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7日 星期四
漢寶德和葉維廉兩封電郵;《萬里風烟: 葉維廉散文集》《葉維廉文集》《中國詩學》《眾樹歌唱:歐洲與拉丁美洲現代詩選譯》
文學紀念冊/漢寶德和葉維廉最後的兩封電郵
|
| ||
漢寶德致葉維廉、慈美
收到你們的照片,很羨慕你們的神仙生活,我自南藝退休十年,自宗教博物館也退休兩年多了,可是還沒有真正優遊自在,老為一些閒事忙著。 我的日子過得很閉塞,因為沒有趕上時代,一直沒有進入網路,偶爾在辦公室用用而已。看樣子我也要向你們學習,玩玩新時代的花樣。 回台時請聯絡,見個面吧!人老了,誰知道老朋友還有多少見面機會? 寶德 2011.1.31 葉維廉致漢寶德: 寶德: 你當年回台灣貢獻你的,往往一針見血的建議,看見你感應政治社會變遷陣痛的脈搏之敏銳,進而提出而且身體力行地作出種種建設,而成為新台灣重要的脈搏,我是非常之欣賞、羨慕。內心裡常常夢想回來,進入這個律動裡,有幸,早期我們回來客座多次,加上夏天帶孩子回來「感受」台灣的生活,(他們把國語、台語都學到琅琅上口,葉蓁還寫了一本關於台灣的大書),我和你們及報界詩界的好友,有不少次的出遊、合作、對話,是我們最重要的記憶的一部分,你和我們的友誼,更不在話下。我們的孩子在外國成家立業,當然就決定了我們老年的取向,雖然我曾爭取多次回台,但都不是久留的計畫,現在退休了,光是為了藏書的歸宿的選割,搬家的割棄,這一年來已經心力體力都困倦,突然老了很多。我們確實想今年再回來,也許十月分吧。澳門大學有人在醞釀一個討論我的詩和理論的會,如果事成,就會先回台灣。我的文化心一直在台灣,我雖然人在美國,我的書寫大部分針對台灣文化的危機提供重建的可能性,但研究我的文字,台灣早年雖然有些,近年都在大陸,博士論文都有好幾本,是我所想不到的。 你在聯合報上發表的關於死亡的冥思,很受讀者喜歡,在我接到《聯副》的剪報之前(我接到,因為我有一篇補璧的散文〈萊頓抒情〉跟你那篇大著同台出現),早就有人用電郵寄來。你文章裡談的幾點,當然經常盤旋在我們的意識裡。我們其實沒有你說的優遊自在,但我們確是想辦法偷閒來沖淡緊張的絞心的生活,如此而已。如果你何時看娃娃、小豆,請一定來我家小住。我們若回來,當然會相聚。 維廉、慈美 |
2011網路上已找不到此書目錄,或許收入中國的《葉維廉文集》,待查。
書名萬里風烟: 葉維廉散文集
作者葉維廉
出版者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980
頁數261 頁 +彩圖 8頁 黑白照片 16頁
第一輯 海線山線 台灣的紀遊
第二輯 歷史的探索 日本、巴黎、西班牙
第三輯 兒時追意
第四輯 思懷
中国诗学
作者: 叶维廉出版年: 2007-9
页数: 386
定价: 26.00元/400
台北: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
(葉維廉與)中國詩學
- 作者: 閆月珍
-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葉維廉與中國詩學》內容簡介︰葉維廉(Wai-LimYip,1937-)是蜚聲于當前中西比較詩學研究界的理論批評家,比較詩學中國學派的開創者。葉 維廉自認為是一個“五四文學革命的承傳者”,他在中西方文化間徘徊游走的矛盾心態在比較詩學研究中上具有相當的代表性。對葉維廉文化認同態度的分析,有助 于我們重新思考繼五四以來中國文化如何實現與西方文化的有效溝通,以及古典詩學如何實現向現代詩學的轉換這一綿延至今的歷史問題有著典範性意義。
目錄
序一 蔣述卓
序二 張節末
導言 愁渡與尋索︰葉維廉生平及著述
一 海外華人詩學之緣起
二 葉維廉的學術脈絡
三 葉維廉之學術定位
第一章 葉維廉︰出入于傳統與現代之間
一 歷史記憶與精神錯位
二 在傳統與現代之間
三 在感性與理性之間
四 台灣經驗
第二章 文化模子與比較詩學
一 模式與理性︰基礎主義的夢想
二 比較詩學的歷史
三 文化模子︰從“基本差異性”到“基本相似性”
四 共同文學規律
五 文化模子與比較詩學
第三章 歷史整體性︰詮釋之起點
一 “歷史整體性”與“傳統生成”
二 歷史整體性與預知
三 歷史整體性與部分
四 結語
第四章 中國詩歌傳釋學
一 錢鐘書︰嘉乾樸學與闡釋循環
二 中國文學批評︰重造詩境
三 中國詩歌傳釋學
四 秘響旁通︰文本、文句的互為指涉
五 還原《隱秀》之本意
六 建構中國傳釋學之意義
第五章 跨文化對話中的道家美學
一 以物觀物與中國詩學的美感經驗
二 直覺︰語際溝通的現代性
三 全球化視野中的道家美學
四 回歸古典的可行性
第六章 抒情的純粹境界
一 對中國詩歌抒情性的確認
二 溯源︰道家和禪宗論“情”
三 抒情的純粹境界
四 “純粹經驗”詩學傳統的建構
五 小結
第七章 藝道合一︰中國美學品格的現代建構——葉維廉闡釋道家自然論的歷史語境
一 葉維廉對道家美學自然品格的彰顯
二 藝道合一︰中國美學品格的現代建構
第八章 作為道家傳統的以物觀物及其現代闡釋
一 “觀”的源流及其美學意義
二 王國維論“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
三 葉維廉︰中國山水詩與“以物觀物”
第九章 中國語言觀念與真實世界的呈現
一 西方世界的“中國語言”形象
二 中國詩歌的語法與意象︰從菲諾洛莎說起
三 文言與白話︰葉維廉對中國語言美感經驗的考察之一
四 文言與英語︰葉維廉對中國語言美感經驗的考察之二
五 “離合引生”的語言策略
六 小結︰中國文言與西方語言哲學的匯通
第十章 葉維廉與現代主義
一 五四傳統的延續與台灣文化的根性虛位
二 50年代以來葉維廉參與的現代主義雜志及接觸的現代派詩人
三 台灣現代主義︰持續傳統與西方
四 台灣現代主義︰批判浪漫主義與抒情詩學
五 中國古典詩與英美現代主義的匯通
六 小結
第十一章 葉維廉與新批評
一 新批評︰從譯介到運用
二 靜止的中國花瓶——艾略特與中國詩歌
三 龐德︰中國詩歌的發明者
四 主題的結構與語言的結構
五 中國詩歌的情感處理方式
六 詩歌與戲劇演出
七 小結
第十二章 現象學與中國文藝理論溝通的可能性
一 劉若愚、徐復觀的理論探索
二、葉維廉︰莊子的現象哲理
三 從胡塞爾到海德格爾
四 道家美學與西方現代詩學和實用主義的匯通
五 闡釋的現代性與語言溝通中的障礙
六 小結
結語 葉維廉與中國詩學
一 跨語際溝通︰遮蔽與發明
二 道家與中國現代美學建構
三 文化歸屬︰在記憶離散的文化空間里唱歌
葉維廉研究資料匯編
一 葉維廉著作年表
二 葉維廉文章年表
三 評論與訪談目錄
