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10, 2025

想像的「新潮文庫」譯者/作者之共同體: 從近日讀陳芳明教授Fang-Ming Chen 談林克明教授,並讀林克明在心靈工坊書局的序文有感

 

//[黃春明又出版新的小說《山爺》]今天下午,參加小説家黃春明的小說《山爺》新書發表會。兩週前,他才在遠流出版公司出版了一冊《草葉集》,紀錄他在日常生活周遭所看到的草木觀察。現在又再推出新的作品,生產力之旺盛,完全不是年輕作家所能望其項背。在博客來書店擠滿了人潮,聽眾聆聽他說話,不時爆出笑聲。年屆九十二歲的資深小説家,舉手投足相當生動有趣。寫了半個世紀以上,似乎沒有任何停止的跡象。謝謝他為我們示範,如何把寫作作為生命中的天職。面對那麼多的後輩聽眾,依然那麼幽默有趣,彷彿是一名老頑童。//

陳芳明教授Fang-Ming Chen

//[認識半世紀的朋友]
今天下午與林克明、宋文玲夫婦相聚晚餐。遠在一九七四年夏天,到達美國西雅圖時,就在那裡他們夫婦也來機場迎接朋友。後來,我們兩家在華盛頓大學持續保持聯絡。如今他們定居在舊金山,每次我們去加州探望兒媳與孫子,都一定會相聚見面。當年,在海外留學時,兩家往來非常密切。在那麼多朋友之間,很少有過長達半世紀的情誼。他們難得回來台灣。在多雨的今天彼此相聚,更加覺得稀罕可貴。//

11. 「新潮文庫」與「當代醫學月刊」 ◆廖運範
12. 我這一輩子想到都會笑的事 ◆賴其萬
13. 張清吉先生與我們的新潮 ◆林克明
14. 一位平凡、令人尊敬的出版家—張清吉先生 ◆楊庸一
15. 「新潮文庫」和台灣醫界 ◆符傳孝


2023年台灣兩本譯界相關的書:曹永洋主編《張清吉紀念文集:漁夫‧三輪車伕‧出版家‧文化人 33. 青衿我輩的《新潮文庫》 ◆李元璋》《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30位譯者X 60篇譯作,重溫《拾穗》月刊開啟的文藝之窗》校對等2023 從張清吉的「新潮文庫」談起 2018 Oct. 曹永洋 鍾漢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6wF51ExRZ4&t=691s 《張清吉紀念文集:漁夫


譯書,難得有的讓川端康成等人讀過許多次,幾乎會背.......




2023年台灣兩本譯界相關的書:《張清吉紀念文集:漁夫‧三輪車伕‧出版家‧文化人》《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30位譯者X 60篇譯作,重溫《拾穗》月刊開啟的文藝之窗》


《張清吉紀念文集:漁夫‧三輪車伕‧出版家‧文化人》校對等2023   從張清吉的「新潮文庫」談起 2018 Oct. 曹永洋 鍾漢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6wF51ExRZ4&t=691s   《張清吉紀念文集:漁夫


252 從張清吉的「新潮文庫」談起 2018 Oct. 曹永洋 鍾漢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6wF51ExRZ4&t=691s




《張清吉紀念文集:漁夫‧三輪車伕‧出版家‧文化人》校對等 2023

曹永洋接受中國時報副刊訪談《張清吉紀念文集:漁夫‧三輪車伕‧出版家‧文化人》2023.10.下旬
https://hcbookstory.blogspot.com/2023/09/blog-post_57.html



張清吉紀念文集:漁夫‧三輪車伕‧出版家‧文化人

編者: 林衡哲等6 人
出版社:允晨文化 2023



 志文出版社創立人張清吉先生(1927~2018) 於五年前9 月28日教師節去世,享年92 歲。這位出生苗栗後龍偏鄉的子弟,在日治時代完成外埔國小六年的教育。之後憑著不斷的自學,閱論《文藝春秋》、《中央公論》、《讀賣新聞》、《產經新聞》,他流利的日語,廣泛博覽的閱讀,有如在日本退休的大學教授。但是他為人謙遜、低調,他的角色由漁夫、三輪車伕、出版家、文化人不斷轉換,然而很少人知道他的內涵。他過世的時候,報章、雜誌僅有零星的報導。張先生對這一代台灣甚至華人讀書界的影響,恐怕一時極難估算。張先生的辭世也代表一個動盪的時代,一位傳播新知,文化人卓犖不群的身影。


