見解;二 是他對道家美學的現代解讀和發明,葉氏的早年工夫和起家與看家本領也在于此;三是對中西詩學理論的綜合。當然,葉氏最終將文化信仰與身份認同落實到了中國 文化層面,以此來實現對中國詩學傳統的接續與伸發。在海外華人詩學領域中,有理論建樹者頗多。對中國詩學有突出貢獻的,就有好些人。但讀劉若愚的《中國文 學理論》,總還覺得用西方模子套用並解釋中國詩學的痕跡太重;讀葉嘉瑩的著作,雖然她采用西方的理論與方法來解讀中國詩歌頗能讓人眼前一亮,但總還覺得缺 乏一個理論的基點與核心,不少地方還有為比較而比較的印痕。而讀葉維廉的則不一樣,他的著作和論文會有一個一以貫之的理論平台和核心,能讓你在其中反復含 玩,其中對一些理論命題的深入探究頗能切中中國詩學的深層次問題,相信讀完閆月珍此書,我們對葉維廉的了解會更為理性,亦更為深入。

中國詩學的現代化是個頗為復雜的進程,自20世紀初至今百余年間,許多理論家如王國維、魯迅、郭沫若、聞一多、朱自清、朱光潛、宗白華、茅盾、王元化等都 作出過突出的貢獻。上述這些人都是在國內工作,盡管他們其中的一些人是當年的“海歸”,是喝過洋墨水的,但其理論的主要貢獻還是在國內作出的。值得注意的 是,20世紀下半葉始,一些移居海外的華人學者也不同程度地參與了中國詩學的現代化進程,他們于海外對中國詩學進行的詮釋和比較工作,也構成了中國詩學現 代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他們的理論觀點及其貢獻,會對中國詩學的當代構建有極大的助益。或許從閆月珍此書里,我們會得到印證。

閆月珍寫完此書後,馬上又有了新的進修機會,她即將赴哈佛大學東亞系做高級訪問學者,師從宇文所安教授學習,她又有了新的學術起點,衷心地祝願她輕松愉快,滿載而歸。

蔣述卓
2010年2月8日立春後
于暨南園心遠齋
 譯‧著

hc送梁兄
…..學子透過譯作來學習,所學習的並不只是原作的主題思維,經驗歷程,同時也學譯作的整體藝術風格。 」(大意--字句都改過) ---葉維廉 譯‧著《眾樹歌唱:歐洲與拉丁美洲現代詩選譯》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導讀、頁8
眾樹歌唱:歐洲與拉丁美洲現代詩選譯(增訂版)

眾樹歌唱:歐洲與拉丁美洲現代詩選譯(增訂版)



簡介

  雙語詩人葉維廉,對「純語言」的發掘與再創造,實踐「歸化的翻譯」與「異化的翻譯」,指向奧菲斯在現代世界的不同化身──從里爾克到百師,譯語精湛、詩感強烈,讓漢語世界得以聽見神話般的歌聲。
   多位國際級藝術大師,更鼎力合作用畫與詩作對話,激發出全新的視覺與對話,宛如一場多彩的交響:有詩人畫家管管、碧果,被譽為香港詩壇三劍客之一的王無 邪,悠遊於東西藝術的抽象畫家莊?,精通油畫與版畫的空軍上尉畫家吳昊,建立東方新寫實精神的顧重光,實踐讓作品自己說話的梁奕焚,深具親歷性與延續性的 李錫奇,衛護臺灣美術教父之稱的林惺嶽,以及已故的全能藝術家兼玩石家陳庭詩、生命畫家曾培堯,被譽為水墨現代化之父的劉國松與曾跨足服裝、廣告設計的邱 顯?等
  經過三十多年的推敲,葉維廉加重詩的深度與強度,於修訂版《眾樹歌唱》增錄四位詩人之作,使詩的座標更全方位,值得細細吟詠,透過豐富的詩與畫,讀者更能從中接受藝術洗禮。