四 台灣大學館藏手稿、錄音、錄影資料目錄
五 博士、碩士學位論文(2001—2006)
參考文獻
一 葉維廉原著、論文及相關評論
二 中文古籍原典
三 中國哲學、詩學著作
四 期刊論文
五 學位論文
後記
序二 張節末
導言 愁渡與尋索︰葉維廉生平及著述
一 海外華人詩學之緣起
二 葉維廉的學術脈絡
三 葉維廉之學術定位
第一章 葉維廉︰出入于傳統與現代之間
一 歷史記憶與精神錯位
二 在傳統與現代之間
三 在感性與理性之間
四 台灣經驗
第二章 文化模子與比較詩學
一 模式與理性︰基礎主義的夢想
二 比較詩學的歷史
三 文化模子︰從“基本差異性”到“基本相似性”
四 共同文學規律
五 文化模子與比較詩學
第三章 歷史整體性︰詮釋之起點
一 “歷史整體性”與“傳統生成”
二 歷史整體性與預知
三 歷史整體性與部分
四 結語
第四章 中國詩歌傳釋學
一 錢鐘書︰嘉乾樸學與闡釋循環
二 中國文學批評︰重造詩境
三 中國詩歌傳釋學
四 秘響旁通︰文本、文句的互為指涉
五 還原《隱秀》之本意
六 建構中國傳釋學之意義
第五章 跨文化對話中的道家美學
一 以物觀物與中國詩學的美感經驗
二 直覺︰語際溝通的現代性
三 全球化視野中的道家美學
四 回歸古典的可行性
第六章 抒情的純粹境界
一 對中國詩歌抒情性的確認
二 溯源︰道家和禪宗論“情”
三 抒情的純粹境界
四 “純粹經驗”詩學傳統的建構
五 小結
第七章 藝道合一︰中國美學品格的現代建構——葉維廉闡釋道家自然論的歷史語境
一 葉維廉對道家美學自然品格的彰顯
二 藝道合一︰中國美學品格的現代建構
第八章 作為道家傳統的以物觀物及其現代闡釋
一 “觀”的源流及其美學意義
二 王國維論“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
三 葉維廉︰中國山水詩與“以物觀物”
第九章 中國語言觀念與真實世界的呈現
一 西方世界的“中國語言”形象
二 中國詩歌的語法與意象︰從菲諾洛莎說起
三 文言與白話︰葉維廉對中國語言美感經驗的考察之一
四 文言與英語︰葉維廉對中國語言美感經驗的考察之二
五 “離合引生”的語言策略
六 小結︰中國文言與西方語言哲學的匯通
第十章 葉維廉與現代主義
一 五四傳統的延續與台灣文化的根性虛位
二 50年代以來葉維廉參與的現代主義雜志及接觸的現代派詩人
三 台灣現代主義︰持續傳統與西方
四 台灣現代主義︰批判浪漫主義與抒情詩學
五 中國古典詩與英美現代主義的匯通
六 小結
第十一章 葉維廉與新批評
一 新批評︰從譯介到運用
二 靜止的中國花瓶——艾略特與中國詩歌
三 龐德︰中國詩歌的發明者
四 主題的結構與語言的結構
五 中國詩歌的情感處理方式
六 詩歌與戲劇演出
七 小結
第十二章 現象學與中國文藝理論溝通的可能性
一 劉若愚、徐復觀的理論探索
二、葉維廉︰莊子的現象哲理
三 從胡塞爾到海德格爾
四 道家美學與西方現代詩學和實用主義的匯通
五 闡釋的現代性與語言溝通中的障礙
六 小結
結語 葉維廉與中國詩學
一 跨語際溝通︰遮蔽與發明
二 道家與中國現代美學建構
三 文化歸屬︰在記憶離散的文化空間里唱歌
葉維廉研究資料匯編
一 葉維廉著作年表
二 葉維廉文章年表
三 評論與訪談目錄
四 台灣大學館藏手稿、錄音、錄影資料目錄
五 博士、碩士學位論文(2001—2006)
參考文獻
一 葉維廉原著、論文及相關評論
二 中文古籍原典
三 中國哲學、詩學著作
四 期刊論文
五 學位論文
後記
序
暨南大學文藝學博士點專業課程中有兩門重要的課程,一門是《比較詩學》,另一門是《中外文論》,這兩門課程雖各有側重,但又相互兼容補充,許多博士生在听 這兩門課時都得到諸多的啟發。他們圍繞著其中的一些理論命題展開討論並由此而深入研究,寫出了不少富有新意和創見的論文,有的發表後還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我記得閆月珍當時研讀葉維廉的《中國詩學》這一著作時就頗下工夫,寫出過很有見地的讀書心得。雖然她的博士論文選題是跟從我做20世紀80年代後的古代文 論研究之研究,但在進入浙江大學隨張節末教授做博士後時,她卻毅然選擇了具有挑戰性的葉維廉與中國詩學研究。說這個研究課題具有挑戰性,一是因為從事此一 課題研究的研究者眾多,其中不乏博士論文,要想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有所超越,難;二是此課題研究涉及中西詩學的跨文化研究,需要較廣博的學識修養,而 對葉維廉這一已具學術大師風采的研究對象,要人乎其內又要出乎其外,得出新的研究心得,並提出批評性或創見性的意見,更難。好在閆月珍是一個耐“磨”的 人,經過八年的醞釀、研讀與研究,她終于拿出了這本令人滿意的專著。
閆月珍耐“磨”是她問學的長處。她在學術研究中不急于求成,耐得住性子,去慢慢咀嚼,仔細深入地思考,然後再慢慢地形成文字。因此,她的文章也就耐讀,有 回味的余地。此書的十二章正是她在反復思考、不斷豐富、不斷深化的過程中形成的一個較為全面、頗有內在邏輯聯系和富有創見的研究成果。
閆月珍此書緊緊抓住了葉維廉詩學建構的三個重點來展開研究︰一是比較詩學理論問題,展示了葉氏對文化模子、歷史整體性問題和文學傳釋學問題的深刻見解;二 是他對道家美學的現代解讀和發明,葉氏的早年工夫和起家與看家本領也在于此;三是對中西詩學理論的綜合。當然,葉氏最終將文化信仰與身份認同落實到了中國 文化層面,以此來實現對中國詩學傳統的接續與伸發。在海外華人詩學領域中,有理論建樹者頗多。對中國詩學有突出貢獻的,就有好些人。但讀劉若愚的《中國文 學理論》,總還覺得用西方模子套用並解釋中國詩學的痕跡太重;讀葉嘉瑩的著作,雖然她采用西方的理論與方法來解讀中國詩歌頗能讓人眼前一亮,但總還覺得缺 乏一個理論的基點與核心,不少地方還有為比較而比較的印痕。而讀葉維廉的則不一樣,他的著作和論文會有一個一以貫之的理論平台和核心,能讓你在其中反復含 玩,其中對一些理論命題的深入探究頗能切中中國詩學的深層次問題,相信讀完閆月珍此書,我們對葉維廉的了解會更為理性,亦更為深入。
中國詩學的現代化是個頗為復雜的進程,自20世紀初至今百余年間,許多理論家如王國維、魯迅、郭沫若、聞一多、朱自清、朱光潛、宗白華、茅盾、王元化等都 作出過突出的貢獻。上述這些人都是在國內工作,盡管他們其中的一些人是當年的“海歸”,是喝過洋墨水的,但其理論的主要貢獻還是在國內作出的。值得注意的 是,20世紀下半葉始,一些移居海外的華人學者也不同程度地參與了中國詩學的現代化進程,他們于海外對中國詩學進行的詮釋和比較工作,也構成了中國詩學現 代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他們的理論觀點及其貢獻,會對中國詩學的當代構建有極大的助益。或許從閆月珍此書里,我們會得到印證。
