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27, 2024

赫塞/黑塞 Hermann Hesse,新潮文庫書號 最多最複雜的作者。 荒野狼Demian (1919):《徬徨少年時 》新潮文庫14本 。2024年柏林陳玉慧 人生第一本書,它拯救了我的十七歲,也改變了許多世界名人。 今天在柏林家中書架上取下這本書,經過太多年,是最早的志文版 赫塞/《 徬徨少年時》初戀、 畫像;家鄉和Basel的橋....。 台灣第二波引進 《堤契諾之歌》《園圃之樂》;知新集: 波特萊爾《惡之華》莫渝、辜振豐.....曹永洋代贈波特萊爾誕生兩百周年紀念版浙江大學出版社志文出版社,新潮/ 流者之歌

"Steppenwolf" is a novel by German-Swiss author Hermann Hesse, first published in 1927. The novel delves into the inner turmoil of the protagonist, Harry Haller, who is known as the Steppenwolf. The story portrays his struggle with the duality of his nature, torn between the impulses of savagery and the constraints of polite society. Through the character of Harry Haller, Hesse explores themes of alienation, existential angst, and the search for meaning in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

The novel is renowned for its masterful structure and intense writing style, which has contributed to its status as a cult classic. "Steppenwolf" has been widely acclaimed for its profound exploration of the human psyche and its ability to resonate with readers across generations. The novel's enduring popularity is a testament to its timeless relevance and its ability to captivate audiences with its introspective and thought-provoking narrative.

Hermann Hesse, born in 1877 in Germany and later becoming a citizen of Switzerland, was profoundly influenced by the mysticism of Eastern thought. He wrote novels, stories, and essays that bear a vital spiritual force, capturing the imagination and loyalty of many generations of readers. Hesse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in 1946 for his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literature.

"Steppenwolf" continues to speak to the souls of readers and is recognized as a classic of modern literature. The novel's wisdom and its exploration of the complexities of human existence mark it as a timeless work that continues to inspire and provoke contemplation.
陳玉慧 柏林 2024 09 11凌晨二點多讀四點約17按讚  畫線:一個開悟的人了 一生只有一個任務:去尋找達到自己的路,去完成他自己的

某讀者問:照片? 答:他們也讀這本書


這是我人生第一本書,它拯救了我的十七歲,也改變了許多世界名人。

今天在柏林家中書架上取下這本書,經過太多年,是最早的志文版,它的書皮遺讀者問失了,文頁也開始要四分五裂了。

我看著劃紅線的文字,少年的我歷歷在目。後來我學了德文,愛過德國人,現在我也一直住柏林,應該和這本書有關吧,雖然作者赫曼赫塞自己討厭德國,多半是住瑞士。

#我人生第一本書。
#徬徨少年時
#BTS防彈少年團金南俊
#瑪丹娜



赫塞《徬徨少年時 》蘇念秋, 台北:志文/ 新潮文庫 35, 1969?/2001

Demian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 › wiki › Demian



Demian: The Story of Emil Sinclair's Youth is a Bildungsroman by Hermann Hesse, first published in 1919; a prologue was added in 1960.
Published in English: 1923
Pages: 390 pp (1962 English edition, paperba...
Original title: Die Geschichte von Emil Sinclairs ...
Country: Germany

Demian ; 作者:Hesse, Hermann ; 出版日期:2009/09/08 ; 內容簡介.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最深邃的經典成長小說 被譽為歐洲青年思想啟蒙的重要作品 一部光明與黑暗互相角力的故事.

初戀 畫像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ermann_Hesse

St. Nicholas-Bridge (Nikolausbrücke), one of Hesse's favourite childhood places. Click to see an enlarged image, in which the statue of Hesse can be seen near the center.

Hesse showed signs of serious depression as early as his first year at school.[6] In

The Swiss city of Basel, which became an important point of reference throughout Hesse's life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during the author's education

Images for ROMANESQUE BRIDGE  家鄉的橋


徬徨少年時》全書共八章,加上前言和附錄各一篇,主人翁辛克萊以第一人稱「我」,敘述自小到成年追求自我的心路歷程。 「前言」謂,這是「我」的故事, ...
徬徨少年時》是1946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赫曼.赫塞最重要代表作之一。 小說描繪少年辛克萊身在兩個世界:一個充滿了慈愛、典範、愛與智慧,另一個則盡是謠言、醜聞、 ...
序: 推薦序; 我是德密安 陳玉慧(作家); 我第一.

Hermann Hesse
Hermann Hesse 2.jpg

****























法.波特萊爾,莫渝譯《惡之華》《惡之花》,志文出版社

作者:法.波特萊爾. 翻譯:莫渝. 書名:《惡之華》、《惡之花》. 出版社:志文出版社,新潮世界名著. 出版年:1985年九月初版.
浙江大學出版社
波特萊爾誕生兩百周年紀念版
曹永洋代贈




****

赫塞《徬徨少年時 》蘇念秋, 台北:志文/ 新潮文庫 35, 1969?/2001

Demian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 › wiki › Demian



Demian: The Story of Emil Sinclair's Youth is a Bildungsroman by Hermann Hesse, first published in 1919; a prologue was added in 1960.
Published in English: 1923
Pages: 390 pp (1962 English edition, paperba...
Original title: Die Geschichte von Emil Sinclairs ...
Country: Germany

Demian ; 作者:Hesse, Hermann ; 出版日期:2009/09/08 ; 內容簡介.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最深邃的經典成長小說 被譽為歐洲青年思想啟蒙的重要作品 一部光明與黑暗互相角力的故事.

初戀 畫像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ermann_Hesse

St. Nicholas-Bridge (Nikolausbrücke), one of Hesse's favourite childhood places. Click to see an enlarged image, in which the statue of Hesse can be seen near the center.

Hesse showed signs of serious depression as early as his first year at school.[6] In

The Swiss city of Basel, which became an important point of reference throughout Hesse's life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during the author's education

Images for ROMANESQUE BRIDGE  家鄉的橋


徬徨少年時》全書共八章,加上前言和附錄各一篇,主人翁辛克萊以第一人稱「我」,敘述自小到成年追求自我的心路歷程。 「前言」謂,這是「我」的故事, ...
徬徨少年時》是1946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赫曼.赫塞最重要代表作之一。 小說描繪少年辛克萊身在兩個世界:一個充滿了慈愛、典範、愛與智慧,另一個則盡是謠言、醜聞、 ...
序: 推薦序; 我是德密安 陳玉慧(作家); 我第一.


知新集:橋與溝通留念,譯家的寶貝........H. Hess 作品中的"橋"等;譯家的文獻寶貝: 傅雷、梁宗岱......佐藤亮一.......劉振.......   世紀怪盜──亞森·羅蘋* 的作者莫里斯·馬里·艾米爾·盧布朗的文獻 ....... ;譯家佐藤亮一 (さとう りょういち 1907-1994) 與林語堂英譯「紅樓夢」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Lin Yutang(林語堂譯、編)
原題: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麥迪遜之橋》/廊桥遗梦『マディソン郡の橋』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譯者、封面設計等都可比較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1230805757810915


譯家的文獻寶貝
: 傅雷、梁宗岱......佐藤亮一.......劉振.......   世紀怪盜──亞森·羅蘋* 的作者莫里斯·馬里·艾米爾·盧布朗的文獻 ....... 

Die Brücke (The Bridge) was a German Expressionist group based in Dresden, then Berlin, from 1905-1913. The name indicates the influences on their work, with their art viewed as a bridge between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They are noted for their revival of the woodcut print.