編序

  志文出版社創立人張清吉先生(1927~2018)於五年前9 月28 日教師節去世,享年92 歲。這位出生苗栗後龍偏鄉的子弟,在日治時代完成外埔國小六年的教育,之後憑著不斷的自學,閱論《文藝春秋》、《中央公論》、《讀賣新聞》、《產經新聞》,他流利的日語,廣泛、博愛的閱讀,有如在日本退休的大學教授。但是他為人謙遜、低調,他的角色由漁夫、三輪車伕、出版家、文化人不斷轉換。然而,很少人知道他的內涵。他過世的時候,報章、雜誌僅有零星的報導。張先生對這一代台灣甚至華人讀書界的影響,恐怕一時極難估算。張先生的辭世也代表一個動盪的時代,一位傳播新知,文化人卓犖不群的身影。

  當時擔任文化局長的鄭麗君女士,曾帶領二位部屬,親來天母捻香祭奠,並轉達是否由蔡英文總統明令頒獎表揚。編者代表家屬婉謝。張先生在世,為人內向低調,他認為廣大的讀者群,他們的支持和鞭策就是他最大的回報。

  這裡共收40 篇文字和張俐璇教授極有分量的採訪,在此特別感謝晏山農蒐集已付稿費的15 篇文字,執筆者都是受益新潮文庫的作家(當時很多是中學生、大學生),從未謀面的晏山農先生免費慷慨全部准予收入這本紀念文集,其他如這套文庫的催生者,也是大功臣林衡哲醫師、秦賢次、李永熾教授,為新潮文庫編寫多本精采電影書籍的李幼新,還有答應寫稿但分身乏術的吳念真、郝明義雖然未及供稿,但是他們的心意,編者了然於心。

  這本紀念文集捐款助印芳名如下: 林衡哲、廖運範、賴其萬、鄭泰安、文榮光、林克明、楊庸一、符傳孝、曹永洋、鍾漢清,在此謹申謝忱。



目錄

編序

1. 張清吉訪談錄—敬悼文化界的舵手 ◆曹永洋
2. 新潮文庫創辦人/張清吉的故事 ◆採訪/邱文福
3. 從《新潮文庫》到《台灣文庫》的心路歷程 ◆林衡哲
4. 新潮文庫五十年的回憶五十年的回顧與展望—向張清吉先生致敬 ◆林衡哲
5. 追憶張清吉先生—與楊牧催生「新潮叢書」的回顧 ◆林衡哲
6. 因書結緣的豐富旅程 ◆秦賢次
7. 向敬愛的出版家致意—我與「新潮文庫」 ◆
8. 李永熾憶張清吉 ◆李永熾
9. 志於文,清且吉—敬悼張清吉先生 ◆何懷碩
10. 孤獨國主與三輪車伕—周夢蝶與張清吉 ◆隱地
11. 「新潮文庫」與「當代醫學月刊」 ◆廖運範
12. 我這一輩子想到都會笑的事 ◆賴其萬
13. 張清吉先生與我們的新潮 ◆林克明
14. 一位平凡、令人尊敬的出版家—張清吉先生 ◆楊庸一
15. 「新潮文庫」和台灣醫界 ◆符傳孝
16. 新時代的新舞台—憶往張清吉先生有感 ◆胡海國
17. 開啟「新潮文庫」的密碼—青春、啟蒙與反叛之始 ◆晏山農
18. 賽伯樂張清吉 ◆陸晉德
19. 追憶一段美好時光 ◆梁祥美
20. 徐進夫與張清吉—玄妙的合作情誼 ◆洪祖徐來
21. 《悉達求道記》讀後感 ◆徐丹
22. 我的「新潮文庫」第一本—《羅素散文集》 ◆江明樹
23. 出版家張清吉先生二三事 ◆李幼鸚鵡鵪鶉小白文鳥
24. 每片新潮都流向知識的大海 ◆果子離
25. 「新潮文庫」領我們走進世界文學花園 ◆王昭文
26. 知識沙漠中綻放的仙人掌 ◆許又方
27. 因志文而豐富而深刻 ◆錢鴻鈞
28. 談〈新潮文庫〉和新潮叢書 ◆鍾漢清
29. 我的「新潮文庫」書誌蒐藏史 ◆李志銘
30. 「新潮文庫」日本文學與我 ◆邱振瑞
31. 緬懷那樣的人和那樣的時代 ◆書海衝浪手
32. 新潮.鈴木.我 ◆梁國淦
33. 青衿我輩的《新潮文庫》 ◆李元璋
34. 撫書追昔 ◆秦就
35. 至情至性 親書親人 ◆李曉華(退休教師)
36. 古代文青養成術 ◆高苦茶
37. 遨遊「新潮」的吉光片羽 ◆劉韋廷
38. 航向啟蒙的海圖—我與「新潮文庫」 ◆陳信仲
39. 記一段青春歲月—「新潮文庫」的啟蒙 ◆廖志峯
40. 冷戰年代的翻譯介入:「新潮文庫」的譯者觀察(1967-1980)張俐璇

參考資料
附錄:志文出版社「新潮文庫」書系出版簡表(1967-1980)
張清吉訪談錄—敬悼文化界的舵手   ⊙曹永洋
 
問:張先生,您能告訴我們您的出身和學歷嗎?
 