閆月珍寫完此書後,馬上又有了新的進修機會,她即將赴哈佛大學東亞系做高級訪問學者,師從宇文所安教授學習,她又有了新的學術起點,衷心地祝願她輕松愉快,滿載而歸。
蔣述卓
2010年2月8日立春後
于暨南園心遠齋
譯‧著閆月珍耐“磨”是她問學的長處。她在學術研究中不急于求成,耐得住性子,去慢慢咀嚼,仔細深入地思考,然後再慢慢地形成文字。因此,她的文章也就耐讀,有 回味的余地。此書的十二章正是她在反復思考、不斷豐富、不斷深化的過程中形成的一個較為全面、頗有內在邏輯聯系和富有創見的研究成果。
閆月珍此書緊緊抓住了葉維廉詩學建構的三個重點來展開研究︰一是比較詩學理論問題,展示了葉氏對文化模子、歷史整體性問題和文學傳釋學問題的深刻見解;二 是他對道家美學的現代解讀和發明,葉氏的早年工夫和起家與看家本領也在于此;三是對中西詩學理論的綜合。當然,葉氏最終將文化信仰與身份認同落實到了中國 文化層面,以此來實現對中國詩學傳統的接續與伸發。在海外華人詩學領域中,有理論建樹者頗多。對中國詩學有突出貢獻的,就有好些人。但讀劉若愚的《中國文 學理論》,總還覺得用西方模子套用並解釋中國詩學的痕跡太重;讀葉嘉瑩的著作,雖然她采用西方的理論與方法來解讀中國詩歌頗能讓人眼前一亮,但總還覺得缺 乏一個理論的基點與核心,不少地方還有為比較而比較的印痕。而讀葉維廉的則不一樣,他的著作和論文會有一個一以貫之的理論平台和核心,能讓你在其中反復含 玩,其中對一些理論命題的深入探究頗能切中中國詩學的深層次問題,相信讀完閆月珍此書,我們對葉維廉的了解會更為理性,亦更為深入。
中國詩學的現代化是個頗為復雜的進程,自20世紀初至今百余年間,許多理論家如王國維、魯迅、郭沫若、聞一多、朱自清、朱光潛、宗白華、茅盾、王元化等都 作出過突出的貢獻。上述這些人都是在國內工作,盡管他們其中的一些人是當年的“海歸”,是喝過洋墨水的,但其理論的主要貢獻還是在國內作出的。值得注意的 是,20世紀下半葉始,一些移居海外的華人學者也不同程度地參與了中國詩學的現代化進程,他們于海外對中國詩學進行的詮釋和比較工作,也構成了中國詩學現 代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他們的理論觀點及其貢獻,會對中國詩學的當代構建有極大的助益。或許從閆月珍此書里,我們會得到印證。
閆月珍寫完此書後,馬上又有了新的進修機會,她即將赴哈佛大學東亞系做高級訪問學者,師從宇文所安教授學習,她又有了新的學術起點,衷心地祝願她輕松愉快,滿載而歸。
蔣述卓
2010年2月8日立春後
于暨南園心遠齋
hc送梁兄
「…..學子透過譯作來學習,所學習的並不只是原作的主題思維,
眾樹歌唱:歐洲與拉丁美洲現代詩選譯(增訂版)
- 作者:葉維廉
-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出版日期:2011年
簡介
雙語詩人葉維廉,對「純語言」的發掘與再創造,實踐「歸化的翻譯」與「異化的翻譯」,指向奧菲斯在現代世界的不同化身──從里爾克到百師,譯語精湛、詩感強烈,讓漢語世界得以聽見神話般的歌聲。 多位國際級藝術大師,更鼎力合作用畫與詩作對話,激發出全新的視覺與對話,宛如一場多彩的交響:有詩人畫家管管、碧果,被譽為香港詩壇三劍客之一的王無 邪,悠遊於東西藝術的抽象畫家莊?,精通油畫與版畫的空軍上尉畫家吳昊,建立東方新寫實精神的顧重光,實踐讓作品自己說話的梁奕焚,深具親歷性與延續性的 李錫奇,衛護臺灣美術教父之稱的林惺嶽,以及已故的全能藝術家兼玩石家陳庭詩、生命畫家曾培堯,被譽為水墨現代化之父的劉國松與曾跨足服裝、廣告設計的邱 顯?等 經過三十多年的推敲,葉維廉加重詩的深度與強度,於修訂版《眾樹歌唱》增錄四位詩人之作,使詩的座標更全方位,值得細細吟詠,透過豐富的詩與畫,讀者更能從中接受藝術洗禮。 |
導讀……………………………………………………柯慶明
譯者序………………………………………………………葉維廉
蘭內.馬利亞.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畫作/管 管
奧菲斯十四行
保羅.艾呂雅(Paul Eluard)畫作/碧 果
有女名愛/喬治.布拉克/萬代之唯一
亨利.米修(Henri Michaux)畫作/碧果、管管
雕像與我/字母
杭內.夏爾(Rene Char)畫作/碧 果
交給風/伊瓦甸
聖約翰.濮斯(St.John Perse)畫作/陳庭詩
而你們,海……(第一節)/高矗的城市燃焰於太陽沿海之濱……/異鄉人,你的帆……/正午,它的紅獅,它的饑饉……
安德瑞.杜.布舍(Andre du Bouchet)畫作/碧 果
突然空氣/冰河/山原/白色的馬達
伊夫.龐內法(Yves Bonnefoy)畫作/王無邪
什麼聲音在我身旁挑出/如果這黑夜有異於黑夜/杜茀說/問黑夜之主此夜為何/低沈的聲音與鳳凰/可是讓她沈默吧,守望著/靜下吧!因為我們實在是/願有一地備給遠道來客/戰鬥的地方/火舌的地方/牡鹿的地方/
龐內法談他的詩
喬治.塞菲里斯(George Seferis)畫作/莊(吉吉)
選自MYTHISTqRIMA
卡閔拿.艾克伊樂柯(Carmina Archilochos)畫作/邱顯□
斷片
尤真.孟德耒(Eugenio Montale)畫作/吳 昊
唐娜/正午時歇息/日與夜/雨中
久塞培.恩格烈第(Giuseppe Ungaretti)畫作/顧重光
河流/無聊/大地/守著死
保羅.策蘭(Paul Celan)畫作/曾培堯
花冠/啤酒飲者/深晚/死亡賦格
安東尼歐.馬札鐸(Antonio Machado)畫作/劉國松
碧藍裡/一張年輕的臉/淡褐的檞樹/誰把那些金雀花……/虹與露臺
浩海.歸岸(Jorge Guillen)畫作/梁奕焚
空氣裡的馬群(電影)/名字/秋;島嶼/細緻的春天
浩海.路易士.包赫時(Jorge Louis Borges)畫作/李錫奇
地獄篇一:32/渥品尼亞的士兵/十八世紀九○年代一個鬼魂的典故/界/包赫時與我
奧他維奧.百師(Octavio Paz)畫作/林惺嶽
序詩/訪/忘/──《頌詩的種子》(選譯)/石英上刻著的Tlaloc神的面具/浮雕/聚/驚歎/這裡/破曉/街/廢墟裡的讚歌/歸去/
附錄:從《眾樹歌唱》看葉維廉的詩歌翻譯……………王家新
譯者序………………………………………………………葉維廉
蘭內.馬利亞.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畫作/管 管