The name "Brücke" was intended to "symbolize the link, or bridge, they would form with art of the future".[7]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ie_Br%C3%BCcke

Brücke manifesto 1906


The group published a broadside called Programme in 1906, where Kirchner wrote:

We call all young people together, and as young people, who carry the future in us, we want to wrest freedom for our actions and our lives from the older, comfortably established forces.[7]

Brücke manifesto 1906
***
知新集:世紀怪盜──亞森·羅蘋* 的作者莫里斯·馬里·艾米爾·盧布朗(法語:Maurice-Marie-Émile Leblanc,1864-1941) 的幾張信件在日本發現........台灣 《品管九講》(劉振 1985)也有好幾張 戴明 (W. Edwards Deming)的改稿和信之照片;French novelist Leblanc's documents found in Japan (NHK 2023.3.26) 台北書緣 (5) : 戴明 (W. Edwards Deming)《品管九講》(劉振 1985) ;戴久永贈《品管九講 增訂本》 ( 約2006),胡適紀念館版:《嘗試集》(1978)《嘗試後集》(1971)《詩選》(1978)《短篇小說》(1972)……
*代表作 《怪盜紳士》(Arsène Lupin, Gentleman Burglar)
知新集: 《品管九講》(劉振 1985)也有好幾張 戴明 (W. Edwards Deming)的改稿和信之照片;French novelist Leblanc's documents found in Japan (NHK 2023.3.26)
French novelist Leblanc's documents found in Japan
NHK
https://www3.nhk.or.jp › nhkworld › news
3 days ago — Documents sent by the late French novelist Maurice Leblanc to a Japanese ... thief and detective Arsene Lupin have been uncovered in Japan.
《品管九講》(劉振 1985)也有好幾張 戴明 (W. Edwards Deming)的改稿和信之照片
台北書緣 (5) : 戴明 (W. Edwards Deming)《品管九講》(劉振 1985) ;戴久永贈《品管九講 增訂本》 ( 約2006),胡適紀念館版:《嘗試集》(1978)《嘗試後集》(1971)《詩選》(1978)《短篇小說》(1972)……
0:09 / 18:07
台北書緣 (5) : 戴明 (W. Edwards Deming)《品管九講》(劉振 1985) ;戴久永贈:《品管九講 增訂本》,胡適紀念館版:《嘗試集》《嘗試後集》《詩選》《短篇小說》……


知新集:H. Hess 作品中的"橋"等;譯家的文獻寶貝: 傅雷、梁宗岱......佐藤亮一.......劉振.......   世紀怪盜──亞森·羅蘋* 的作者莫里斯·馬里·艾米爾·盧布朗的文獻 ....... ;譯家佐藤亮一 (さとう りょういち 1907-1994) 與林語堂英譯「紅樓夢」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Lin Yutang(林語堂譯、編)



著作

  • 學術類 - 《蘇州園林》、《揚州園林》、《園林談叢》、《說園》、《紹興石橋》《中國建築史圖集》《漏窗》《窗修集錄》 《江浙磚刻選集》 《蘇州舊住宅參考圖錄》 《中國古代橋樑史》《紹興石橋》
  • 散文類 - 《春苔集》、《書帶集》、《簾青集》、《山湖處處》、《梓室餘墨》


陳從周(1918年11月27日-2000年3月15日),以字行世,原名郁文,晚年別號梓翁。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杭州之江大學文學學士。同濟大學建築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著名的古建築、古園林專家,散文家。
1944年,與海寧蔣定結婚,蔣定為徐志摩姻兄妹,得悉志摩軼事,1949年,發表處女作《徐志摩年譜》,為當今研究徐志摩和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寶貴資料。 師從張大千,攻山水人物花卉。1948年,在上海首開個人畫展。1951年,出版《陳從周畫集》。 1950年,任蘇州美術專科學校副教授,教授中國美術史,結識古建築專家劉敦楨教授,開始了陳從周教授的古建築生涯。。同年秋,由聖約翰大學建築系主任黃作燊教授聘請,執教於聖約翰大學。後兼職之江大學建築系,正式教授中國建築史。1952年,院系調整,執教於同濟大學建築系,並籌建建築歷史教研室。60年代初,參與指導上海豫園嘉定孔廟、松江余山秀道者塔的修復、設計工作。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中陳從周受到了迫害,1971年,下放皖南幹校,1972年,開始參與連雲港海靖寺塔修理工程,1974年,指導阿爾巴尼亞進修教師。1978年,赴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設計園林"明軒"。1987年,設計並主持施工上海豫園東部園林的復園工程。1988年,寧波天一閣東園竣工。1991年冬,雲南安寧楠 園竣工。陳從周自評說「紐約的明軒,是有所新意的模仿;豫園東部是有所寓新的續筆,而安寧的楠園,則是平地起家,獨自設計的,是我的園林理論的具體體 現。」 畢生致力於保護和弘揚中國古建築尤其是園林建築文化,成果矚目,著作等身。著有《蘇州園林》、《揚州園林》、《園林談叢》、《說園》、《紹興石橋》、《春苔集》、《書帶集》、《簾青集》、《山湖處處》、《梓室餘墨》等。其中《說園》五篇為其最重要作品,前後有英文譯本、日文譯本,以及德文、法文、意文本。

浙閩交界處的一個村落里,竟然有10座宋朝、清朝建造的廊橋!我的【廊橋夜話】(繁體字版【廊橋都知道】),靈感來自此地。民風古樸,見生人來,熱情奉茶留飯,大門小門敞開,毫無戒備之心。



知新集:赫塞/黑塞 Hermann Hesse, Demian (1919):《 徬徨少年時》初戀、 畫像;家鄉和Basel的橋....。

 波特萊爾《惡之華》莫渝、辜振豐.....曹永洋代贈,波特萊爾誕生兩百周年紀念版浙江大學出版社;志文出版社,新潮文庫


法.波特萊爾,莫渝譯《惡之華》《惡之花》,志文出版社

作者:法.波特萊爾. 翻譯:莫渝. 書名:《惡之華》、《惡之花》. 出版社:志文出版社,新潮世界名著. 出版年:1985年九月初版.
浙江大學出版社
波特萊爾誕生兩百周年紀念版
曹永洋代贈




****



DAVID
資料不錯 不過我決定不參加會議 一來說不定我在大陸二來我的貢獻幾乎微乎其微

Dear Carolina

今天的故事與妳的洋芳名或與有關

話說大才子Horace Walpole (1717-1797) 撰印  Hieroglyphic Tales: (1785 日本人稱為《象形文字譚》第一版在自家 Strawberry Hill 只印六份--著名文壇和建築 
現在為天主教大聖馬利學院的印刷場):
我千辛萬苦找到:第五則故事:TALE V. Mi Li. A Chinese Fairy Tale.

http://www.gutenberg.org/files/14098/14098-h/14098-h.htm

Mi Li, prince of China, was brought up by his godmother the fairy Hih, who was famous for telling fortunes with a tea-cup. From that unerring oracle she assured him, that he would be the most unhappy man alive unless he married a princess whose name was the same with her father's dominions.

除非娶一公主,名字必須與其父的領地同名,否則將會是世界上最不快活的。

這故事末段很有名:

Running almost breathless up to lady Ailesbury, and seizing miss Campbell's hand—he cried, Who she? who she? Lady Ailesbury screamed, the young maiden squalled, the general, cool but offended, rushed between them, and if a prince could be collared, would have collared him—Mi Li kept fast hold with one arm, but pointing to his prize with the other, and with the most eager and supplicating looks intreating for an answer, continued to exclaim, Who she? who she【錢鍾書說這是這是英國人第一次讓中國人講不完全準確的英文】The general perceiving by his accent and manner that he was a foreigner, and rather tempted to laugh than be angry, replied with civil scorn, Why she is miss Caroline Campbell, daughter of lord William Campbell, his majesty's late governor of Carolina—Oh, Hih! I now recollect thy words! cried Mi Li—And so she became princess of China.



楊士毅老師
新光士林紡織廠教學的回憶                      一為建教班學生請命一    民國七十七年十一月十二囗勞工團體中之臨時組織「二法一案行動委員會」發動遊行,計有四千人參加,偶然路過忠孝東路百貨公司,正好碰到十林斯光紡織廠的員工在發傳單,我才發現,原來整個隊最前排的年輕女工原來是十林廠,再看中間的標語 '以廠為家,以廠為技」等建教班的標語,不禁內心有些激動,腦海中也勾起了年前的回憶 …  。    民國六十九年,我在哲學研究所一年級,但由於我大學專攻的是物理,同時也在士林廠教建教班的高商數學,這是筆者第一次擔任教職。    剛開始時,是在工廠所隔離出來的教室任教。記得有次,我正在吹口琴給同學們聽,碰巧,有外面國中教師及同學來參觀士林紡織廠的建教合作班。其後,由於上課同學全都是女工,而且絕大多數是國中剛畢業的,位於女生宿舍的新的教室已佈置完成,我們就換到女生宿舍中上課,由於任課的老師有關商業、國文、英文 ‥  等大致都是女老師,似乎只有我及班主任 (台大法律研究所畢教公民) 是男老師,所以到女生宿舍上課是相當稀有的經驗,尤其是當年,我還非常年輕,這生女同學 (高一) 更經常會開男老師的玩笑。    其次,她們是隔週輪流上夜班,上夜班時確實相當累,八小時間工作,八小時睡眠,四小時上課,其他四小時,則是睡眠、洗澡、買東西等,當絕大多數的十六七歲的少女都在普通高中、高職上課時,假日看電視、上餐廳時,她們卻無權去享受在一個正常家庭成長下所該獲得的青春回憶。當然建教班確買也帶給她們一些快樂。她們卻必須自給自足,甚至還必須寄錢回家。    有一次,有位同學碰到一些相當麻煩的事,班上導師不知道如何安慰才好 ;因此,她要那位同學跟我談談。本來是約在某日下午二點在士林光華戲院門口,但是我等了五十分鐘都未到,內心當然有些失望,但想到那位同學的情況,換成是我大概也是憂懼不知所措了。不久,那位同學向我抱歉失約,但嚴格說來,我也幫不上什麼人忙,大約只能順其思考方向,穩住一下她散亂的思緒,忘掉過去,邁向未來吧 !     由於,我也體諒到她們種種學習困境,因此,我毫不猶豫地從家中帶了許多的課外書,給她們閱讀,甚至對極少數非常討厭數學的極少數同學,我特別告訴她們,在數學課可以閱讀所發的課外書,但提到數學課以外的內容則必須上課。但更重要的是絕對不准缺課,與其在外閒逛睡覺,還不如趁年青時多充實自己的知識與智慧,我也希望有的同學要寫讀書報告,因為我最喜歡赫塞著的「流浪者之歌」,因此,也多買了兩本,出乎意料之外,真的有少數同學寫了這本名著的讀書報告。    甚至一直到今天,我借給她們的課外讀物,仍未歸還;但我並不在意,因為這些思想性的書大致可研讀永久的,我也早就打定主意送給她們作留念了。當然,也有的同學在一年多以後,郵寄送回來了。畢竟有就可買書,但是值得回憶的事物卻是金錢買不回去了。