答:我是日據時代1927 年出生於苗栗縣後龍鎮。我在苗栗外埔公學校就讀(其中有一年轉到台南),五年級時轉回外埔公學校(現為外埔國小)並在該校畢業。
 
問:請問啟蒙您喜歡課外讀物的是哪些書籍?
 
答:我就讀小學四年級時,父親因為家計負擔太重,全家遷到台南鹽水並在糖廠任職一年;我因此有機會在糖廠附設圖書室裡,讀到一套日本出版社為青少年編寫的青少年版讀物,諸如《少年俱樂部》、《講談俱樂部》等書就成了我的啟蒙書籍。這一套完整的刊物打開了我的視野,讓我看到浩瀚的知識國度,也養成我一生手不釋卷的閱讀習慣。
 
問:誰是影響您一生最重要的人?
 
答:搬回故鄉外埔公學校時的日籍導師大藏先生是我的恩師,他教我們五、六年級。全班男女同學合計44 名,他發現我的成績經常保持第一,時常鼓勵並指導我;他當時單身,我畢業後,太平洋戰爭風雲日益險惡,學校的男教員開始被徵調上戰場。離開學校後我與恩師完全失去聯絡,不久我也被徵召到高雄岡山航空場報到,經過一番嚴酷無比的魔鬼訓練,之後被分發到飛機場第一線工作,這種組裝複雜的發動機和裝砲任務,相當繁重又有危險性,我心想不久自己也會被送往南洋當砲灰。1945年8 月15 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才得以解甲還鄉。
 
問:戰爭結束,您上台北謀生以前,在故鄉做過哪些工作?
 
答:我當過農夫,種過稻米、地瓜、西瓜、花生,也當過漁夫,早上三、四點使用竹筏摸黑出海捕魚。當時沒有氣象預報,有時海面突然掀起狂風巨浪,把竹筏沖上一個半樓層高。這時漁夫四人各據竹筏一角,中間由另一人掌舵判斷各種情況,看來真是驚險萬狀,與《老人與海》、《冰島漁夫》的情節不相上下(二書均收入新潮文庫)。
 
問:張先生,您為什麼會動念離開故鄉北上謀生?那一年您幾歲?
 
答:我是26 歲時,帶著新婚四年的妻子北上謀生。那時不幸的「二二八事件」已經發生,從此台灣進入長達38 年的戒嚴時期。成家後我在故鄉當了四年農夫、漁夫,知道在偏遠的鄉下不會有發展和出路,所以決定北上另謀生計。到了台北,找工作不容易,開始做一些零工,也當過三輪車伕。同業看我一有空就跑書攤找書、買書,勸我自己開書店。1963 年我在臨沂街口開了第一家「長榮書店」,書店分成兩個部門,一半出租各類書籍,一半做舊書交易買賣,業務就這樣開始。
 
後來的歲月中,妻子幫忙每天接電話、包書、送書、在店面賣書,處理許多繁雜瑣碎的業務。我自己則全省一、二百家書店親自推銷書籍、收帳,每天忙到清晨一、二點的艱苦歲月,哪裡有時間看書。多年後雖請了業務員,終年還是像陀螺轉個不停。等到女兒政大中文系畢業可以分擔一點編輯工作時,她竟十分猶豫是不是要從事這麼辛苦的出版事業。1975 年結束了三家「長榮書店」門市部,我們全家搬來天母直到現在。
 
經營長榮書店不久,這時來買書的第一批客人,出現了李敖、林衡哲、陳鼓應,以及當時尚就讀成功中學初中部的秦賢次。更重要的是其中林衡哲(當時是台大醫學系四年級學生),就成為我後來踏上出版事業的催生者。
 
問:請問您為什麼會創立新潮文庫?
 