導讀……………………………………………………柯慶明
譯者序………………………………………………………葉維廉

蘭內.馬利亞.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畫作/管 管
奧菲斯十四行
保羅.艾呂雅(Paul Eluard)畫作/碧 果
有女名愛/喬治.布拉克/萬代之唯一
亨利.米修(Henri Michaux)畫作/碧果、管管
雕像與我/字母
杭內.夏爾(Rene Char)畫作/碧 果
交給風/伊瓦甸
聖約翰.濮斯(St.John Perse)畫作/陳庭詩
而你們,海……(第一節)/高矗的城市燃焰於太陽沿海之濱……/異鄉人,你的帆……/正午,它的紅獅,它的饑饉……
安德瑞.杜.布舍(Andre du Bouchet)畫作/碧 果
突然空氣/冰河/山原/白色的馬達
伊夫.龐內法(Yves Bonnefoy)畫作/王無邪
什麼聲音在我身旁挑出/如果這黑夜有異於黑夜/杜茀說/問黑夜之主此夜為何/低沈的聲音與鳳凰/可是讓她沈默吧,守望著/靜下吧!因為我們實在是/願有一地備給遠道來客/戰鬥的地方/火舌的地方/牡鹿的地方/
龐內法談他的詩
喬治.塞菲里斯(George Seferis)畫作/莊(吉吉)
選自MYTHISTqRIMA
卡閔拿.艾克伊樂柯(Carmina Archilochos)畫作/邱顯□
斷片
尤真.孟德耒(Eugenio Montale)畫作/吳 昊
唐娜/正午時歇息/日與夜/雨中
久塞培.恩格烈第(Giuseppe Ungaretti)畫作/顧重光
河流/無聊/大地/守著死
保羅.策蘭(Paul Celan)畫作/曾培堯
花冠/啤酒飲者/深晚/死亡賦格
安東尼歐.馬札鐸(Antonio Machado)畫作/劉國松
碧藍裡/一張年輕的臉/淡褐的檞樹/誰把那些金雀花……/虹與露臺
浩海.歸岸(Jorge Guillen)畫作/梁奕焚
空氣裡的馬群(電影)/名字/秋;島嶼/細緻的春天
浩海.路易士.包赫時(Jorge Louis Borges)畫作/李錫奇
地獄篇一:32/渥品尼亞的士兵/十八世紀九○年代一個鬼魂的典故/界/包赫時與我
奧他維奧.百師(Octavio Paz)畫作/林惺嶽
序詩/訪/忘/──《頌詩的種子》(選譯)/石英上刻著的Tlaloc神的面具/浮雕/聚/驚歎/這裡/破曉/街/廢墟裡的讚歌/歸去/
附錄:從《眾樹歌唱》看葉維廉的詩歌翻譯……………王家新