  

可能是 1 人和室內的圖像
Gothic revival architecture
inside the Strawberry Hill Castle
London Borough of Richmond, UK.
Created by Walpole Horace, 18th century.


***





佐藤亮一先生在1970年來台參加"亞洲作家會議" (153人參加) 一周 (台灣/中華民國筆會會長是林語堂);林先生繼續到韓國開國際筆會會議,佐藤先生不知是否也到漢城。




紅樓夢林語堂英譯原稿 塵封半世紀現蹤
發稿時間:2015/07/24 12:46 最新更新:2015/07/24 13:04



中國大陸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表示,林語堂英譯「紅樓夢」原稿,已由該院一名博士生宋丹在日本發現。 (取自中國青年報官網中青在線news.cyol.com)

(中央社台北24日電)中國大陸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今天表示,塵封半個世紀的林語堂英譯「紅樓夢」原稿,已由該院一名博士生宋丹在日本發現。


中共黨報中國青年報官網中青在線報導,享譽海內外的作家、翻譯家林語堂,他也是一位「紅迷」,撰寫過大量紅學研究文章,其名著「京華煙雲」深受「紅樓夢」影響。


不過,他翻譯為英文的「紅樓夢」作品多年來不知所終。

林語堂之女林太乙所著的林語堂傳記中,曾附有「林語堂中英文著作及翻譯作品總目」,未提及林譯版「紅樓夢」。

宋丹在日本發現林語堂英譯「紅樓夢」原稿的過程曲折而又幸運。

她去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時,從日本一家市立圖書館裡找到了林語堂英譯「紅樓夢」原稿。

宋丹所看到的原稿,是用打字機單面打印的,一共859頁,厚約9公分。稿紙上有林語堂不同時期用黑、藍、紅筆對稿件作的大量修改筆記,還有兩頁英文手寫稿。

原稿的扉頁顯示林語堂將「紅樓夢」的書名譯為「The Red Chamber Dream」。書名下印著 A Novel of a Chinese Family(一部中國大陸家族的小說),並註明By Tsao Shuehchin(曹雪芹著)、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Lin Yutang(林語堂譯、編)。

日本著名翻譯家佐藤亮一曾用日文轉譯過林語堂英譯「紅樓夢」原稿,於1983年在日本出版。宋丹順著這條線索,經過多方調查,找到了佐藤亮一的住址,卻得知他已經去世,家中早已人去樓空。

幾經輾轉,發現佐藤亮一的夫人佐藤雅子住在一家養老院內,宋丹嘗試跟她進行聯絡,後來得到了監護人的回覆,說佐藤雅子已經把先生的書籍資料贈送給了一家市立圖書館。

聯繫該圖書館後,宋丹得知佐藤雅子在贈書時列了一份清單,其中就有「『紅樓夢』林語堂打字原稿」一項。

但由於佐藤雅子曾叮囑圖書館在其健在時,不要對外公開這批資料,圖書館進行了封存,至今尚未對外公開。在得到佐藤雅子監護人的書面許可後,宋丹看到了這份原稿。

這份原稿包括林語堂的解說、序章以及作為主體的64章和終章,是對「紅樓夢」全本120回的編譯,整個發現過程曲折又幸運。1040724




------
讀"林語堂紀念館"的館主著作資料,發現些問題。42號著作原文有錯。
林先生用英文改寫紅樓夢的事,劉廣定教授有文可參考。
_

42.リビエト革命の人間性/佐藤亮一譯 匿名 242頁 東京:東京創元社 1959。(原書名打錯:應該是蘇聯的革命與人性
  • ソビエト革命と人間性 (林語堂 東京創元社 1959年)

44.紅樓夢/林語堂編,佐藤亮一譯 265頁 東京:六興出版社 1983。
45.紅樓夢/林語堂編,佐藤亮一譯 257頁 東京:六興出版社 1983。
46.紅樓夢/林語堂編,佐藤亮一譯 272頁 東京:六興出版社 1983。
47.紅樓夢/林語堂編,佐藤亮一譯 249頁 東京:六興出版社 1983。

現在Wikipedia 有翻譯家佐藤亮一的資料,應該可全文抄來參考:可知還有幾本林先生的翻譯漏收了 (黑體字表示)。
佐藤亮一 與林語堂的友情故事,待發掘。


佐藤 亮一(さとう りょういち、1907年10月18日 - 1994年10月1日)は、青森県出身の翻訳家

経歴[編集]

慶應義塾大学卒業。時事新報社勤務を経て毎日新聞の記者となる。従軍記者として中国戦線を取材報道する。1946年から北京の捕虜収容所で辛酸をなめる。
日本に帰国した後、慶應義塾大学講師慈恵医科大学講師、共立女子大学教授を歴任する。英米の名作の翻訳者として数々のヒットを飛ばす。1984年、国際翻訳家連盟から国際翻訳賞を受ける。日本翻訳家協会副会長。リンドバーグ『翼よ、あれが巴里の灯だ』が名高く、ほかにチャーチルパール・バック林語堂のほか、ノンフィクションの翻訳が多い。

著書[編集]

  • 北支戦線異状なし (大新社、1942年)
  • 北欧・フィヨルド紀行 (角川書店1959年
  • 北京収容所 (河出書房新社1963年サイマル出版会、1983年)
  • 世紀の人チャーチル (あかね書房 少年少女20世紀の記録 1965年) 「チャーチル」(旺文社文庫)
  • リンドバーグ ポケット偉人伝 (潮出版社、1971年)
  • 鯨会社焼き打ち事件 みちのく漁民一揆の記録 明治四十四年八戸の〈浜が泣いた日〉 (サイマル出版会 1987年10月)
  • 翻訳騒動記 (政界往来社、1987年

共編著[編集]

  • 虐待の記録 (編 潮書房 1953年)
  • 英語とエチケット (ロバート・本郷共著 文建書房 1962年)
  • 翻訳秘話「翼よ、あれがパリの灯だ」(佐藤雅子共著、恒文社、1997年)

翻訳[編集]