奧菲斯十四行
保羅.艾呂雅(Paul Eluard)畫作/碧 果
有女名愛/喬治.布拉克/萬代之唯一
亨利.米修(Henri Michaux)畫作/碧果、管管
雕像與我/字母
杭內.夏爾(Rene Char)畫作/碧 果
交給風/伊瓦甸
聖約翰.濮斯(St.John Perse)畫作/陳庭詩
而你們,海……(第一節)/高矗的城市燃焰於太陽沿海之濱……/異鄉人,你的帆……/正午,它的紅獅,它的饑饉……
安德瑞.杜.布舍(Andre du Bouchet)畫作/碧 果
突然空氣/冰河/山原/白色的馬達
伊夫.龐內法(Yves Bonnefoy)畫作/王無邪
什麼聲音在我身旁挑出/如果這黑夜有異於黑夜/杜茀說/問黑夜之主此夜為何/低沈的聲音與鳳凰/可是讓她沈默吧,守望著/靜下吧!因為我們實在是/願有一地備給遠道來客/戰鬥的地方/火舌的地方/牡鹿的地方/
龐內法談他的詩
喬治.塞菲里斯(George Seferis)畫作/莊(吉吉)
選自MYTHISTqRIMA
卡閔拿.艾克伊樂柯(Carmina Archilochos)畫作/邱顯□
斷片
尤真.孟德耒(Eugenio Montale)畫作/吳 昊
唐娜/正午時歇息/日與夜/雨中
久塞培.恩格烈第(Giuseppe Ungaretti)畫作/顧重光
河流/無聊/大地/守著死
保羅.策蘭(Paul Celan)畫作/曾培堯
花冠/啤酒飲者/深晚/死亡賦格
安東尼歐.馬札鐸(Antonio Machado)畫作/劉國松
碧藍裡/一張年輕的臉/淡褐的檞樹/誰把那些金雀花……/虹與露臺
浩海.歸岸(Jorge Guillen)畫作/梁奕焚
空氣裡的馬群(電影)/名字/秋;島嶼/細緻的春天
浩海.路易士.包赫時(Jorge Louis Borges)畫作/李錫奇
地獄篇一:32/渥品尼亞的士兵/十八世紀九○年代一個鬼魂的典故/界/包赫時與我
奧他維奧.百師(Octavio Paz)畫作/林惺嶽
序詩/訪/忘/──《頌詩的種子》(選譯)/石英上刻著的Tlaloc神的面具/浮雕/聚/驚歎/這裡/破曉/街/廢墟裡的讚歌/歸去/
附錄:從《眾樹歌唱》看葉維廉的詩歌翻譯……………王家新
序
譯者序
擅於豎琴的奧菲斯(Orpheus),在羅馬詩人奧維德(PubliysOvidusNaso,43–17B.C.,簡稱Ovid)
《蛻變》(Metamorphoseon)一書裡有如下一段永恆的故事:
奧菲斯,這個日神阿波羅的兒子,他的音樂可以使萬物著魔,可以使無生界起舞,可以使生物界入眠。他和優麗狄斯(Eurydice)結婚後,正在沉入甜蜜 的律動的時候,妻子被一條毒蛇咬傷中毒身亡,奧菲斯傷痛之餘,決定下臨地府,以其強烈動人的音樂,要讓優麗狄斯起死回生,帶她重返人間。他哀傷的音樂果然 打動了地府的神祇,允許他把優麗狄斯帶回去,但有一個條件,就是讓優麗狄斯跟隨在他後面,但在他重見光明之前,不許他回頭看他妻子是否跟隨著他,奧菲斯快 到地獄出口的時候,終於忍不住內心澎湃的欲望,他轉過頭,驚鴻一瞥,美麗的優麗狄斯隨即消失……
其後,這雙重的死亡使奧菲斯駭然如石化,傷痛至骨肉相錯..他豎琴的樂音創造了眾樹……他的肉身分化,解體為自然事物,各自發聲歌唱……
導讀
《眾樹歌唱》增訂版導讀 柯慶明
梁啟超提倡新小說,胡適提倡新文學之際,他們心目中都以西洋的近代文學為典範;他們相信其中所顯現的近代世界的生活感知,足以引領在文明上落後的中國, 至少在精神意識上,能夠更加快速的進入近現代的文明境域。但是當胡適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主張應該:「趕緊多多的繙譯西洋的文學名著,做我們的模 範。」時,他並沒有明白意識到:如何繙譯?繙譯是採直譯?意譯?繙譯的語言風格,作品的形式、結構等等的問題。
但對大多數的寫作者而 言,若他們透過譯作來學習,則他們的「模範」,其實並不是「西洋的文學名著」本身,他們學習的並不僅是原作的主題思維,經驗歷程,同時更是譯作呈現的語言 質地、結構形式與美感情趣所形成的整體藝術風格。即使譯者盡力求取其譯作趨近原作,譯作仍是與原作不同:不同的文化傳統,歷史經驗與語言情韻所形成的獨特 語言表現與接受體驗等等,都使得兩種語言之間必然有著無法完全跨越的鴻溝;更重要的,即使不談譯作必然是建立在對原作的特殊解讀、詮釋之上,因而未必能夠 精準或全面的掌握原作的多層、多方的意涵與素質;譯者個人的生存情境與才性學識,亦自有其積習而成的特殊語言風格,這自為原作者所不知;但卻成了譯作的讀 者所直接經驗的對象。因而,當嚴復以「信、達、雅」三者討論譯事:「信」固然是力求不誤讀、不扭曲,所以區別「繙譯」與「創作」的基本要求,但「達」、 「雅」之間,其實反映的卻是譯者對自身文字風格的斟酌與考量。
因而新文學的「模範」其實是眾多的西洋文學的「譯作」,它本身有因襲、有創 造,但卻都成了別人學習的典範。因而說:這些繙譯創造了新文學的作品形式與內容意識,或許亦不為過。就以作品形式而言,在諸多的嘗試之餘,小說或許採取了 「減法」,減去了章回的回目與回內呼應對仗回目的故事結構,減去了說話人的口吻與論說,以至引詩、評點等傳統舊習。詩則顯然在放棄了以中國舊詩體之「以中 詩譯西詩」的嘗試後,(少時曾見分別以五言、七言、樂府與楚騷等舊體詩繙譯Samuel Taylor Coleridge的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的合集,此書已無法尋索,僅記得楚騷體的譯者就是胡適),採取了加法:分行、分節。漸以白話繙譯詩意,但仍力求押韻、節與節之句數一致,更 要求字數,或調整句內的音節,至少是音節數的勻整等等……這種各類音律的考量,都曾有多方嘗試,它們未必形成通用的體式;但分行、分節,語句詩意之跨行連 結,形成戲劇性的對比……則已了新詩以至現代詩的通用表現形式。
在二十世紀六○ ~ 七○年代,這樣的譯詩除了散見各種文學期刊與詩刊,編成選集較容易見到的計有覃子豪譯的《法蘭西詩選》、林以亮編選張愛玲等譯的《美國詩選》、李魁賢譯的 《德國現代詩選》以及葉維廉先生的這本《眾樹歌唱:歐洲、拉丁美洲現代詩選》。這本譯詩選的重要,不僅在於它不再受限於各別的國家,亦不再專注於追溯其各 別國家的傳統,反而反映了一個廣大的橫切面,由歐洲的法、德、義大利、西班牙、希臘,而及於文學光芒日益影響世界,拉丁美洲的墨西哥、阿根廷。
這裡選譯的十六位詩人,或為現代詩的經典人物如里爾克;或為超現實主義的創立者保羅.艾呂雅、參與者杭內.夏爾、接近者亨利.米修,以至受其影響的保 羅.策蘭,因而我們處處可以見到超現實主義的特別思維與風格。選集中的詩人,或者投身西班牙內戰,經歷一次、二次世界大戰,或受納粹與法西斯迫害,或參加 地下抗暴。其他的詩人,則或曾周遊世界各大洲;拉丁美洲的詩人除了歐洲的經驗之外,亦對中華文化有所認知與嚮往:基本都是經歷過極端的「邊際情境」 (Boundary Situations)或精神早具跨越文化之視境的重要現代詩人。
