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19, 2018

《美國的再開拓》The Next American Frontier By Robert Reich ,陳榮貴譯,1985



《美國的再開拓》從美國、日本轉到台灣出版,只有2年,可見當時的全球化力量。




Robert Bernard Reich (/raɪʃ/;[2] born June 24, 1946) is an American political commentator, professor, and author. He served in the administrations of Presidents Gerald Ford, Jimmy Carter, and Bill Clinton. He was Secretary of Labor from 1993 to 1997. He was a member of President-elect Barack Obama's economic transition advisory board.




Facebook 連結   Robert Reich









Wikipedia




羅伯特·莱許,美國政治家、學者、作家、時事評論員。曾任哈佛大學教授,比爾・柯林頓第一任內閣的勞工部長,現任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戈爾德曼國家政策學院當教授。他曾在Hardball with Chris Matthews、This Week with George Stephanopoulos、CNBC的Kudlow & Company和Marketplace等節目中擔任評論員。2008年,《時代周刊》將其評為本世紀最成功十大內閣成員之一,《華爾街時報》將其評為美國十大商業思想家之一。1991年發表《國家的工作》一書,認為國家應積極介入經濟問題。



He has published 18 books, including the best-sellers The Work of NationsReasonSaving CapitalismSupercapitalismAftershock: The Next Economy and America's Future, and a best-selling e-book, Beyond Outrage. He is also chairman of Common Cause and writes his own blog about the political economy at Robertreich.org.[10] The Robert Reich–Jacob Kornbluth film "Saving Capitalism" was selected to be a Netflix Original, and debuted in November 2017, and their film Inequality for All won a U.S. Documentary Special Jury Award for Achievement in Filmmaking at the 2013 Sundance Film Festival in Utah.[11][12]

Books[edit]







姓名:羅伯特‧賴克(Robert B. Reich)
經歷:美國著名經濟、公共行政及商學教授(哈佛大學)
美國勞工部部長

著作:1.《復甦的自由》
2.《一個新美國的故事》
3.《美國的再開拓(The Next American Frontier,又譯美國的下一邊疆)》,陳榮貴先生轉譯自日譯本(1985),台北志文出版社。
4.The Work of Nations(Alfred A. Knopf,1991)《國家的作用》,上海譯文出版社(1994)(本書副標題為「為21世紀資本主義準備」,大陸譯為「21世紀的資本主義前景」)

戴明在《轉危為安》中,引了兩處賴克教授的話,一次是在第三章中,說明紙面企業主義(paper entrepreneurialism)為美國經濟起落的原因及後果,即只重視帳面上的利潤,迫使資源及注意力分散,使扭轉生產力更為困難。另外,他與賴克有次私人通信,彼此同意美國企業歪風為財務及法律人員當道,使從事「實業」的人退居陪襯角色,而各校商學院也迎合市場的需求,大教學生財務操作及創意會計(假帳等),造成美國衰之。
91年的《國家的作用》出版,戴明的評語被列在書背第一位:「羅伯特‧賴克以超乎尋常的洞察力,論述了當前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已使這個世界迥然不同於幾年以前的世界。在工商業、教育界和政界的所有領導者都應閱讀《國家的作用》,並且認真考慮其觀點。」

我只簡單地介紹賴克書中與戴明理念有關的主要部分,其實兩者重疊的部分很多,賴克多從政治經濟及國家、社會的角度出發,而戴明在《轉危為安》是以工商、教育及政府出發,殊途同歸。而從對「知識」的了解、教育,兩人的看法也很接近。

賴克關心的是「國家目的」(請參考戴明14要點的第1點)及「社會認同及公義」。他認為政治、經濟是一體的、相輔相成的:政治的復甦不可缺乏活力的經濟,而政治旨在促進人民的繁榮,而社會正義反而是促進經濟,並能維持經濟發展的手段。當今國家的疆界很容易為情報、資源的全球化所突破,邊界內剩下的只是構成國家的人民,所以國家的基本資產是人民的技能和知識。賴克在《美國的再開拓》中,仍強調:「國家的繁榮基礎為社會的認同感,在新的人力資源時代,國家的〝競爭力〞全繫於人民的革新、協力、順應能力,因此市民道德,即結合人與人的力量,今後將成為決定國家經濟力的直接原因。」

而在《國家的作用》中,他力陳以往把人民譬喻為「同乘在同一艘經濟船上的乘客」,但是在幾乎生產的每一個因素(資金、技術、工廠和設備)都可以快速外移的時代下,〝我們〞只剩下:美國的勞工大軍、美國人民。所以船中只剩下一些在經濟、社會、政治下日益兩極化的人民,而且美國的社會「階級」日益對立,各行其是,大家對「社會」的關心不夠,富者、強者不願意作出犧牲幫助弱勢、貧者,換句話說,美國的病在只追求「國民生產總值」、「國民經濟增長」、「國家競爭力」等非「國家目的」的手段上,迷失了立國的宗旨:民族國家為共同福利而分擔某種責任,形成社會。

賴克引18世紀末名作《約翰遜博士傳》中的一句話:「在一個文明的社會中,我們大家都相互依賴。」這也是他極想澄清的〝我們〞之概念,〝我們〞即是有組織、目的的共同體。大家得一再思考〝我們之間〞為什麼聚在一起?彼此相互之間及對世界其它人的義務是什麼呢?國家在新經濟、技術的轉變下,疆界日益模糊,而「此勝彼敗」的零和式競爭模式、民族主義也不時興了。換句話說,在重質(價值)更甚於重量的趨勢、重「我們一體」的要求、價值觀下,國家的意義為何?

〝我們〞美國人的工作,在新科技、經濟下,主要可分為三大類:「常規生產服務」(服務與生產已不可分了),做各種重複性的工作,佔人口約1/4,產品可行銷世界;「直接服務」,即須面對面地提供服務,約佔30多百分點,創造力、生機強,從業員不用受很多教育;「符號分析服務」,即彼得‧杠拉克的知識人,從各組織的解決問題、識別問題和戰略經濟人工作。他們把「現實」簡化能重新安排、改變、試驗、傳送及變回現實之「符號」操作,以解決問題、識別問題,或戰略、規畫、?理等,目前約佔人口20個百分點。其它約20%的人為政府軍、公、教雇員及原材料業等。
目前大趨勢的作家、觀察家,都同意經濟的發展,約可分為三階段。如下所示:
托夫勒     體力      資本      知識、信息
波特      生產要素型   投資型     創新革新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