譯者序  
  擅於豎琴的奧菲斯(Orpheus),在羅馬詩人奧維德(PubliysOvidusNaso,43–17B.C.,簡稱Ovid)
  《蛻變》(Metamorphoseon)一書裡有如下一段永恆的故事:
   奧菲斯,這個日神阿波羅的兒子,他的音樂可以使萬物著魔,可以使無生界起舞,可以使生物界入眠。他和優麗狄斯(Eurydice)結婚後,正在沉入甜蜜 的律動的時候,妻子被一條毒蛇咬傷中毒身亡,奧菲斯傷痛之餘,決定下臨地府,以其強烈動人的音樂,要讓優麗狄斯起死回生,帶她重返人間。他哀傷的音樂果然 打動了地府的神祇,允許他把優麗狄斯帶回去,但有一個條件,就是讓優麗狄斯跟隨在他後面,但在他重見光明之前,不許他回頭看他妻子是否跟隨著他,奧菲斯快 到地獄出口的時候,終於忍不住內心澎湃的欲望,他轉過頭,驚鴻一瞥,美麗的優麗狄斯隨即消失……
  其後,這雙重的死亡使奧菲斯駭然如石化,傷痛至骨肉相錯..他豎琴的樂音創造了眾樹……他的肉身分化,解體為自然事物,各自發聲歌唱……
導讀
《眾樹歌唱》增訂版導讀 柯慶明
   梁啟超提倡新小說,胡適提倡新文學之際,他們心目中都以西洋的近代文學為典範;他們相信其中所顯現的近代世界的生活感知,足以引領在文明上落後的中國, 至少在精神意識上,能夠更加快速的進入近現代的文明境域。但是當胡適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主張應該:「趕緊多多的繙譯西洋的文學名著,做我們的模 範。」時,他並沒有明白意識到:如何繙譯?繙譯是採直譯?意譯?繙譯的語言風格,作品的形式、結構等等的問題。
  但對大多數的寫作者而 言,若他們透過譯作來學習,則他們的「模範」,其實並不是「西洋的文學名著」本身,他們學習的並不僅是原作的主題思維,經驗歷程,同時更是譯作呈現的語言 質地、結構形式與美感情趣所形成的整體藝術風格。即使譯者盡力求取其譯作趨近原作,譯作仍是與原作不同:不同的文化傳統,歷史經驗與語言情韻所形成的獨特 語言表現與接受體驗等等,都使得兩種語言之間必然有著無法完全跨越的鴻溝;更重要的,即使不談譯作必然是建立在對原作的特殊解讀、詮釋之上,因而未必能夠 精準或全面的掌握原作的多層、多方的意涵與素質;譯者個人的生存情境與才性學識,亦自有其積習而成的特殊語言風格,這自為原作者所不知;但卻成了譯作的讀 者所直接經驗的對象。因而,當嚴復以「信、達、雅」三者討論譯事:「信」固然是力求不誤讀、不扭曲,所以區別「繙譯」與「創作」的基本要求,但「達」、 「雅」之間,其實反映的卻是譯者對自身文字風格的斟酌與考量。
 因而新文學的「模範」其實是眾多的西洋文學的「譯作」,它本身有因襲、有創 造,但卻都成了別人學習的典範。因而說:這些繙譯創造了新文學的作品形式與內容意識,或許亦不為過。就以作品形式而言,在諸多的嘗試之餘,小說或許採取了 「減法」,減去了章回的回目與回內呼應對仗回目的故事結構,減去了說話人的口吻與論說,以至引詩、評點等傳統舊習。詩則顯然在放棄了以中國舊詩體之「以中 詩譯西詩」的嘗試後,(少時曾見分別以五言、七言、樂府與楚騷等舊體詩繙譯Samuel Taylor Coleridge的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的合集,此書已無法尋索,僅記得楚騷體的譯者就是胡適),採取了加法:分行、分節。漸以白話繙譯詩意,但仍力求押韻、節與節之句數一致,更 要求字數,或調整句內的音節,至少是音節數的勻整等等……這種各類音律的考量,都曾有多方嘗試,它們未必形成通用的體式;但分行、分節,語句詩意之跨行連 結,形成戲劇性的對比……則已了新詩以至現代詩的通用表現形式。
  在二十世紀六○ ~ 七○年代,這樣的譯詩除了散見各種文學期刊與詩刊,編成選集較容易見到的計有覃子豪譯的《法蘭西詩選》、林以亮編選張愛玲等譯的《美國詩選》、李魁賢譯的 《德國現代詩選》以及葉維廉先生的這本《眾樹歌唱:歐洲、拉丁美洲現代詩選》。這本譯詩選的重要,不僅在於它不再受限於各別的國家,亦不再專注於追溯其各 別國家的傳統,反而反映了一個廣大的橫切面,由歐洲的法、德、義大利、西班牙、希臘,而及於文學光芒日益影響世界,拉丁美洲的墨西哥、阿根廷。