他們之中:聖約翰.濮斯、喬治.塞菲里斯、尤 真.孟德耒、奧他維奧.百師為諾貝爾獎得主;法國的杜.布舍獲國家詩大獎,義大利的恩格烈第得過美國奧卡荷馬大學的國外詩大獎,他們大抵都有跨洲的經歷或 聲譽。同時,使得這本譯詩選更具溫馨情韻的則是選譯者本人,曾與伊夫.龐內法有一面之緣;而與浩海.歸岸、包赫時、奧他維奧.百師熟識,是情深意摯的詩文 交,而與喬治.塞菲里斯會面時,塞氏即表示「我要知道你」,因為期待譯者的翻譯。
這本譯詩選的重要性,亦在所選詩人雖然不少,但卻呈現了一種對於國人較為陌生的現代詩學,它們的介紹,除了直接譯出的〈龐內法談他的詩〉:
所謂詩的經驗,也正是要拒絕這種觀世界的方法,(按:即前文所謂出以分析、下界義者),在這種方法下,現實的真象都被縮減為一些概念。……
詩的意向,和其他的意識形態所不同的,是要從「界義」、「描述」那類行為中抽出存在諸相和事物(它們在「界義」和「描述」中被肢解了),然後再還給它們適切的身分……還給它們「一貫性」,還給它們「現身」。
現實的真象必須是「隱而不可見」:這是開向那繼續不斷的表象的沉淵境界,但同時這也是隱藏的表象的沉淵境界。你再不照相,另一個東西抓住你的注意力,但 可見的事物並未被抹去;它自它自己中解放出來。…唯有詩才能保有這種不落形而盡得相之妙的表達,而同時知道如何去記著它,因為要喚起的那看不見的鳥,而非 禽學的鳥,如馬拉梅所寫的:
……詩的意趣不在世界本身的形相,而在這天地演變成的境界,詩只寫「現身」──或「缺席」。
或者一再見諸譯者對於詩人之介紹,如論介里爾克:
「物象詩」,物象、物體是具體入微的,藝術的物象(即美感對象)應該更具體入微,應該沒有一絲意外的痕跡,是一個獨立獨特的存在。
是對時間與永恆、生與死、藝術之為藝術與一般的事物之間的冥思,往往沉入事情核心的最內裡發音,即使哲理的也是抒情的,澄明而綿密幽遠。
於是我們可以在他的譯詩中看到:
花的筋絡一一打開
秋牡丹整個草原的早晨
直到洪亮天空複音的光
傾瀉在她的懷抱
以及:
有另一種呼吸歌唱真理
一種不沾事物的呼吸,神震響,風騰起
〈奧菲斯十四行〉
譯者論介亨利.米修:「他的詩和畫都表達了一個被逐向絕境下的危異境界:異人、異獸、異狀、異境。」於是我們在譯詩看到:
我一有空就教雕像走路。由於他拖了太久太久沒有動了,真不容易教。……
就因為這個原因我自己開始不能走動,被僵硬所征服,我的勁勢受到影響,被咒語鎮住的身體驚嚇了我而再不能帶我到任何地方。
〈雕像與我〉
譯者論介杭內.夏爾:「他用一種急迫而簡潔的語言,嚴謹而爆放,帶出戰爭緊張中的一種人性躍騰的抒情詩」,「他的詩直入我們心中的話,他在戰爭的中心為我們同時呈現我們的痛苦我們的存有……」,譯詩中我們看到:
鳥兒耕土
蛇撒種
充實的死亡
歌頌收割
〈閃電勝利〉
你對你的愛憤怒。想那永遠不會建造的完美的房子。深淵什麼時候收割?但你已經張開雄獅的眼睛。你想已看見了美在黑色的薰衣草上馳過……
〈我入住痛苦〉
譯者評介聖約翰.濮斯:「對地理地質的各種物象,各種種族各種人物都深切關懷,它們一一在大幅度的空間的延展中分別出現,復溶入萬物共生共行的律動裡。」譯詩中我們讀到:
噢風,溢沒我之生,讓我恩惠及於廣大學生之競技場!正午之標槍在歡樂之門前顫索。虛空之鼓拜伏於光之蘆笛。重洋之四方踏著死玫瑰之重量,〈而你們,海……〉
貧白的天空攙淡著大地之遺忘與黑麥田……白鳥汙漬著高牆之脊。
晾漂衣衫支柱之港,垃圾車於淺水湖沿岸,於灰土與黑炭柱頂線盤。
〈高矗的城市燃焰於太陽沿海之濱……〉
正午,它的紅獅,它的饑饉,與及海之年升溢過海洋之桌上……
──何種黑色染血之女子越過狂暴之砂礫,途經事物之消逸?
〈正午,它的紅獅,它的饑饉……〉
譯者論介杜.布舍:「他的詩彷彿像文字從白紙上躍起,爆放,字與字之間,文法和語法都虛幻,因而意義閃縮不定,有一種原生的刻正發生的現在性,讓我們在顯赫存有的事物間,感到一種既實在而又異乎尋常的一種激盪。」在譯詩中我們看到:
在擠迫的大地我繼續燃燒,空氣窒息我們致死,我們無法再辨認牆。突然間,我占有廣在你前面的空虛。
〈冰河〉
一張龐大的白色的書在蹂躪的光裡悸動直至我們大家更為接近。
〈白色的馬達〉
譯者論介伊夫.龐內法:「他的詩可以說是經驗的一種特別的結構,使人從無中把握著有,從否定中把握著生命的不可言傳處。」在譯詩中我們讀到:
你願為我建造何等的樓房,
當火來臨時那是什麼黑色的書寫?
〈一聲音〉
啊致命的季節,
啊裸裎如刀的泥土!
那時我在期待著夏季,
誰已從舊血灘中攫走這匕首?
〈杜茀說〉
語字是些符咒和禱詞,
一如小火突在夜間顯現,
或如貧家中桌上的閃光,
那寂然之心除了這些復有何求?
〈願有一地備給遠道來客〉
譯者引介尤真.孟德耒:「孟德耒的詩呈現在明澈性與無情殘暴之間的衝突,其間流露出來純粹的愛的情感。」在譯詩中我們讀到:
正午時歇息,淡然入神的
緊靠著灼燒的花園的牆
在荊棘和枝椏間聽
黑鳥的戛戛,蛇的騷動
〈正午時歇息〉
你的語字,垂死的鯔魚的鱗
閃著一條雨後的虹
〈唐娜〉
走在母性的斜坡上
如蛋殼在泥沼中
光影之間一些生命的碎屑
〈雨中〉
譯者論介恩格烈第:「他深信文字的魔術潛能,詩人是神祕經驗秘密的保護者,手法上,要給文字最大的放射性,格言式的獨立性。詩最終的目的是關於存在的終極意義,關於生命的神祕。」在譯詩中我們讀到:
光展覽,打開它的名字的扇
這裡是歌唱的種子,像一棵樹
這裡是風與風中美麗的名字
〈頌詩的種子〉
一個破碎的石像,
光咀嚼著的廊柱,
廢墟在生命中死的世界裡活起來。
〈廢墟裡的讚歌〉
筆者所以不憚筆勞,作了上述的引述與節取,並不在證明那些精簡的論介與選例之一致或者尚有論述的空間;主要是一方面要呈示這些詩人雖然生存的時空、性 情、關懷、信念主張各異,但誠如保羅.策蘭所說的:「我跟著我的整個存在走向語言」,他們的詩往往企圖藉用語言的突破常軌來表現其個人深沉的存在覺知,來 面對這充滿暴虐、充滿破碎、充滿荒謬或者是過於繁複,以至無法整全掌握的現代世界。於是「冥思玄奇,說話的方式轉折妙異」就成了他們共同的特色,即使未以 此方式論介的詩人,亦多有此類表現:
她嘴巴的扇子,她眼睛的反光
只有我可以講講它們
我是唯一被空鏡包圍的人
保羅.艾呂雅〈萬代之唯一〉
睡眠像一棵樹把你裹在綠葉裡
你呼吸著,像一棵樹,在靜謐的光中
在透明的春天裡,我凝望著你的形體:
喬治.塞菲里斯〈神話與歷史.十五〉
碧藍裡
一岸黑鳥
鳴叫,拍翅,駐足在
一棵死硬的白楊上
安東尼歐.馬札鐸〈碧藍裡〉
馬群。
緩慢的離去,踏著空氣
他們正欲飛翔?