答:這就要歸功於我遇到的大貴人林衡哲先生。這位台大醫學生看到志文出版社出版一些學習英語的漫畫書,和一些消遣性的幽默小品,他當面對我說了兩次:「張先生,虎死留皮,人死留名,你出版這種書無益社會人心啊!有一流的文化,才有一流的國家。」這時他已經在「文星叢刊」出版了第一本翻譯書籍《當代智慧人物一夕談》。不久《自由中國》、《文星雜誌》、《歐洲雜誌》相繼停刊,雷震判刑十年定讞,文星書店關門。台灣文化界進入一個氣氛肅殺的沉悶時代,這時林醫師翻譯的《羅素回憶集》、《羅素傳》成為這套文庫的奠基石。
 
問:這套新潮文庫,加上五十多冊精裝本的「新潮世界名著」以及後來開拓的企管、勵志、偵探、推理以及新潮少年文庫,數量已經多達一千多冊。五十年來,這些書全面影響了二年級生到七年級生的讀者群。這些忠實的粉絲,很想有機會向您說一聲「謝謝」,您知道嗎?

答:記得有一次我從日本回來,在機場通關的時候,有一位年輕的負責人檢查我帶回來的書籍和資料後,他看到我的名片,立刻面帶笑容,立正向我行舉手禮。我猜想他要表達的是:「我知道您是誰。我是喝新潮文庫奶水長大的……」
 
問:常常有讀者反應,稱讚新潮文庫在選書、導讀、編排十分用心,有如一位高明的導遊,帶領讀者一步一步進入書中的堂奧。「新潮文庫」的出版品為什麼具有這樣的特色?
 
答:因為30 歲到70 歲這段歲月,我每年都要到日本買書,蒐集資料。我發現日本岩波文庫、講談社、白水社、河出社、福音書房都有自己著力的書類,而且各具特色。我想我借鏡最多的是「岩波文庫」,它的歷史已逾一百多年,幾乎與明治維新同步出發,岩波文庫也是帶動日本全面走向「文化維新」的原動力,它刊行的「教養文庫」成為日本現代國民必讀之書,我們心雖嚮往,但力有未逮。現在台灣繼起的出版社,已有好幾家朝著更高的目標邁進,這是我們欣見的一種新氣象。
 
問:現在新生代閱讀,都在手機解決,紙本已經已迅速沒落,對這種現象,張先生有什麼看法?
 
答:我自己已在72 歲時全面退休,出版業務交棒給二子、二女,過著深居簡出的歸隱生活,有二十年還在自宅的樓頂種菜、蒔花。羅東仁醫陳五福博士(1918 ∼ 1997)晚年曾親自來出版社看我,因為我們出版了十來本史懷哲系列的書籍,他本人曾用德文與史懷哲通信;陳醫師認為作家嘔心瀝血寫出的經典,讀的人也要正襟危坐、仔細咀嚼品味,才能吸收領悟,並化成自己的營養。當時我聽了很感動,也對他一生照顧、提供教育環境給視障同胞的仁行義舉肅然起敬。
 
問:張先生,文化界稱譽您是「台灣的王雲五」。《天下文化》雜誌於2000 年推選台灣200 年來台灣最有影響力的200 人,您是名列金榜的唯一文化界人士。這些難道不是實至名歸的殊榮嗎?
 
答:一本書出版後,讀者很快就有回應,有的對譯筆、書的內容提出看法,甚至建議我們精益求精,更上一層樓,我想這比任何有形的獎賞更有意義。
 
2010 年9 月20 日訪談於志文出版社
原刊登於《文訊》第397 期(2018 年11 月)
曹永洋,1937 年出生於士林蘭雅。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教中學30 年。退休後曾任志文出版社新潮文庫總編輯、臺灣史懷哲之友協會志工。著有《歷史人物的回聲》,近年完成之本土人物傳記計有:陳五福、郭維租、胡文池、馬偕、林宗義、林恩魁等六本。《陳五福傳》曾獲中國文藝協會傳記類及該年度(1993)十大本土好書的肯定。本人更獲2006-2007 年度臺北西區扶輪社「臺灣文化獎」的殊榮。

日日新、Day by Day/ Project by Project,兼記校友曹永洋、楊誠、陳文華、張己任、喻紹發等多人:回首《張清吉紀念文集》的來時路和接著辦事:校對、何懷碩與我們、.....晚餐漢清講堂164 劉述先及其【馬爾勞與中國】;校友合作編輯   王孝廉紀念文集 第一階段 ;母帶欣賞會   (音樂導聆: 張己任、喻紹發、徐伯年:贈書回報、認識台北街道。。。。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1761067017669093