   這裡選譯的十六位詩人,或為現代詩的經典人物如里爾克;或為超現實主義的創立者保羅.艾呂雅、參與者杭內.夏爾、接近者亨利.米修,以至受其影響的保 羅.策蘭,因而我們處處可以見到超現實主義的特別思維與風格。選集中的詩人,或者投身西班牙內戰,經歷一次、二次世界大戰,或受納粹與法西斯迫害,或參加 地下抗暴。其他的詩人,則或曾周遊世界各大洲;拉丁美洲的詩人除了歐洲的經驗之外,亦對中華文化有所認知與嚮往:基本都是經歷過極端的「邊際情境」 (Boundary Situations)或精神早具跨越文化之視境的重要現代詩人。
  他們之中:聖約翰.濮斯、喬治.塞菲里斯、尤 真.孟德耒、奧他維奧.百師為諾貝爾獎得主;法國的杜.布舍獲國家詩大獎,義大利的恩格烈第得過美國奧卡荷馬大學的國外詩大獎,他們大抵都有跨洲的經歷或 聲譽。同時,使得這本譯詩選更具溫馨情韻的則是選譯者本人,曾與伊夫.龐內法有一面之緣;而與浩海.歸岸、包赫時、奧他維奧.百師熟識,是情深意摯的詩文 交,而與喬治.塞菲里斯會面時,塞氏即表示「我要知道你」,因為期待譯者的翻譯。
  這本譯詩選的重要性,亦在所選詩人雖然不少,但卻呈現了一種對於國人較為陌生的現代詩學,它們的介紹,除了直接譯出的〈龐內法談他的詩〉:
  所謂詩的經驗,也正是要拒絕這種觀世界的方法,(按:即前文所謂出以分析、下界義者),在這種方法下,現實的真象都被縮減為一些概念。……
  詩的意向,和其他的意識形態所不同的,是要從「界義」、「描述」那類行為中抽出存在諸相和事物(它們在「界義」和「描述」中被肢解了),然後再還給它們適切的身分……還給它們「一貫性」,還給它們「現身」。
   現實的真象必須是「隱而不可見」:這是開向那繼續不斷的表象的沉淵境界,但同時這也是隱藏的表象的沉淵境界。你再不照相,另一個東西抓住你的注意力,但 可見的事物並未被抹去;它自它自己中解放出來。…唯有詩才能保有這種不落形而盡得相之妙的表達,而同時知道如何去記著它,因為要喚起的那看不見的鳥,而非 禽學的鳥,如馬拉梅所寫的:
  ……詩的意趣不在世界本身的形相,而在這天地演變成的境界,詩只寫「現身」──或「缺席」。
  或者一再見諸譯者對於詩人之介紹,如論介里爾克:
  「物象詩」,物象、物體是具體入微的,藝術的物象(即美感對象)應該更具體入微,應該沒有一絲意外的痕跡,是一個獨立獨特的存在。
  是對時間與永恆、生與死、藝術之為藝術與一般的事物之間的冥思,往往沉入事情核心的最內裡發音,即使哲理的也是抒情的,澄明而綿密幽遠。
  於是我們可以在他的譯詩中看到:
  花的筋絡一一打開
  秋牡丹整個草原的早晨
  直到洪亮天空複音的光
  傾瀉在她的懷抱
  以及:
  有另一種呼吸歌唱真理
  一種不沾事物的呼吸,神震響,風騰起
  〈奧菲斯十四行〉
  譯者論介亨利.米修:「他的詩和畫都表達了一個被逐向絕境下的危異境界:異人、異獸、異狀、異境。」於是我們在譯詩看到:
  我一有空就教雕像走路。由於他拖了太久太久沒有動了,真不容易教。……
  就因為這個原因我自己開始不能走動,被僵硬所征服,我的勁勢受到影響,被咒語鎮住的身體驚嚇了我而再不能帶我到任何地方。
  〈雕像與我〉
  譯者論介杭內.夏爾:「他用一種急迫而簡潔的語言,嚴謹而爆放,帶出戰爭緊張中的一種人性躍騰的抒情詩」,「他的詩直入我們心中的話,他在戰爭的中心為我們同時呈現我們的痛苦我們的存有……」,譯詩中我們看到:
  鳥兒耕土
  蛇撒種
  充實的死亡
  歌頌收割
  〈閃電勝利〉
  你對你的愛憤怒。想那永遠不會建造的完美的房子。深淵什麼時候收割?但你已經張開雄獅的眼睛。你想已看見了美在黑色的薰衣草上馳過……
  〈我入住痛苦〉