  • 武士道に泣く 日本再建を祈願する一外人より (C.K.オン 新体社 1949年)
  • 隠るべき所なし ビキニ環礁原爆実験記録 (ブラッドリー 大日本雄弁会講談社 1949年)
  • 私は何故ソ連を逃げたか 生き残った人々の記録 (アレクサンドル・バルミン 逍遥書院 1949年)
  • 情熱の旅路 (アーヴイング・ストーン ジープ社 1950年)
  • 林語堂『北京好日』(ジープ社、1950年 河出書房、1951年)
  • 壁 (ジョン・ハーシー 北川正夫共訳 改造社 1950年)
  • ドナルド・ダック 火山国探険 (ウォルト・ディズニー 養徳社、1951年)
  • 永遠のアンバー (キャスリン・ウィンザー 三笠書房 1952年)
  • 朱ぬりの門 (林語堂 新潮社 1954年)
  • 抹殺者 この地上には人間より尊いものはない (イゴーリ・グゼンコ 朋文社 1955年)
  • 翼よ、あれがパリの灯だ 大西洋横断飛行の回想 (チャールズ・リンドバーグ 出版共同社、1955年 のち旺文社文庫)
  • 二十世紀アメリカ社会史 (F.L.アレン 平松幹夫共訳 角川書店 1955年) 「現代アメリカ社会史」(角川文庫)
  • 杜十娘 (林語堂 朋文社 1956年)
  • 現代アメリカ短篇集 (訳編 荒地出版社 1956年)
  • 大西洋の悲劇 タイタニック号の謎 (ウオルター・ロード 大日本雄弁会講談社 1956年) 「タイタニック号の最期」(ちくま文庫)
  • ゴーリキイの最後 (イーゴリ・グゼンコ 朋文社 1956年)
  • 雨の朝巴里に死す・ほか (フィッツジェラルド 現代アメリカ文学全集 荒地出版社、1957年 のち講談社文庫)
  • 西部への道 (アルフレッド・B.ガスリー 同)
  • 真珠・ほか (スタインベック 同、1958年)
  • 池 (ルイス・ブロムフィールド 同)
  • ヴァージニアン (オーエン・ウイスター 出版協同社 1958年)
  • 世界の新聞王 ジョゼフ・ピューリッツァー伝 (アイリス・ノーブル 講談社 1958年) 「新聞王ピューリッツァー」(潮文庫)
  • 大いなる河 (ヨセフ・カリニコフ 石川信夫共訳 角川書店 1959年)
  • 週の第八の日 (マレク・フラスコ 角川書店 1959年)
  • ソビエト革命と人間性 (林語堂 東京創元社 1959年)
  • 婦人記者No.1 ネリー・ブライ物語 (アイリス・ノーブル 河出書房新社 1960年)
  • ロスト・ジェネレーション以後 (ジョン・W.オルドリッジ 荒地出版社 1960年)
  • 不老長生の秘境 (アレン・バニク、ルネ・テーラー 河出書房新社 1960年)
  • 第二次世界大戦史 (チャーチル 訳編 少年少女世界の歴史 あかね書房、1961年)
  • あなたの運命を変える本 (カルトン・ケース 雪華社 1961年)
  • チャタレー夫人の裁判 (C.H.ロルフ編 河出書房新社 1961年)
  • アメリカは何をなすべきか (タイム誌編集局編 同友社 1961年)
  • ダイヤモンドは危い 国際密輸団への挑戦 (J.H.デュ・プリシス 毎日新聞社 1962年)
  • 超音速パイロット (ブリッヂマン あかね書房 少年少女20世紀の記録、1963年)
  • ポンペイの最期 (世界ノンフィクション全集、筑摩書房、1963年)
  • ノルマンディー上陸作戦 (サーベージ あかね書房 少年少女20世紀の記録 1963年)
  • ニューヨークの裏街 ユダヤ人の笑いと涙 (ハリー・ゴールドン 文建書房 1963年)
  • ポケット笑談事典 笑いの泉・話題の宝庫 (ベネット・サーフ編 潮文社新書 1964年)
  • 悲劇の大統領 大統領ケネディ伝 (ヒュー・サイディ 鷺村達也共訳 荒地出版社 1964年)
  • 響きと怒りの作家 フォークナー伝 (ジョン・フォークナー 荒地出版社 1964年)
  • われ新大陸を発見せり 孤独の英雄コロンブス探検記 (コロンブス R.H.メジャー編 大和書房 1965年)
  • 解放の戦略 毛沢東ゲバラ (リデル・ハート編 番町書房 1965年)
  • ペンコフスキー機密文書 (オレグ・ペンコフスキイ 集英社 1966年) 「寝返ったソ連軍情報部大佐の遺書」文庫
  • 男性のためのヨーロッパ案内 (ジャック・マッチヤ 荒地出版社 1966年)
  • チャーチル名言集 (ポプラ社、1967年)
  • 大地 (パール・バック 旺文社文庫、1967年-1968年)
  • 若き日の回想 (チャーチル ポプラ社、1968年) 「わが青春記」(旺文社文庫)
  • エムデン号最後の航海 (エドウィン・P.ホイト 現代世界ノンフィクション全集 筑摩書房、1968年)
  • ケネディ家の女性たち (パール・S.バック 主婦の友社 1970年)
  • 私の見た中国 (パール・S.バック 佐藤喬共訳 ぺりかん社 1971年)
  • ジプシーの占い 明日変心するあなたなら (カールトン・ケース 潮文社 1971年)
  • 燃えさかる火のそばで シートン伝 (ジュリア・M.シートン 早川書房 1971年)
  • 第二次世界大戦 (チャーチル 河出書房新社、1972年 のち文庫)
  • 西域の反乱 (林語堂、芙蓉書房、1973年)
  • 母の肖像 (パール・S.バック 芙蓉書房 1973年)
  • SOSタイタニック (ジャック・ウィノカー編 旺文社文庫、1973年)
  • 華麗なるギャツビー (フィッツジェラルド 講談社文庫、1974年)
  • 金の時鉛の時 (アン・モロー・リンドバーグ TBS出版会 1974年)
  • フルシチョフ最後の遺言 (フルシチョフ 河出書房新社 1975年)
  • チャーチル (ロバート・ペイン『』文化放送開発センター出版部、1975年)
  • アイルランドのあざらし女 (ロナルド・ロックリー ジャパン・パブリッシャーズ 1976年11月)
  • 美人ネコジェニーの世界旅行 (エスター・アベリル作・画 旺文社 1979年7月)
  • のらネコ兄弟のはらぺこ放浪記 (エスター・アベリル作・画 旺文社 1979年9月)
  • ねこネコねこの大パーティー (エスター・アベリル 旺文社 1979年10月)
  • 近親相姦 病例とその分析 (スーザン・フォワード、クレイグ・バック 河出書房新社 1981年7月)
  • 紅楼夢 1-4 (曹雪芹原作 林語堂編 六興出版 1983年6月)
  • 中国人 (フォックス・バターフィールド 時事通信社、1983年)
  • イラスト版アメリカの歴史 1-4 (ノーネル・ファー 東京書籍 1984年5月)
  • マダムD 中国伝奇小説二十編 (林語堂 現代出版 1985年7月)
  • アンナ、戦場に消えた青春 (リンダ・アトキンソン 旺文社文庫、1986年)


 佐藤良一(佐藤良一10月18日1907 - 1994年10月1日)是青森縣的翻譯。

目錄[隱藏]
1職業生涯
2本書
3男女。
4翻譯
職業生涯[編輯]
慶應義塾大學研究生。它成為每日新聞記者通過Jijishinpo的工作。我採訪的中國記者面前的戰地記者。我是從1946年舔Shinsan在戰俘營在北京舉行。
回到日本後,在送達慶應義塾大學的講師,講師Jikeiikadaigaku,共立女子大學教授。我會跳到很多的命中經典的英國和美國的翻譯。 1984年,我收到一個國際獎項由國際翻譯翻譯協會。日本翻譯協會副會長。著名的“聖路易斯精神”是林白,其他丘吉爾,賽珍珠的林停停-DO,非小說類作品的翻譯有許多其他的。