浩海.歸岸〈空氣裡的馬群〉
這些詩人們或者經營深具象徵意涵的景象,或者將隱喻當成實物,加以描寫,讓它們行動,發生戲劇性的關連與張力,因而為我們開啟了表象內裡,一個更加豐富 更加鮮活,甚至更加心痛更加憤怒的另具「真意」的世界底蘊。行裡、行間驟然的轉折,所拉開的想像空間,以及形成的戲劇性張力,不僅令我們驚異,更是引我們 進入冥思其意理,以及深切同情其所揭現之人性困境的關鍵。因而,這本譯詩選無形中亦在示範超現實主義後,一種「現代詩」常見之結構詩語的獨特思維方式。這 種結構詩語的思維方式,也就是一種特殊的「詩」的思維,無疑是非常具有表現力,即使脫離了全詩的脈絡,即使透過了繙譯的文字,依然讓我們感受「詩意」盎 然,足以低迴玩味。
由前文所分別節引的詩例,它們其實未必真正顯示每位詩人的風格特質,反而是足以藉此展示這種「轉折妙異」詩思的普遍,甚至亦可見於古希臘僅次於荷馬的卡閔拿.艾克伊樂柯:
他們的生命
被握著
在浪濤的雙臂裡
〈斷片.18〉
烏鴉如此耽於逸樂
附近岩石上的釣魚郎
抖抖羽毛然後飛去
〈斷片.20〉
這不但顯示譯詩掌握了這類詩作,詩心的機杼與詩歌情韻之所在,正為我們可以登上詩人心靈之廣廈大殿奠下了基石或階梯。因而正如所謂「試金石」的理論,我 們完全可以藉此窺見譯詩自身,不論就詩語的質地,詩歌的結構,以及詩歌的整體風格,作為藝術創造上的成功。本書附錄的王家新論文雖然著重在討論「詩歌翻 譯」,其實重要的是他們那一批大陸詩人,由此找到了學習構作現代詩的「典範」,不論是在詩思上,在詩語上,以及這些國際詩壇的巨擘們所展示的無窮豐美、廣 大而深刻的精神上,都成了啟發他們創作的泉源。
本書在一九七六初版之際,一方面《六十年代詩選》、《七十年代詩選》已然風行;《八十年 代詩選》亦於是年出版;因而臺灣詩壇或許因為早有「典範」或已然經歷「典律」的轉移,(所以張漢良《八十年代詩選》導論中強調該選的特色之一是田園模式 (Pastoralism)的各種變奏),尤其本書當時是由深具官方色彩的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出版,或多或少亦影響了現代詩的愛好者或年輕詩人的注目。這本 譯詩選在臺灣詩壇的影響如何,由於文獻不足,難以估計。但這本詩選能激發那麼多畫壇名家的靈感,來為這些詩作繪製插畫,甚至在三十餘年之後,仍要求重新繪 製,甚至由黑白而彩色。我們除了感激如今皆已成為藝壇名宿畫者的繼續授權與重新創作,這件事亦無形中證明了這些譯詩在藝術上堅如鑽石般的非凡成就。我一向 認為文藝「接受」的最高形態是能夠受到激發而轉以其他語言、形式或媒介而作「再創作」的表現。由這些畫作所呈現的深刻、豐盈、充滿了玄思與創意的景象,而 它們的依據其實只是這些譯詩!更是加強了我們深覺應當將本書重行增訂出版的信念。我們相信,不論在認識這些卓越現代詩名家的廣袤精神世界,或是熟悉現代的 詩思構作,以其詩語表現為研習的「典範」上,這本譯詩選都是一部極為重要而不可多得的「經典」。
民國百年清明於臺大國青三○五研究室
擅於豎琴的奧菲斯(Orpheus),在羅馬詩人奧維德(PubliysOvidusNaso,43–17B.C.,簡稱Ovid)
《蛻變》(Metamorphoseon)一書裡有如下一段永恆的故事:
奧菲斯,這個日神阿波羅的兒子,他的音樂可以使萬物著魔,可以使無生界起舞,可以使生物界入眠。他和優麗狄斯(Eurydice)結婚後,正在沉入甜蜜 的律動的時候,妻子被一條毒蛇咬傷中毒身亡,奧菲斯傷痛之餘,決定下臨地府,以其強烈動人的音樂,要讓優麗狄斯起死回生,帶她重返人間。他哀傷的音樂果然 打動了地府的神祇,允許他把優麗狄斯帶回去,但有一個條件,就是讓優麗狄斯跟隨在他後面,但在他重見光明之前,不許他回頭看他妻子是否跟隨著他,奧菲斯快 到地獄出口的時候,終於忍不住內心澎湃的欲望,他轉過頭,驚鴻一瞥,美麗的優麗狄斯隨即消失……
其後,這雙重的死亡使奧菲斯駭然如石化,傷痛至骨肉相錯..他豎琴的樂音創造了眾樹……他的肉身分化,解體為自然事物,各自發聲歌唱……
導讀
《眾樹歌唱》增訂版導讀 柯慶明
梁啟超提倡新小說,胡適提倡新文學之際,他們心目中都以西洋的近代文學為典範;他們相信其中所顯現的近代世界的生活感知,足以引領在文明上落後的中國, 至少在精神意識上,能夠更加快速的進入近現代的文明境域。但是當胡適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主張應該:「趕緊多多的繙譯西洋的文學名著,做我們的模 範。」時,他並沒有明白意識到:如何繙譯?繙譯是採直譯?意譯?繙譯的語言風格,作品的形式、結構等等的問題。
但對大多數的寫作者而 言,若他們透過譯作來學習,則他們的「模範」,其實並不是「西洋的文學名著」本身,他們學習的並不僅是原作的主題思維,經驗歷程,同時更是譯作呈現的語言 質地、結構形式與美感情趣所形成的整體藝術風格。即使譯者盡力求取其譯作趨近原作,譯作仍是與原作不同:不同的文化傳統,歷史經驗與語言情韻所形成的獨特 語言表現與接受體驗等等,都使得兩種語言之間必然有著無法完全跨越的鴻溝;更重要的,即使不談譯作必然是建立在對原作的特殊解讀、詮釋之上,因而未必能夠 精準或全面的掌握原作的多層、多方的意涵與素質;譯者個人的生存情境與才性學識,亦自有其積習而成的特殊語言風格,這自為原作者所不知;但卻成了譯作的讀 者所直接經驗的對象。因而,當嚴復以「信、達、雅」三者討論譯事:「信」固然是力求不誤讀、不扭曲,所以區別「繙譯」與「創作」的基本要求,但「達」、 「雅」之間,其實反映的卻是譯者對自身文字風格的斟酌與考量。
因而新文學的「模範」其實是眾多的西洋文學的「譯作」,它本身有因襲、有創 造,但卻都成了別人學習的典範。因而說:這些繙譯創造了新文學的作品形式與內容意識,或許亦不為過。就以作品形式而言,在諸多的嘗試之餘,小說或許採取了 「減法」,減去了章回的回目與回內呼應對仗回目的故事結構,減去了說話人的口吻與論說,以至引詩、評點等傳統舊習。詩則顯然在放棄了以中國舊詩體之「以中 詩譯西詩」的嘗試後,(少時曾見分別以五言、七言、樂府與楚騷等舊體詩繙譯Samuel Taylor Coleridge的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的合集,此書已無法尋索,僅記得楚騷體的譯者就是胡適),採取了加法:分行、分節。漸以白話繙譯詩意,但仍力求押韻、節與節之句數一致,更 要求字數,或調整句內的音節,至少是音節數的勻整等等……這種各類音律的考量,都曾有多方嘗試,它們未必形成通用的體式;但分行、分節,語句詩意之跨行連 結,形成戲劇性的對比……則已了新詩以至現代詩的通用表現形式。