  譯者評介聖約翰.濮斯:「對地理地質的各種物象,各種種族各種人物都深切關懷,它們一一在大幅度的空間的延展中分別出現,復溶入萬物共生共行的律動裡。」譯詩中我們讀到:
  噢風,溢沒我之生,讓我恩惠及於廣大學生之競技場!正午之標槍在歡樂之門前顫索。虛空之鼓拜伏於光之蘆笛。重洋之四方踏著死玫瑰之重量,〈而你們,海……〉
  貧白的天空攙淡著大地之遺忘與黑麥田……白鳥汙漬著高牆之脊。
  晾漂衣衫支柱之港,垃圾車於淺水湖沿岸,於灰土與黑炭柱頂線盤。
  〈高矗的城市燃焰於太陽沿海之濱……〉
  正午,它的紅獅,它的饑饉,與及海之年升溢過海洋之桌上……
  ──何種黑色染血之女子越過狂暴之砂礫,途經事物之消逸?
  〈正午,它的紅獅,它的饑饉……〉
  譯者論介杜.布舍:「他的詩彷彿像文字從白紙上躍起,爆放,字與字之間,文法和語法都虛幻,因而意義閃縮不定,有一種原生的刻正發生的現在性,讓我們在顯赫存有的事物間,感到一種既實在而又異乎尋常的一種激盪。」在譯詩中我們看到:
  在擠迫的大地我繼續燃燒,空氣窒息我們致死,我們無法再辨認牆。突然間,我占有廣在你前面的空虛。
  〈冰河〉
  一張龐大的白色的書在蹂躪的光裡悸動直至我們大家更為接近。
  〈白色的馬達〉
  譯者論介伊夫.龐內法:「他的詩可以說是經驗的一種特別的結構,使人從無中把握著有,從否定中把握著生命的不可言傳處。」在譯詩中我們讀到:
  你願為我建造何等的樓房,
  當火來臨時那是什麼黑色的書寫?
  〈一聲音〉
  啊致命的季節,
  啊裸裎如刀的泥土!
  那時我在期待著夏季,
  誰已從舊血灘中攫走這匕首?
  〈杜茀說〉
  語字是些符咒和禱詞,
  一如小火突在夜間顯現,
  或如貧家中桌上的閃光,
  那寂然之心除了這些復有何求?
  〈願有一地備給遠道來客〉
  譯者引介尤真.孟德耒:「孟德耒的詩呈現在明澈性與無情殘暴之間的衝突,其間流露出來純粹的愛的情感。」在譯詩中我們讀到:
  正午時歇息,淡然入神的
  緊靠著灼燒的花園的牆
  在荊棘和枝椏間聽
  黑鳥的戛戛,蛇的騷動
  〈正午時歇息〉
  你的語字,垂死的鯔魚的鱗
  閃著一條雨後的虹
  〈唐娜〉
  走在母性的斜坡上
  如蛋殼在泥沼中
  光影之間一些生命的碎屑
  〈雨中〉
  譯者論介恩格烈第:「他深信文字的魔術潛能,詩人是神祕經驗秘密的保護者,手法上,要給文字最大的放射性,格言式的獨立性。詩最終的目的是關於存在的終極意義,關於生命的神祕。」在譯詩中我們讀到:
  這種孤獨的轉呀轉
  電車線的不定的影子
  在濕瀝瀝的瀝青上
  〈無聊〉
  橄欖葉小心翼翼的簌音
  將隨時驚醒催眠狀態中的
  蝴蝶
  〈大地〉
  被殺死的
  切齒的
  一排牙
  裸向滿月
  〈守著死〉
譯者論介保羅.策蘭:「詩句多為破裂的語法,用極端的極限的方式呈現破碎的世界,把死寂化作語字,通過怖人的沉默,通過謀殺話語千萬種黑暗和答案的失落,找出能抗拒失落的語言。」譯詩中我們讀到:
  從我手中出來秋天吃自己的葉子:我們是朋友。
  我們從核中敲出時間並教它如何行進:時間回到殼中。
  〈花冠〉
  深怨如金色的話語,夜開始
  我們吃無言的蘋果
  〈深晚〉
譯者論介包赫時:「包赫時的哲學的冥想和獨白很玄奇,說話的方式轉折妙異。」譯詩中我們讀到:
  穿過玻璃,灰色的玻璃,夜
  隱退,一大堆龐然的典籍
  投著陡然的影子在陰森的桌面
  其間,必然有一本我們從未讀過
  〈界〉
譯者論介奧他維奧.百師:「對於現代世界的破碎的形象所作的一種憤怒及冥思,而把宇宙的秩序及自由的追索交託與文字藝術的建造。」譯詩中我們讀到:
  光展覽,打開它的名字的扇
  這裡是歌唱的種子,像一棵樹
  這裡是風與風中美麗的名字
  〈頌詩的種子〉
  一個破碎的石像,
  光咀嚼著的廊柱,
  廢墟在生命中死的世界裡活起來。
  〈廢墟裡的讚歌〉