書[編輯]
沒有北支戦線異常(大信公司,1942)
(角川書店,1959年),北歐峽灣遊記
京營(Kawade書房,1963年,模擬料出版社,1983)
(在1965年拍攝的20世紀茜書房男孩和女孩)誰的世紀丘吉爾“丘吉爾”(旺文社平裝)
(Ushioshuppansha,1971)林白的口袋英雄傳
<天海灘哭了>八戶44年記錄明治鯨公司焚燒事件陸奧漁民起義(1987年10月模擬料出版公司)
翻譯軒然大波符號(政交通公司,1987)
男女[編輯]
(1953年版潮書房)濫用紀錄
(1962年合著由羅伯特·本鄉Bunken書房)禮儀和英語
翻譯不為人知的故事“聖路易斯精神”(雅子佐藤,合著,光文社,1997年)
翻譯[編輯]
(1949年CK在Shinkarada-SHA)以上的外國人,祈求日本重建哭武士道
沒有比基尼環礁原子彈試驗記錄被局限的地方(布拉德利大日本雄辯會講談社1949年)
I(1949年亞歷山大Barumin漫步書院)的人誰倖存為何逃離蘇聯的記錄
激情之旅(Avuingu石吉普公司1950年版)
林走走,做“北京Kojitsu”(Kawade書房吉普公司,1950年,1951)
長城(約賀喜北川正雄這兩個翻譯重塑,公司1950年版)
(迪斯尼Yotoku莎,1951年)唐老鴨火山國家遠征
永恆的琥珀(凱瑟琳·溫莎三笠書房1952年)
大門漆成紅色(林走走,做新潮社1954年)
(1955年Igori-Guzenko Tomobun-SHA)沒有什麼珍貴的不是人類在這個地球誰殺死
餘永,有一個(旺文社平裝查爾斯·林白出版社有限公司,公司,1955年以後)巴黎的跨大西洋飛行的燈回憶
二十世紀的美國社會歷史(佛羅里達州艾倫平松幹雄無論是在1955年翻譯角川書店),“現代美國社會史”(角川文庫)
(1956年林走走,做Tomobun-SHA)Morijumusume
(1956年翻譯編輯荒地發行)當代美國短篇小說集
的大西洋(沃爾特·道大日本雄辯會講談社1956年)“難忘之夜”的泰坦尼克號悲劇之謎(Chikumabunko)
(1956年伊戈爾Guzenko Tomobun-SHA)最後Gorikii
(講談社平裝杰拉德現代美國文學全集開荒出版社,1957年以後)除了順巴黎下雨的早晨
路西(阿爾弗雷德·B.格思裡一樣)
(斯坦貝克同樣,1958年),珍珠等
池(路易·布羅姆菲爾德相同)
維吉尼亞吳(歐文威斯特出版社合作,公司1958年)
世界報業巨頭約瑟夫·普利策書房(IRIS貴族講談社,1958)“新聞社鄰普利策”(潮平裝)
大河(約瑟夫Karinikofu石川伸夫翻譯兩個角川書店,1959)
第八日的一周(馬立克瓶角川書店,1959)
人性與蘇俄革命(林走走,做東京Somoto莎1959)
夫人記者第一莉·布萊的故事(IRIS貴族Kawade書房1960年)
後(1960年約翰·W·奧爾德里奇荒地發行)迷惘的一代
(阿倫馬肉,勒內·泰勒Kawade書房,1960)永恆的青春長尾的祕境
(史茜書房丘吉爾翻譯編輯的男孩和女孩的世界,1961)二戰歷史
(1961卡爾頓情況Yukihana-SHA)的書來改變你的命運
夫人Chatare的審判(CH羅爾夫編Kawade書房1961年)
我應該茄子美國(時代雜誌編輯部編Doyu公司,1961)
挑戰國際走私集團有危機金剛石(JH普萊西每日新聞1962)
(錄音20世紀的橋樑文茜書房的男孩和女孩,1963年)超音速飛行員
(非虛構的世界全集,築摩書房,1963年),龐貝最後一刻
(1963年錄製了20世紀Sabeji茜書房男孩和女孩的)諾曼底登陸
(1963年哈里·戈登Bunken書房)歡笑和後街紐約猶太人的眼淚
(1964年貝內特·瑟夫EDS Shiobun莎新書)的口袋裡惠美丹百科全書笑聲泉話題的寶庫
(1964休賽義迪鷺村達也無論翻譯荒地發行)總統肯尼迪總統的悲劇轉讓
(1964年約翰·福克納荒地發布者)的喧嘩與騷動的作家福克納轉移
對發現的斯里寂寞(哥倫布相對濕度大版大和書房1965)英雄哥倫布遠航破解新世界
發布格瓦拉和毛澤東戰略(利德爾·哈特編番長書房1965年)
Penkovskiy機密文件(奧列格Penkofusukii集英社1966年)平裝“的蘇聯情報上校Negae〜津市遺書”
(1966年傑克匹配荒地發布者)的歐洲指導人
(白楊,1967)丘吉爾語錄
(-1968年賽珍珠旺文社平裝本,1967年)地球
年輕的(丘吉爾白楊,1968)的回憶“我的青春符號”(旺文社平裝)
(埃德溫·P.霍伊特現代世界的非小說全集築摩書房,1968年)的埃姆登上期遠航
肯尼迪家族的女性(珠江·南回SHUFUNOTOMO1970)
中國(珠江·南回佐藤隆 - 托莫翻譯鵜鶘,公司1971年)看到了我
(1971卡爾頓情況Shiobun-SHA)如果你吉普賽占卜明天偏心
附近的烈火西頓轉讓(朱莉婭·塞頓·米早川1971)
(丘吉爾   Kawade書房,1972年簡裝後)第二次世界大戰
西域(林停停辦,芙蓉書房,1973年)起義
(1973年珠江·南芙蓉回到書房)
母親的肖像 (傑克Winokur旺文社版平裝本,1973)SOS泰坦尼克號
(講談社杰拉德平裝,1974年)的蓋茨比蝶舞
(1974年安妮·莫羅·林德伯格的TBS出版協會)當領先時金
赫魯曉夫的最後遺書(赫魯曉夫Kawade書房1975年)
丘吉爾(羅伯特·佩恩“,”日本文化發展中心出版部,1975年)
(1976年羅納德·羅克利日本出版商月)封愛爾蘭女人
(1979年7月以斯帖Averill的工作畫面旺文社)世界旅遊美貓珍妮
飢餓的流浪符號諾拉的貓兄弟(以斯帖Averill的工作形象旺文社1979年9月)
(十月以斯帖Averill的旺文社1979年)的貓貓貓大型晚會
(蘇珊前進,日克雷格回到Kawade書房,1981),並對其進行分析亂倫Yamairei
(1983年6月曹雪斯里原始林停停-DO由六甲出版社編輯)紅樓夢1-4的哆啦A夢
(福克斯菲爾德時事出版社,1983),中國
(1984年5月Noneru遠Shoseki)美國插畫版1-4歷史
(1985年7月林走走,做現代出版)20版D太太①中國浪漫小說
(琳達·阿特金森平裝旺文社,1986年)青年消失了安娜,在戰場上

***

2020年3月25日 星期三

Hermann Hesse《堤契諾之歌》《園圃之樂》;瑞士意大利語提契諾Ticino州疫情十分嚴峻



2020.3.23

瑞士資訊中文網 swissinfo.ch

瑞士感染人數增長迅速,3月23日截稿前聯邦公共衛生部門公布的最新疫情數據:病毒檢測陽性人數為8060人,死亡患者66人。


為了幫助鄰國法國緩解醫療壓力,瑞士醫院3月22日宣布將接收6名法國新冠病毒感染重症患者。接收單位分別為巴塞爾州的兩家醫院和汝拉州的一家。每家醫療機構將收治2名法國患者。


【瑞士目前的情況如何?】


非常嚴峻。瑞士正在經歷新冠病毒的大暴發階段。新增病例每天都在高速增長。全國每天可進行的病毒測試數量從之前的2000增長到7000。


瑞士意大利語提契諾州每10萬居民中:新冠病毒感染病例達到260例,死亡患者37人。疫情十分嚴峻。


日內瓦州衛生部門3月22日公佈,該州死於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人數為13人,其中6人死於最近兩天之內。日內瓦大學附屬醫院目前收治有36名重症患者,全部在使用呼吸機。該州未來幾天的防疫形勢將極為緊張。


图为瑞士卢加诺Moncucco医院的分流帐篷。该医院是瑞士接壤意大利边境提契诺州两个用于治疗新冠病毒患者的医疗中心之一。

3月24日最新疫情數據:瑞士新冠病毒檢測陽性人數為8836人(確診人數比上一日增長近1000人),死亡患者人數升至86人。
- 全國2.7萬家企業申請了“部分失業”(短時工作)補助申請。在提契諾州,企業申請比例達到29 %.
- 目前提契諾州已進一步進一步加強了病毒防控措施,而該州的情況也正在惡化,感染人數發展曲線呈現提契諾州態勢。
- 疫情最嚴重的提契諾州禁止65歲及以上年齡段居民出門,包括購買食品的外出。
- Verbier滑雪場可能是很多病例的感染地。
- 瑞士外交部將於本週將組織目前身處南美洲的600多位瑞士公民歸還瑞士。
- 目前聯邦聯邦立法尚未禁止任何人出門,但禁止超過5人的聚會,違反了規定的人員將受到100瑞郎的罰款。
- 禁止5人超過聚集的規定相同適用於工業區及建築工地。
瑞士國家除超級市場,藥房,加油站以及郵局和銀行櫃檯外部,其他所有場所均應關閉。
- 政府要求公民盡量不要使用現金。


Hermann Hesse Museum | ticino.ch


www.ticino.ch › commons › details › Hermann-Hes...


Discover Hermann Hesse Museum in Ticino, the Mediterranean soul of Switzerland. Small moments, a great experience.