在二十世紀六○ ~ 七○年代,這樣的譯詩除了散見各種文學期刊與詩刊,編成選集較容易見到的計有覃子豪譯的《法蘭西詩選》、林以亮編選張愛玲等譯的《美國詩選》、李魁賢譯的 《德國現代詩選》以及葉維廉先生的這本《眾樹歌唱:歐洲、拉丁美洲現代詩選》。這本譯詩選的重要,不僅在於它不再受限於各別的國家,亦不再專注於追溯其各 別國家的傳統,反而反映了一個廣大的橫切面,由歐洲的法、德、義大利、西班牙、希臘,而及於文學光芒日益影響世界,拉丁美洲的墨西哥、阿根廷。
這裡選譯的十六位詩人,或為現代詩的經典人物如里爾克;或為超現實主義的創立者保羅.艾呂雅、參與者杭內.夏爾、接近者亨利.米修,以至受其影響的保 羅.策蘭,因而我們處處可以見到超現實主義的特別思維與風格。選集中的詩人,或者投身西班牙內戰,經歷一次、二次世界大戰,或受納粹與法西斯迫害,或參加 地下抗暴。其他的詩人,則或曾周遊世界各大洲;拉丁美洲的詩人除了歐洲的經驗之外,亦對中華文化有所認知與嚮往:基本都是經歷過極端的「邊際情境」 (Boundary Situations)或精神早具跨越文化之視境的重要現代詩人。
他們之中:聖約翰.濮斯、喬治.塞菲里斯、尤 真.孟德耒、奧他維奧.百師為諾貝爾獎得主;法國的杜.布舍獲國家詩大獎,義大利的恩格烈第得過美國奧卡荷馬大學的國外詩大獎,他們大抵都有跨洲的經歷或 聲譽。同時,使得這本譯詩選更具溫馨情韻的則是選譯者本人,曾與伊夫.龐內法有一面之緣;而與浩海.歸岸、包赫時、奧他維奧.百師熟識,是情深意摯的詩文 交,而與喬治.塞菲里斯會面時,塞氏即表示「我要知道你」,因為期待譯者的翻譯。
這本譯詩選的重要性,亦在所選詩人雖然不少,但卻呈現了一種對於國人較為陌生的現代詩學,它們的介紹,除了直接譯出的〈龐內法談他的詩〉:
所謂詩的經驗,也正是要拒絕這種觀世界的方法,(按:即前文所謂出以分析、下界義者),在這種方法下,現實的真象都被縮減為一些概念。……
詩的意向,和其他的意識形態所不同的,是要從「界義」、「描述」那類行為中抽出存在諸相和事物(它們在「界義」和「描述」中被肢解了),然後再還給它們適切的身分……還給它們「一貫性」,還給它們「現身」。
現實的真象必須是「隱而不可見」:這是開向那繼續不斷的表象的沉淵境界,但同時這也是隱藏的表象的沉淵境界。你再不照相,另一個東西抓住你的注意力,但 可見的事物並未被抹去;它自它自己中解放出來。…唯有詩才能保有這種不落形而盡得相之妙的表達,而同時知道如何去記著它,因為要喚起的那看不見的鳥,而非 禽學的鳥,如馬拉梅所寫的:
……詩的意趣不在世界本身的形相,而在這天地演變成的境界,詩只寫「現身」──或「缺席」。
或者一再見諸譯者對於詩人之介紹,如論介里爾克:
「物象詩」,物象、物體是具體入微的,藝術的物象(即美感對象)應該更具體入微,應該沒有一絲意外的痕跡,是一個獨立獨特的存在。
是對時間與永恆、生與死、藝術之為藝術與一般的事物之間的冥思,往往沉入事情核心的最內裡發音,即使哲理的也是抒情的,澄明而綿密幽遠。
於是我們可以在他的譯詩中看到:
花的筋絡一一打開
秋牡丹整個草原的早晨
直到洪亮天空複音的光
傾瀉在她的懷抱
以及:
有另一種呼吸歌唱真理
一種不沾事物的呼吸,神震響,風騰起
〈奧菲斯十四行〉
譯者論介亨利.米修:「他的詩和畫都表達了一個被逐向絕境下的危異境界:異人、異獸、異狀、異境。」於是我們在譯詩看到:
我一有空就教雕像走路。由於他拖了太久太久沒有動了,真不容易教。……
就因為這個原因我自己開始不能走動,被僵硬所征服,我的勁勢受到影響,被咒語鎮住的身體驚嚇了我而再不能帶我到任何地方。
〈雕像與我〉
譯者論介杭內.夏爾:「他用一種急迫而簡潔的語言,嚴謹而爆放,帶出戰爭緊張中的一種人性躍騰的抒情詩」,「他的詩直入我們心中的話,他在戰爭的中心為我們同時呈現我們的痛苦我們的存有……」,譯詩中我們看到:
鳥兒耕土
蛇撒種
充實的死亡
歌頌收割
〈閃電勝利〉
你對你的愛憤怒。想那永遠不會建造的完美的房子。深淵什麼時候收割?但你已經張開雄獅的眼睛。你想已看見了美在黑色的薰衣草上馳過……
〈我入住痛苦〉
譯者評介聖約翰.濮斯:「對地理地質的各種物象,各種種族各種人物都深切關懷,它們一一在大幅度的空間的延展中分別出現,復溶入萬物共生共行的律動裡。」譯詩中我們讀到:
噢風,溢沒我之生,讓我恩惠及於廣大學生之競技場!正午之標槍在歡樂之門前顫索。虛空之鼓拜伏於光之蘆笛。重洋之四方踏著死玫瑰之重量,〈而你們,海……〉
貧白的天空攙淡著大地之遺忘與黑麥田……白鳥汙漬著高牆之脊。
晾漂衣衫支柱之港,垃圾車於淺水湖沿岸,於灰土與黑炭柱頂線盤。
〈高矗的城市燃焰於太陽沿海之濱……〉
正午,它的紅獅,它的饑饉,與及海之年升溢過海洋之桌上……
──何種黑色染血之女子越過狂暴之砂礫,途經事物之消逸?
〈正午,它的紅獅,它的饑饉……〉
譯者論介杜.布舍:「他的詩彷彿像文字從白紙上躍起,爆放,字與字之間,文法和語法都虛幻,因而意義閃縮不定,有一種原生的刻正發生的現在性,讓我們在顯赫存有的事物間,感到一種既實在而又異乎尋常的一種激盪。」在譯詩中我們看到:
在擠迫的大地我繼續燃燒,空氣窒息我們致死,我們無法再辨認牆。突然間,我占有廣在你前面的空虛。
〈冰河〉
一張龐大的白色的書在蹂躪的光裡悸動直至我們大家更為接近。
〈白色的馬達〉
譯者論介伊夫.龐內法:「他的詩可以說是經驗的一種特別的結構,使人從無中把握著有,從否定中把握著生命的不可言傳處。」在譯詩中我們讀到:
你願為我建造何等的樓房,
當火來臨時那是什麼黑色的書寫?
〈一聲音〉
啊致命的季節,
啊裸裎如刀的泥土!
那時我在期待著夏季,
誰已從舊血灘中攫走這匕首?
〈杜茀說〉
語字是些符咒和禱詞,
一如小火突在夜間顯現,
或如貧家中桌上的閃光,
那寂然之心除了這些復有何求?