   筆者所以不憚筆勞,作了上述的引述與節取,並不在證明那些精簡的論介與選例之一致或者尚有論述的空間;主要是一方面要呈示這些詩人雖然生存的時空、性 情、關懷、信念主張各異,但誠如保羅.策蘭所說的:「我跟著我的整個存在走向語言」,他們的詩往往企圖藉用語言的突破常軌來表現其個人深沉的存在覺知,來 面對這充滿暴虐、充滿破碎、充滿荒謬或者是過於繁複,以至無法整全掌握的現代世界。於是「冥思玄奇,說話的方式轉折妙異」就成了他們共同的特色,即使未以 此方式論介的詩人,亦多有此類表現:
  她嘴巴的扇子,她眼睛的反光
  只有我可以講講它們
  我是唯一被空鏡包圍的人
  保羅.艾呂雅〈萬代之唯一〉
  睡眠像一棵樹把你裹在綠葉裡
  你呼吸著,像一棵樹,在靜謐的光中
  在透明的春天裡,我凝望著你的形體:
  喬治.塞菲里斯〈神話與歷史.十五〉
  碧藍裡
  一岸黑鳥
  鳴叫,拍翅,駐足在
  一棵死硬的白楊上
  安東尼歐.馬札鐸〈碧藍裡〉
  馬群。
  緩慢的離去,踏著空氣
  他們正欲飛翔?
  浩海.歸岸〈空氣裡的馬群〉
   這些詩人們或者經營深具象徵意涵的景象,或者將隱喻當成實物,加以描寫,讓它們行動,發生戲劇性的關連與張力,因而為我們開啟了表象內裡,一個更加豐富 更加鮮活,甚至更加心痛更加憤怒的另具「真意」的世界底蘊。行裡、行間驟然的轉折,所拉開的想像空間,以及形成的戲劇性張力,不僅令我們驚異,更是引我們 進入冥思其意理,以及深切同情其所揭現之人性困境的關鍵。因而,這本譯詩選無形中亦在示範超現實主義後,一種「現代詩」常見之結構詩語的獨特思維方式。這 種結構詩語的思維方式,也就是一種特殊的「詩」的思維,無疑是非常具有表現力,即使脫離了全詩的脈絡,即使透過了繙譯的文字,依然讓我們感受「詩意」盎 然,足以低迴玩味。
  由前文所分別節引的詩例,它們其實未必真正顯示每位詩人的風格特質,反而是足以藉此展示這種「轉折妙異」詩思的普遍,甚至亦可見於古希臘僅次於荷馬的卡閔拿.艾克伊樂柯:
  他們的生命
  被握著
  在浪濤的雙臂裡
  〈斷片.18〉
  烏鴉如此耽於逸樂
  附近岩石上的釣魚郎
  抖抖羽毛然後飛去
  〈斷片.20〉
   這不但顯示譯詩掌握了這類詩作,詩心的機杼與詩歌情韻之所在,正為我們可以登上詩人心靈之廣廈大殿奠下了基石或階梯。因而正如所謂「試金石」的理論,我 們完全可以藉此窺見譯詩自身,不論就詩語的質地,詩歌的結構,以及詩歌的整體風格,作為藝術創造上的成功。本書附錄的王家新論文雖然著重在討論「詩歌翻 譯」,其實重要的是他們那一批大陸詩人,由此找到了學習構作現代詩的「典範」,不論是在詩思上,在詩語上,以及這些國際詩壇的巨擘們所展示的無窮豐美、廣 大而深刻的精神上,都成了啟發他們創作的泉源。
  本書在一九七六初版之際,一方面《六十年代詩選》、《七十年代詩選》已然風行;《八十年 代詩選》亦於是年出版;因而臺灣詩壇或許因為早有「典範」或已然經歷「典律」的轉移,(所以張漢良《八十年代詩選》導論中強調該選的特色之一是田園模式 (Pastoralism)的各種變奏),尤其本書當時是由深具官方色彩的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出版,或多或少亦影響了現代詩的愛好者或年輕詩人的注目。這本 譯詩選在臺灣詩壇的影響如何,由於文獻不足,難以估計。但這本詩選能激發那麼多畫壇名家的靈感,來為這些詩作繪製插畫,甚至在三十餘年之後,仍要求重新繪 製,甚至由黑白而彩色。我們除了感激如今皆已成為藝壇名宿畫者的繼續授權與重新創作,這件事亦無形中證明了這些譯詩在藝術上堅如鑽石般的非凡成就。我一向 認為文藝「接受」的最高形態是能夠受到激發而轉以其他語言、形式或媒介而作「再創作」的表現。由這些畫作所呈現的深刻、豐盈、充滿了玄思與創意的景象,而 它們的依據其實只是這些譯詩!更是加強了我們深覺應當將本書重行增訂出版的信念。我們相信,不論在認識這些卓越現代詩名家的廣袤精神世界,或是熟悉現代的 詩思構作,以其詩語表現為研習的「典範」上,這本譯詩選都是一部極為重要而不可多得的「經典」。
  民國百年清明於臺大國青三○五研究室