Hermann Hesse | ticino.ch
www.ticino.ch › commons › details › Hermann-Hesse


The years in Ticino were stimulating and involved importantmeetings for Hesse: his guests included Brecht, Thomas Mann and Kerényi. His civil and literary dedication earned him the Nobel Peace Prize in 1946. Hesse died in Montagnola in ...
2013.9
園圃之樂

園圃之樂 Freude am Garten

  • 作者:赫曼.赫塞/著
  • 原文作者:Hermann Hesse
  • 譯者:陳明哲
  • 出版社:天下文化/人民文學
  • 出版日期:2001年  /2013 


  •   在農園裡,一切生物原本有限的生命週期,總要比在其他地方顯得更短促、更一目瞭然,也更容易洞察。農人不將垃圾的凋萎、崩解和腐爛視為無關緊 要,而是仔細守護,不輕易糟蹋。陽光、雨水、霧露、空氣與低溫使堆肥分解,最後所有動植物的殘骸回歸土壤,使之色澤黝黑,肥沃而營養;沒多久,胚芽便從穢 污與死亡中誕生,在那清新、美好的姿色裡,腐敗與分解再度還原為力量。
      這樣簡單明瞭的循環過程,我們人類卻一再困而思之,各家宗教也說得玄之又玄,殊不知每個小小農園都有顯而易見的輪迴現象,不動聲色地快速進行著。沒有任何一個夏季的繁盛,不是受惠於去年先死者的滋養;沒有任何一種農作物最後不是化為糞壤,一如它當初從土裡萌生。」
       赫曼.赫塞在有生之年的泰半歲月裡都擁有自己的農園;就像寄情於繪畫一樣,戶外勞動對他而言,也是避免案牘勞形、調劑寫作生活的養生活動。誠如他所說 的,這項「假性勞動」是他「逃離紙張天地的避難所」,同時對他的靈感思緒、沈思默想與內省也裨益良多。赫塞習慣詳記一切生活體驗與觀察,並且發為心性的觀 照與詩歌的吟詠,因此在園圃勞動中,他同樣也把自己俯仰於大自然,與觀賞植物、食用作物、花卉、灌叢和樹木之間的和諧互動,以及這些植物的成長、改變和四 季的變化……等,全載諸文字。
      本書首度彙集其有關「自然與人生」的哲思詩文,搭配豐富的珍貴照片及詩人手繪的水彩畫作,獻給熱愛生命的讀者。

    目录  · · · · · ·

    园圃春望
    九月即景
    故园忆往
    回首青春岁月
    外在世界的内心世界
    寄语舍弟
    忆博登湖畔故居
    花的一生
    风雨过后
    花朵亦不幸免
    龙胆花
    暮色中的白玫瑰
    石竹花
    花香八帖
    先春之花
    草原闲卧
    树木的礼赞
    修枝后的栎树
    告别博登湖
    古园惊梦
    老树的挽歌
    植树日志
    遗失的一把小刀
    夏季的尾声
    对比
    花梗
    百日草
    临秋感怀
    夏秋之交
    承担一小块土地
    园圃时刻
    桃树
    园丁的梦
    田园将芜
    耶稣受难日
    日记页
    如同失落的故乡——散见于黑塞书信中的园事随想
    狮子的哀求
    致友人的园事小记
    千年之前
    梦中的家
    鸢尾花——一则寓言
    后记在园圃中栽植诗意与哲思





2013.3 重買一本二手書再詳讀之. 譯筆很好

Canton Ticino or Ticino (Italian pronunciation: [tiˈtʃiːno]GermanTessin [tɛˈsiːn];堤契諾之歌-散文、詩與畫

  • 導讀 人文的捍衛者--赫曼.赫塞 劉永木
  • 前言 生命當如是赫塞的堤契諾歲月 孚克.米榭爾思
  • 在堤契諾重生
  • 山隘
  • 山村
  • 農莊
  • 午歇
  • 紅屋
  • 羅卡諾之春
  • 南方夏日
  • 暢飲秋之森林
  • 冬日,寄自南方的一封信
  • 在阿爾瑟紐
  • 屋舍.田園.圍籬
  • 堤契諾的教堂
  • 小徑
  • 為谷中工廠作畫
  • 堤契諾夏夜
  • 暮色中的屋容
  • 湖岸
  • 南方之夏
  • 夏日黃昏在堤契諾森林酒館
  • 昂格羅的聖母
  • 漫步暮色中
  • 詩人黃昏所見
  • 深秋獨步
  • 羅卡諾
  • 遙望義大利
  • 暮靄
  • 畫者之樂
  • 水彩畫
  • 日正當中
  • 夏日終曲
  • 雷雨前的一瞬
  • 秋天--自然與文學
  • 早春的湖谷
  • 與妮娜重逢
  • 風蕭蕭之夜
  • 返鄉
  • 五月粟林
  • 色彩魔術
  • 作畫
  • 悼老樹之死
  • 眺望谷中之湖
  • 對比
  • 百日草
  • 盛夏
  • 我的鄰居馬利歐
  • 紅亭
  • 屋中漫步
  • 入秋
  • 夏末
  • 夏秋之際
  • 老公園
  • 堤契諾秋日
  • 一九四四年十月
  • 桃樹
  • 清煙囪的小工人
  • 堤契諾之冬
  • 對堤契諾的感謝
  • 一九五五年日記二則
  • 清晨時分
  • 蒙塔娜拉四十年
  • 秋雨
  • 南方陌生之城
  • 一個堤契諾人的故事.
..

    《堤契諾之歌》生命當如是 — About 赫塞 ~

    赫塞 半生歲月在瑞士南部渡過;四十二歲以後,他便在此定居。從《克林索》到《玻璃珠遊戲》(Glasperlenspiel),幾乎所有他的小說均在此地誕生,而這些作品也奠定了赫塞在世界文壇的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的人間煉獄,帶來了內在與外在的壓力,讓赫塞面臨極大的衝擊與改變,這一切,幾乎令他承受不住。赫塞曾主編文化政策性刊物 《三月》(Marz)達五年之久,這是一本對抗普魯士王朝的傲慢與軍國殖民主義霸權的刊物,但並未成功,赫塞因而舉家遷離威廉二世統治的德國。直到第一次 大戰時,他才能將「政治的德國」以及「家鄉」和屬於「語言文學的德國」區分。赫塞一生之中,從未曾像當年那般義無反顧,在極短的時間內,從一個志願從軍者 轉變而成反戰者;他幾乎完全壓抑個人的詩人本質,成為記者、編輯、文化批評者,以維護他心中的德國,並對抗政治人物所標榜的德國,也因此,他被貼上「叛國 賊」、「吃裡扒外」的標籤,聲名狼藉。然而,他藉由實際的工作,證明自己的文化事業是正確的,同時,更成立了戰俘輔導中心,並自行編輯、發行慈善雜誌;為 了不受德國當局干擾,他使用了別名,以繼續他的慈善事業,並針砭時事。

      然而,這折磨人的奮鬥不久便毀了他的個人生活,使他原本就岌岌可危的婚姻雪上加霜。於是,他與妻子先後接受了心理治療。

    ■藉創作紓緩痛苦
      藉由文學創作,赫塞暫時紓緩了痛苦;一九一七年秋天,他如火山爆發似地,在短短數週內將小說《徬徨少年時》(Demian)一氣呵成,使得他在 伯恩瀕臨斷炊的生計,以及從事社會政治關懷的戰俘中心,得以維持近三年之久。但就長期而言,只有徹底改變生活環境,對他才有所助益。將近十五年來,他努力 將藝術家本質與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身為丈夫、一家之主及不動產所有人)合而為一,但事實證明,這只是他一廂情願的想法。當時他仍是德國公民,覺得有義務 參與政治,並照顧為無意義的戰爭犧牲的同胞;他的所作所為雖值得敬佩,但這一切只是出自於責任感的無奈行動。其實,他毋須為這個政權負責。他真正能負責的 (這是他在這艱困的幾年中學到的),只有自己能掌握、能塑造的東西,以及與自己本質相互呼應的東西,即使這些東西並不為當時多數人所期待、所追求。
      一九一九年,當赫塞結束了在伯恩戰俘輔導中心的專職工作時,他的妻子已在蘇黎世附近的一家療養院住了半年。當時,他的兒子分別是七歲、九歲及十 三歲,寄養在朋友家及孤兒院的附屬學校,赫塞自己則渴望奔向南方。一九○五年,他從瑞士東部徒步來到孔默湖與盧加諾,初次接觸阿爾卑斯山南麓地區,他立刻 感覺自己與此地聲氣相投,同時被此地的風景及生態所感動。