〈願有一地備給遠道來客〉
譯者引介尤真.孟德耒:「孟德耒的詩呈現在明澈性與無情殘暴之間的衝突,其間流露出來純粹的愛的情感。」在譯詩中我們讀到:
正午時歇息,淡然入神的
緊靠著灼燒的花園的牆
在荊棘和枝椏間聽
黑鳥的戛戛,蛇的騷動
〈正午時歇息〉
你的語字,垂死的鯔魚的鱗
閃著一條雨後的虹
〈唐娜〉
走在母性的斜坡上
如蛋殼在泥沼中
光影之間一些生命的碎屑
〈雨中〉
譯者論介恩格烈第:「他深信文字的魔術潛能,詩人是神祕經驗秘密的保護者,手法上,要給文字最大的放射性,格言式的獨立性。詩最終的目的是關於存在的終極意義,關於生命的神祕。」在譯詩中我們讀到:
這種孤獨的轉呀轉譯者論介保羅.策蘭:「詩句多為破裂的語法,用極端的極限的方式呈現破碎的世界,把死寂化作語字,通過怖人的沉默,通過謀殺話語千萬種黑暗和答案的失落,找出能抗拒失落的語言。」譯詩中我們讀到:
電車線的不定的影子
在濕瀝瀝的瀝青上
〈無聊〉
橄欖葉小心翼翼的簌音
將隨時驚醒催眠狀態中的
蝴蝶
〈大地〉
被殺死的
切齒的
一排牙
裸向滿月
〈守著死〉
從我手中出來秋天吃自己的葉子:我們是朋友。
我們從核中敲出時間並教它如何行進:時間回到殼中。
〈花冠〉
深怨如金色的話語,夜開始譯者論介包赫時:「包赫時的哲學的冥想和獨白很玄奇,說話的方式轉折妙異。」譯詩中我們讀到:
我們吃無言的蘋果
〈深晚〉
穿過玻璃,灰色的玻璃,夜譯者論介奧他維奧.百師:「對於現代世界的破碎的形象所作的一種憤怒及冥思,而把宇宙的秩序及自由的追索交託與文字藝術的建造。」譯詩中我們讀到:
隱退,一大堆龐然的典籍
投著陡然的影子在陰森的桌面
其間,必然有一本我們從未讀過
〈界〉
光展覽,打開它的名字的扇
這裡是歌唱的種子,像一棵樹
這裡是風與風中美麗的名字
〈頌詩的種子〉
一個破碎的石像,
光咀嚼著的廊柱,
廢墟在生命中死的世界裡活起來。
〈廢墟裡的讚歌〉
筆者所以不憚筆勞,作了上述的引述與節取,並不在證明那些精簡的論介與選例之一致或者尚有論述的空間;主要是一方面要呈示這些詩人雖然生存的時空、性 情、關懷、信念主張各異,但誠如保羅.策蘭所說的:「我跟著我的整個存在走向語言」,他們的詩往往企圖藉用語言的突破常軌來表現其個人深沉的存在覺知,來 面對這充滿暴虐、充滿破碎、充滿荒謬或者是過於繁複,以至無法整全掌握的現代世界。於是「冥思玄奇,說話的方式轉折妙異」就成了他們共同的特色,即使未以 此方式論介的詩人,亦多有此類表現:
她嘴巴的扇子,她眼睛的反光
只有我可以講講它們
我是唯一被空鏡包圍的人
保羅.艾呂雅〈萬代之唯一〉
睡眠像一棵樹把你裹在綠葉裡
你呼吸著,像一棵樹,在靜謐的光中
在透明的春天裡,我凝望著你的形體:
喬治.塞菲里斯〈神話與歷史.十五〉
碧藍裡
一岸黑鳥
鳴叫,拍翅,駐足在
一棵死硬的白楊上
安東尼歐.馬札鐸〈碧藍裡〉
馬群。
緩慢的離去,踏著空氣
他們正欲飛翔?
浩海.歸岸〈空氣裡的馬群〉
這些詩人們或者經營深具象徵意涵的景象,或者將隱喻當成實物,加以描寫,讓它們行動,發生戲劇性的關連與張力,因而為我們開啟了表象內裡,一個更加豐富 更加鮮活,甚至更加心痛更加憤怒的另具「真意」的世界底蘊。行裡、行間驟然的轉折,所拉開的想像空間,以及形成的戲劇性張力,不僅令我們驚異,更是引我們 進入冥思其意理,以及深切同情其所揭現之人性困境的關鍵。因而,這本譯詩選無形中亦在示範超現實主義後,一種「現代詩」常見之結構詩語的獨特思維方式。這 種結構詩語的思維方式,也就是一種特殊的「詩」的思維,無疑是非常具有表現力,即使脫離了全詩的脈絡,即使透過了繙譯的文字,依然讓我們感受「詩意」盎 然,足以低迴玩味。
由前文所分別節引的詩例,它們其實未必真正顯示每位詩人的風格特質,反而是足以藉此展示這種「轉折妙異」詩思的普遍,甚至亦可見於古希臘僅次於荷馬的卡閔拿.艾克伊樂柯:
他們的生命
被握著
在浪濤的雙臂裡
〈斷片.18〉
烏鴉如此耽於逸樂
附近岩石上的釣魚郎
抖抖羽毛然後飛去
〈斷片.20〉
這不但顯示譯詩掌握了這類詩作,詩心的機杼與詩歌情韻之所在,正為我們可以登上詩人心靈之廣廈大殿奠下了基石或階梯。因而正如所謂「試金石」的理論,我 們完全可以藉此窺見譯詩自身,不論就詩語的質地,詩歌的結構,以及詩歌的整體風格,作為藝術創造上的成功。本書附錄的王家新論文雖然著重在討論「詩歌翻 譯」,其實重要的是他們那一批大陸詩人,由此找到了學習構作現代詩的「典範」,不論是在詩思上,在詩語上,以及這些國際詩壇的巨擘們所展示的無窮豐美、廣 大而深刻的精神上,都成了啟發他們創作的泉源。
本書在一九七六初版之際,一方面《六十年代詩選》、《七十年代詩選》已然風行;《八十年 代詩選》亦於是年出版;因而臺灣詩壇或許因為早有「典範」或已然經歷「典律」的轉移,(所以張漢良《八十年代詩選》導論中強調該選的特色之一是田園模式 (Pastoralism)的各種變奏),尤其本書當時是由深具官方色彩的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出版,或多或少亦影響了現代詩的愛好者或年輕詩人的注目。這本 譯詩選在臺灣詩壇的影響如何,由於文獻不足,難以估計。但這本詩選能激發那麼多畫壇名家的靈感,來為這些詩作繪製插畫,甚至在三十餘年之後,仍要求重新繪 製,甚至由黑白而彩色。我們除了感激如今皆已成為藝壇名宿畫者的繼續授權與重新創作,這件事亦無形中證明了這些譯詩在藝術上堅如鑽石般的非凡成就。我一向 認為文藝「接受」的最高形態是能夠受到激發而轉以其他語言、形式或媒介而作「再創作」的表現。由這些畫作所呈現的深刻、豐盈、充滿了玄思與創意的景象,而 它們的依據其實只是這些譯詩!更是加強了我們深覺應當將本書重行增訂出版的信念。我們相信,不論在認識這些卓越現代詩名家的廣袤精神世界,或是熟悉現代的 詩思構作,以其詩語表現為研習的「典範」上,這本譯詩選都是一部極為重要而不可多得的「經典」。
民國百年清明於臺大國青三○五研究室
2016年4月7日 星期四
詩體驗(DVD) 兩岸三地現代詩論《秩序的生長》 《龐德與瀟湘八景》《葉維廉文集.第5卷散文诗——为“单面人”而设的诗的引桥》
【以詩為人生第一個座標的葉維廉】
葉維廉,當代著名詩人兼文學評論家,多年來跨文化角度創作與評論詩作,並以獨到視界,破解單一文化理論之局限,開啟中西文化參照互省的批評方法。
即使在多重身分中扮演不同角色,但葉維廉曾在訪談中強調:「我本質上還是個詩人,我從來沒有離開過詩歌。詩是我人生第一個座標。」本週日下午2點,葉維廉將以詩人詩心,分析詩人之作,於齊東詩舍與創世紀詩社詩人張默對談《晶石般的火焰:兩岸三地現代詩論》,細細爬梳現代詩的發展,論其與歷史文化社會的關聯性。歡迎有興趣的朋友,與我們一起聆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