2016年4月7日 星期四


詩體驗(DVD) 兩岸三地現代詩論《秩序的生長》 《龐德與瀟湘八景》《葉維廉文集.第5卷散文诗——为“单面人”而设的诗的引桥》

【以詩為人生第一個座標的葉維廉】
葉維廉,當代著名詩人兼文學評論家,多年來跨文化角度創作與評論詩作,並以獨到視界,破解單一文化理論之局限,開啟中西文化參照互省的批評方法。
即使在多重身分中扮演不同角色,但葉維廉曾在訪談中強調:「我本質上還是個詩人,我從來沒有離開過詩歌。詩是我人生第一個座標。」本週日下午2點,葉維廉將以詩人詩心,分析詩人之作,於齊東詩舍與創世紀詩社詩人張默對談《晶石般的火焰:兩岸三地現代詩論》,細細爬梳現代詩的發展,論其與歷史文化社會的關聯性。歡迎有興趣的朋友,與我們一起聆聽。

D. H. Lawrence 勞倫斯 (志文版為主):D.H. Lawrence的繪畫和藝術《少女與吉卜賽人》《勞倫斯散文選》《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勞倫斯傳》

志文版為主


347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D.H.勞倫斯

Image result for 志文 勞倫斯



145 《勞倫斯散文選》

Image result for 志文 勞倫斯



198 《勞倫斯傳》楊耐冬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1y2NHlu2a8&t=210s

190 簡介 D.H. Lawrence的繪畫和藝術 漢清講座












106 《少女與吉卜賽人》勞倫斯著,王立立譯









22:03
190 簡介 D.H. Lawrence的繪畫和藝術 漢清講座







"Strange is the phenomenal world, dirty and clean together! And I am the same. Yet I am apart! And life bubbles variously. Why should I have wanted it to bubble all alike? What a pity I preached to them! A sermon is so much more likely to cake into mud, and to close the fountains, than is a psalm or a song. I made a mistake. I understand that they executed me for preaching to them. Yet they could not finally execute me, for now I am risen in my own aloneness, and inherit the earth, since I lay no claim on it. And I will be alone in the seethe of all things; first and foremost, forever, I shall be alone..."
--from THE MAN WHO DIED (1929) by D.H. Lawrence
These two brilliant novels are deservedly among Lawrence’s most popular works. Both are at the same time exciting narratives and striking expressions of Lawrence’s philosophy. St. Mawr is the story of a splendid stallion in whose vitality the heroine finds the quality that is lacking in the men she knows. It is also the first of Lawrence’s writing to be partially set in America, on a ranch in Arizona. The Man Who Died,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Paris as "The Escaped Cock" and later retitled and revised, has as its main character Christ, who does not die on the cross but escapes to wander through the country seeking the meaning of human existence, which he finally discovers in a temple of Isis by the waters of Lebanon. READ more here: https://www.penguinrandomhouse.com/…/st-mawr-and-the-man-w…/