      一九○七年四月,此時赫塞已近三十歲。他再度來到此地,在一所自然療養院工作,這只是一個暫時性的工作。療養院由一名工業家之子所創立,在這殖 民地上住著一群遁世隱居者,他們滿腔熱忱地實驗新的生活方式,以對抗威廉時期不可一世的市儈。他們研究新的生活模式,抗拒工業對生命的摧殘、抗拒科技對大 自然的破壞。赫塞在此停留了三個星期:「素食、戒酒、陽光、空氣,如此簡單、舒服的方式,治療了我受傷的文學神經。原先,我曾失去本能,而那種相信意志自 由的本能,對我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但此地使我慢慢地、舒服地恢復,貼近普羅大眾最原初的心境。」當時,他在給慕尼黑和巴塞爾的朋友的明信片上這麼寫著。這 些聽起來比他當時真正的心境快樂多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他影射自己失去了不可或缺的意志自由。同時,其他的信與談話也證明,雖然蓋房子有其必要,但本質 熱愛流浪的赫塞,卻對開始興建中的自宅感覺不安、膽怯。
      漸漸地,家中人口愈來愈多,慕名而來的訪客也多了起來,成名的赫塞覺得不勝其擾。他的生活圈子日益擴大,愈來愈接近中產階級的生活,這使赫塞不 快樂,讓他興起一個念頭——在房子蓋好之前,趕緊試試隱士般無欲的生活、與定居相反的生活。此外,叔本華和許多關於佛家苦行僧的書,也助長了這念頭。於 是,他搬到蒙維利特,住在野外一幢木板屋裡,處於半飢餓狀態達七天之久,同時將自己半埋到土裡,試試泥土的療養功能。他覺得自己好像快「僵硬了,快要長出 根,並回到植物、礦物的生存方式。」他在〈野人札記〉(Notizen eines Naturmenschen)中如此記錄當時情況。但這種實驗所帶來的心靈上的收穫,其實極為貧乏。

    ■邂逅堤契諾
      一九○七年,他在堤契諾停留,但當地獨一無二的風景並未引起他的注意。那時他正自顧不暇。九年後,大戰如火如荼,父親又剛過世不久,赫塞再度來 到瑞士南部,停留了十四天。此時,他的內心更悲傷,眼中看見的世界更顯灰暗。一九一六年四月十四日,他在羅卡諾旅館寫信給畫家朋友恩思特.克來朵夫:「在 這裡雖享有安寧、溫暖的夏日,但內心卻不平靜。」他說:「我先前失去平衡,自從猙獰的大戰以來,更是每下愈況……陽光、茶花、散步無法治癒我。這些都是自 欺欺人。」
      回到阿爾卑斯山北麓三天後,他開始接受心理治療。他將心理治療比喻為「狹窄的地獄隧道」:「穿過隧道、到達彼端時,就是蛻變過的自己;心靈經過 撫慰、解析,又覺得舒暢。」他花了三個月的時間,來穿過這個狹窄、地獄般的隧道。然後,他再度置身於阿爾卑斯山南麓的陽光中。突然間,他眼睛為之一亮。一 九一六年九月,他在給歐特.布牡爾的信中寫道:「我不知道,是否你認識堤契諾的風景。這樣豐富、美麗的風景,從阿爾卑斯山一直延伸到最南端,但一切給人的 印象,卻不是甜蜜而柔軟的,反而是強烈而苦澀的。最美、最豐富的,莫過於綿延至山上的栗樹林、長滿樺木的斷崖,以及阿爾卑斯山脈。有一次,我迷了路,繞了 一大圈來到阿爾卑斯山上,在森林中、野蕨叢中走了二個多小時,突然間幾座石砌小屋出現眼前……其中葡萄蔓生。千山萬谷,亮綠的溪水洶湧湍急。」

      此後,只要戰俘輔導中心的工作情況允許,他回便到瑞士南部待上幾個星期。有一位精神及心理醫師的太太海德卡.揚格—新生(Hildegard Jung-Neugeboren),在羅卡諾的蒙堤有幢避暑豪宅,專門款待藝術家,因此,赫塞也在那兒找到落腳處。一九一六至一九一八年期間,他在那兒住 過四次,總共待了十二個星期,寫下了堤契諾札記《漫遊》(Wanderung),並在動筆寫《徬徨少年時》之前,開始作畫。儘管早期在《漫遊》一書中的風 景插畫過於純真、幼稚,但卻可看出赫塞的心理變化;他與往日已漸疏遠,不再一意孤行地以新方式掌握新事物。
      隨著大戰結束,赫塞更加義無反顧。一九一九年四月,他將戰俘輔導工作及創辦的雜誌畫上句點,結束了以盈餘幫助兒童的籌備工作,並封閉了在伯恩的 房子。大戰前,他才在一篇作品中將那房子描述為「夢想之屋」,如今它卻已成為夢魘之屋。「寧願當個怪人、流浪者度過半生,也不願犧牲心靈,當一個盡職責的 紳士。」他在給羅卡諾的楊格—新生的信中這麼寫著。
    ■第二個故鄉
      他最想在堤契諾等地區的原始岩石、樺樹荒野中定居。於一九二七年的〈紐倫堡旅記〉(Nurnberger Reise)中,他寫道:「除了出生地黑森林之外,只有在羅卡諾一帶,才覺得這是此生中真正的故鄉。」
      他開始在盧加諾南方找房子。一九一九年五月初,他在附近的山村蒙塔娜拉發現,「高貴的廢墟」卡薩.卡穆奇有一幢古老、巴洛克式的貴族房屋,房中 有四個房間要出租。論舒適,這裡遠不及他在波登湖及伯恩的房子,但這幢房子的優點,卻足以彌補其他的缺點。它位於盧加諾湖的半島上,美麗無以倫比,其視野 穿越如叢林般的繁茂植物,可遠望蓊鬱山丘環繞的谷中之湖。他那位於波登湖畔、人煙罕至的房子,可以眺望波登湖西岸的瑞士,如今,他在堤契諾的房子,同樣 地,也可由瑞士遠眺義大利。
      新環境美侖美奐,但房子本身,以及詩人的財務狀況就無法相提並論了。戰敗的德國開始通貨膨脹,一九二三年年底達到最高峰。身為作家,赫塞從未遭 遇一貧如洗的窘境,而除了自己以外,他還得負擔分散各地的家人——三個兒子的生活費及妻子的醫藥費。即使他變賣了大部分的藏書,依然只能短暫地維持。如果 不是瑞士友人波德摩(H. C. Bodmer)及喬治.藍海(George Reinhart)資助兒子寄宿學校的學費及妻子的醫藥費,赫塞絕對撐不過那幾年。至於他自己,則儘量節儉。曾有一位老師請求赫塞送他一張照片,赫塞於一 九一九年九月十八日回信:「我們這些住在外國的德國人,早已不照相了。如果每天有一塊麵包可吃,有一條小小的縫線縫補褲子的鬚邊,那麼就非常滿足了。」

      生活貧困的時期,也是他空前的創作高峰。如果天下太平,辛勤耕耘之後就能享受收穫的話,那麼赫塞當時也會成為有錢人。他在八個星期內創作了兩部 長篇小說與最好的詩作,這還不包括無數的書評、短文,以及幾百幅的水彩畫。多年來積壓、蘊釀的創作慾,此時開始迸發,他的文字充滿新的力量,強而有力。
      赫塞到堤契諾四星期後,便寫完了小說《克萊恩和華格納》(Klein und Wagner),他想藉由小說的書寫,一掃自己家中的悲劇的陰影。他開始從內心中一步步重建被毀壞的世界:「如果一株植物被折斷或枯萎,」同一個月,他寫 給姊姊阿德勒的信中說:「那麼它會趕緊結出種子,因為這正是它生存的意義。所以,當生活敏銳度受到傷害時,我會抽身回到工作,回到思考及藝術,因為那是我 生命及存在的目的。」
      之後,赫塞開始在小說《克林索最後的夏季》(Klingsors letzter Sommer)中,描寫新居,以及他成為畫家的心路歷程:「我在炎炎夏日走過村莊及栗樹林,坐在行軍椅上,試著以水彩保留那紅艷的魔幻。溫暖的夏夜,我敞 開窗戶及大門,坐在克林索皇宮內,直到深夜,以歌謠的詞句來歌頌前所未聞的夏日;我使用文字比畫筆熟練。」對出版商而言,這擲地有聲的畫者自畫像 ,當然是多年來最美的小說。
    ■寫作、繪畫相互輝映
      從此,寫作與繪畫對赫塞同樣重要,兩種創作互相刺激、相互輝映。毫無疑問地,每日與畫筆為伍,令他的語言更絢麗、鮮明、清晰。他畫畫的時間相較 之下並不長,但在這方面的進步卻十分神速。他努力不懈,學會了畫出事物自然面目的技巧,不久,又開始實驗各種不同的技巧,如粉彩畫、油畫……等,最後,他 發現水彩畫的隨性,最能表達他的想法,因此深入學習水彩畫法。
      有一段時期,赫塞擅長畫風景、建築與植物;他將這些主題簡化為裝飾性,色彩調和,並將其理想化。這段時期之後,他將色彩以馬賽克方式連接,更接 近事實地描繪風景,直到他有勇氣站在大自然之前,以更明亮的顏色,層次細膩、即興地將這些主題入畫:「色彩之間,彼此會產生某種音樂。」赫塞歌詠第二故鄉 堤契諾的水彩畫約有三千幅之多,其中有幾百幅是成功的作品。經由赫塞的眼光,我們看到堤契諾的脫俗,就好像今日我們看到普羅旺斯時,就會想起梵谷及塞尚的 畫一樣。
      赫塞終於來到終老餘生的地方。他有那種到達目的地的感覺,享受著那種暴風雨之後的寧靜,而在其作品及畫中,則流露著一種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及穩定感。