Saturday, October 27, 2018

芥川 龍之介:《地獄變》《海市蜃樓‧橘子》《羅生門.河童》《蜘蛛絲˙舞會˙秋》


" 芥川 龍之介全集"有簡體字版 (日本資助):



地獄變

中文書 , 芥川 , 志文 
嫻熟西歐短篇小說手法及形式的芥川,在本書的作品中又再次顯露了他橫溢的才華。鬼氣森然的芥川,是早已有口皆碑了,而在「地獄變」中,我們再度被這種森然鬼氣的筆法所震驚。「地獄變」是以地獄相來代表人間相,描寫人與社會的惡。本書另外收有:..

海市蜃樓‧橘子

中文書 , 芥川 , 志文 


羅生門.河童

中文書 , 芥川 , 志文 , 出版日期: 1990


蜘蛛絲˙舞會˙秋

中文書 , 芥川   吳樹文/譯 , 志文 , 出版日期: 2005



Akutagawa Ryunosuke.jpg
原文名稱芥川 龍之介
日文假名あくたがわ りゅうのすけ
羅馬拼音Akutagawa Ryūnosuke
澄江堂主人、我鬼(俳號)
出生1892年3月1日
 日本東京府東京市京橋區
逝世1927年7月24日(35歲)
 日本東京府北豐島郡田端
筆名柳川隆之助
職業小說家
國籍 日本
教育程度學士(文學)
母校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科
體裁小說與文藝批評
主題日本近代知識分子的苦惱
文學運動新現實主義(新思潮派
代表作
『羅生門』(1915年)
『鼻子』(1916年)
『戱作三昧』(1917年)
『蜘蛛之絲』(1918年)
『地獄変』(1918年)
『竹林中』(1922年)
『河童』(1927年)
『齒輪』(1927年)
芥川龍之介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寫了超過150篇小說。他的極短篇小說篇幅很短,取材新穎,情節新奇甚至詭異。作品關注社會醜惡現象,但很少直接評論,而僅以冷峻的文字和簡潔有力的語言來陳述,讓讀者深深感覺到其醜惡性,這使得他的小說即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又成為當時社會的縮影,《竹林中》、《羅生門》、《蜘蛛之絲》、《地獄變》、《杜子春》、《鼻子》、《南京的基督》等皆是經典之作,時常被選入課文、小說選集,或改編為戲劇。
發表年代中文名稱日文名稱英文名稱
1914年老年老年 Rōnen
1915年羅生門羅生門 RashōmonRashōmon
1916年鼻子鼻 HanaThe Nose
芋粥芋粥 ImogayuYam Gruel
菸草與悪魔菸草と悪魔 Tabako to Akuma
1917年戲作三昧戱作三昧 Gesakuzanmai
1918年蜘蛛之絲蜘蛛の糸 Kumo no ItoThe Spider's Thread
地獄變地獄変 JigokuhenHell Screen
邪宗門邪宗門 Jashūmon
1919年魔法魔術 Majutsu
1920年南京的基督南京の基督 Nankin no KirisutoChrist in Nanking
杜子春杜子春 ToshishunTu Tze-chun
火神アグニの神 Aguni no KamiVulcan
1921年竹林中藪の中 Yabu no NakaIn a Grove
1922年軌道列車トロッコ Torokko
1927年玄鶴山房玄鶴山房 Genkakusanbō
侏儒的話侏儒の言葉 Shuju no Kotoba
文藝的、太文藝的文芸的な、あまりに文芸的な Bungeiteki na, amarini Bungeiteki na
河童河童 KappaKappa
齒輪歯車 HagurumaCogwheel
某阿呆的一生或る阿呆の一生 Aru Ahō no IsshōA Fool's Life
西方的人西方の人 Seihō no HitoThe Man of the W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