      在赫塞的遺作之中,他為堤契諾所寫所畫的,遠超過他自己收錄入書中的。其中一部分於一九二六年收入自稱為《畫冊》(Bilderbuch)的書 中,其中包括一九二六年以前關於堤契諾印象的八篇文章。本書《堤契諾之歌》比一九二六年出版的《畫冊》具有更多堤契諾印象,因為許多文章寫於《畫冊》出版 之後;在編排上,則儘量以年代先後來編排赫塞對堤契諾的沉思、詩作及小說。這本書讀起來有如赫塞的日記,原因在於他有勇氣寫下主觀印象,以及其清新的書寫 方式。同時,這本書亦是對本世紀前半的批判的編年史。書中捨一般性的話題,專注於描寫獨特的景象,專注於對堤契諾風景、人文、建築、宗教等各方面的描繪。 有時,彷彿可在其中隱約看見作者的身影。
      赫塞在堤契諾的前三年,完全過著隱居的生活,直到一九二三年起,每年冬天須到北方長期停留,同時旅行並朗讀自己的作品。由於卡薩.卡穆奇的家只有一個小壁爐,無法讓他撐過冬天的嚴寒,因此,他前往北方的巴登,以溫泉治療因堤契諾的寒冬而罹患的坐骨神經痛。
      冬天前往北方的大都會,溫熱的月份又回到瑞士南方,本書中文章的順序符合赫塞的生活節奏。這種城市生活與鄉居生活的交替變化,形成生活的對比及 創作時的張力,因為每年從北方回到堤契諾後,暫別的距離使他對改變的觀察更為敏銳。受到觀光業的影響,堤契諾充滿了觀光客,一夜致富的外國人引進新的生活 方式,破壞了此地獨一無二的人文與生活風格。這一切,堤契諾當地人感覺迷失。於是赫塞在〈返鄉〉一文中寫著:「他們卻未曾注意,由於旅客絡驛不絕,這中歐 僅存的桃花源,一年比一年更像是柏林的衛星城。這裡的車子逐年增多,旅館家家客滿,連脾氣最好的老農也架起鐵絲網,以免蜂擁而來的觀光客踩壞他們的草坪; 一片片草坪及一座座森林消失了,變成建築用地,築起了圍牆。……」。一九二五年,在〈南方陌生之城〉中,他已預見新的趨勢,並揶揄了這類的觀光城市。
      與第一任妻子離婚後兩年,赫塞在一九二五年初與羅絲.溫格(Ruth Wenger)結婚。此時他興起一個念頭,想在堤契諾買幢房子。六年後,美夢成真,一位慷慨的富人根據赫塞親自設計的藍圖,蓋了一幢房子,供赫塞終身享 用。山坡上一片占地一千一百平方公尺的土地,讓他能享受渴望已久的「園藝時刻」,翻翻土、種種花,這些工作和冥想一樣,可以放鬆心靈,獲得安寧。
    ■新伴侶.新生活
      房子蓋好後,赫塞也有了人生的新伴侶。他與比他年輕二十歲、出身很好的羅絲心不甘、情不願地結束了婚姻。這段婚姻只維持了三年。一九三一年,房 子落成不久後,他與妮儂.都爾賓(Ninon Dolbin)結婚,如他自己所說的,他「被她以牛鼻圈穿過鼻子套上了」。妮儂是赫塞最佳伴侶,他們兩人的婚姻維持了三十年之久,直到赫塞辭世為止。若不 是她的照顧,若不是她的多才多藝與善解人意,赫塞絕無法撐過納粹時代的混亂、政治對他們的攻擊、經濟上的拮据,同時也沒有能力幫助逃到蒙塔娜拉求助的難 民、藝術家了。婚後一年,赫塞在小說〈鳥〉中,隨性地寫了一段文字紀念妮儂。
      這篇童話和〈南方陌生之城〉、〈一個堤契諾人的故事〉與赫塞其他作品不同,它們不是自傳式、報導式的,而是虛構的,因此將它們放在本書的最後。 嚴格來說,《克萊恩與華格納》也應收在這裡,如此前後較為一致,但限於篇幅,不得不加以割捨,並收進首度公諸於世的〈一個堤契諾人的故事〉。這篇〈一個堤 契諾人的故事〉,是不久前我為卡爾弗的赫塞博物館作研究調查時發現的,其情節與《玻璃珠遊戲》有關。
      赫塞未把這篇小說納入《玻璃珠遊戲》中自有其道理。現在,將這篇文章與描述堤契諾的散文一起公諸於世,我覺得是正確而有意義的,因為它將和堤契 諾的真人真事、地方、人情事故一起披上文學的色彩,再度呈現在我們眼前。〈鳥〉這篇童話大約完成於同時。它影射義大利人及堤契諾人酷愛射殺鳥的壞風俗,同 時也影射批評赫塞者的處心積慮,這些人以批評為業,自命不凡,然而,「他們雖未殺伯仁,伯仁卻因他們而死,同時,他們藉由研究而消除了人們對鳥及其傳說的 種種記憶,彷彿讓事物消失於無形正是他們的重要任務一樣。」

      且讓我也引故事的結局來當作這篇文章的結語:「到處都存在著被人們視為較美好、較優雅、較特別的生物,有一些人甚至還將牠們當成守護精靈來崇 拜,因為牠們提醒了我們,世上還有比我們的生命更美好、更自由自在的生命。而各地都一樣,兒孫們會取笑祖父輩們的守護精靈,有朝一日,優美的物種會遭捕 殺,人們將重金懸賞牠的頭顱和毛皮,不久之後,牠的存在便成為傳奇,而傳奇將插上羽翼,繼續飛翔。」屬於赫塞的傳奇也是如此。堤契諾童話般的景色得以在他 筆下保留下來,不久之後,人們也只有在赫塞的文章和畫作中,才能發現堤契諾的美景。
    譯注:本文作者孚克‧米榭爾斯(Volker Michels),是德國著名的Suhrkamp / Insel出版社的編輯,本身是知名的「赫塞專家」,除了負責編輯赫塞作品外,也參與其他文學作品的編輯工作。
    ***
    Hermann Hesse
    Hermann Hesse 2.jpg
    Born2 July 1877
    CalwKingdom of WürttembergGerman Empire
    Died9 August 1962 (aged 85)
    MontagnolaTicino, Switzerland
    Resting placeCimitero di S. Abbondio
    Gentilino, Ticino
    OccupationNovelist, short story author, essayist, poet, painter
    CitizenshipGerman, Swiss
    GenreFiction
    Notable worksThe Glass Bead Game (1943)
    Siddhartha (1922)
    Steppenwolf (1927)
    Narcissus and Goldmund (1930)
    Demian (1919)
    Notable awards
    Signature
    Signature of Hermann Karl Hesse

    Hermann Karl Hesse (German: [ˈhɛʁman ˈhɛsə] (listen); 2 July 1877 – 9 August 1962) was a German-Swiss poet, novelist, and painter. His best-known works include Francis of AssisiDemianSteppenwolfSiddhartha, and The Glass Bead Game, each of which explores an individual's search for authenticity, self-knowledge and spirituality. In 1946, he received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Life and work[edit]

    Family background[edit]

    Hermann Karl Hesse was born on 2 July 1877 in the Black Forest town of Calw in Württemberg, German Empire. His grandparents served in India at a mission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Basel Mission, a Protestant Christian missionary society. His grandfather Hermann Gundert compiled a Malayalam grammar and a Malayalam-English dictionary, and also contributed to a translation of the Bible into Malayalam in South India.[1] Hesse's mother, Marie Gundert, was born at such a mission in South India in 1842. In describing her own childhood, she said, "A happy child I was not..." As was usual among missionaries at the time, she was left behind in Europe at the age of four when her parents returned to India.[2]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