Wednesday, November 5, 2025

名言:「他每少寫一本書,他的聲譽就提升一分。《小說面面觀》」 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英國小說家、散文家:40多歲就停止寫作並活到91歲:《小說面面觀》E. M.著,蘇希亞譯(2009); 演講談 Virginia Woolf, the Art of Fiction 與女性主義。。

 【 眾生報:每日人事物 2025 1107 週五】:

紐約市長選舉9萬名志工選上穆斯林/社會主義的Zohran Mamdani:世界如何看待馬姆達尼:偶像、威脅、美國夢的證明 。
文學巨匠的世界:名言:「他每少寫一本書,他的聲譽就提升一分。《小說面面觀》」 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英國小說家、散文家:40多歲就停止寫作並活到91歲:《小說面面觀》E. M.著,蘇希亞譯(2009); 演講談 Virginia Woolf, the Art of Fiction 與女性主義。。
約翰·溫斯洛·艾文(英語:John Winslow Irving,1942—)83歲,每日寫作實驗; 摔角名家教練......。
Donald Keene (1922~2019) 著的日本人物傳記,多有日文和中文譯本《明治天皇 》《石川啄木》,缺 江戶後期畫家《渡邊華山》評傳 足利義政と銀閣寺 ( Yoshimasa and the Silver Pavilion: The Creation of the Soul of Japan)

Monday, October 27, 2025

譯人林衡哲,找Rede Lecture titled "Virginia Woolf,":「新潮文庫」「新潮叢書系列 」;林衡哲:、《羅素傳》《廿世紀智慧人物的信念》、《讀書的藝術》、《讀書的情趣》、《傳記文學精選集》、《與當代智慧人物一夕談》、《廿世紀代表性人物》"




譯人林衡哲,找Rede Lecture titled "Virginia Woolf,":「新潮文庫」「新潮叢書系列 」;林衡哲:、《羅素傳》《廿世紀智慧人物的信念》、《讀書的藝術》、《讀書的情趣》、《傳記文學精選集》、《與當代智慧人物一夕談》、《廿世紀代表性人物》"  

譯人林衡哲「新潮文庫」「新潮叢書系列 」;林衡哲:、《羅素傳》《廿世紀智慧人物的信念》、《讀書的藝術》、《讀書的情趣》、《傳記文學精選集》、《與當代智慧人物一夕談》、《廿世紀代表性人物》"  



「新潮文庫」「新潮叢書系列 」;林衡哲:、《羅素傳》  《與當代人物一夕談》《廿世紀代表性人物》2016
林衡哲編譯《傳記文學精選集》編號 1102025搜索"林衡哲編譯《傳記文學精選集》目錄" 答:無 (it looks like there aren't any great matches for your search)

他"編譯了六本書,包括《傳記文學精選集》等,領了一筆在當時看來為數不少的稿費,買了一張單程機票飛到美國紐約,開始我三十年的旅美生涯。 出國之後,我自然選好書給 ...
包括《廿世紀智慧人物的信念》、《讀書的藝術》、《讀書的情趣》、《傳記文學精選集》、《與當代智慧人物一夕談》、《廿世紀代表性人物》"

2025.10 我有興趣的是《傳記文學精選集》其中的 意識流小琴妮亞 吳爾芙 作者:   作者: 佛斯特
我想找英文全文,無所得,包括臺灣大學圖書館,幾家出版社印成書,定價約40美元。

機械翻譯
AI 概覽
維吉尼亞伍爾夫:雷德講座 E.M. 福斯特 第一版
您正在尋找的文本是雷德講座,題為“弗吉尼亞·伍爾夫”,由 E.M. 福斯特於 1941 年(伍爾夫去世兩個月後)發表。該講座於 1942 年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旨在致敬伍爾夫的文學貢獻,並對其作品進行分析。
作者:E.M. 福斯特
主題:維吉尼亞·伍爾夫,他的朋友,布魯姆斯伯里派成員
事件:講座於 1941 年 5 月 29 日在劍橋參議院發表。
內容:該文本是對伍爾夫作品的頌揚,並對她對文學的巨大貢獻進行了批判性評估。
出版:此文本於 1942 年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
原創性:出版的文本是雷德講座,並做了一些補充,被認為是現代主義文學批評的里程碑式著作。

AI 概述
E.M. 福斯特與維吉尼亞‧伍爾夫的關係錯綜複雜,既是深厚的友誼,也對小說的解讀存在著重大分歧。伍爾夫去世後,福斯特發表了一場意義深遠的講座,讚揚了她的才華,但也批評了她的女權主義立場以及他認為伍爾夫小說與現實脫節等議題。伍爾夫則更重視小說的美學特質和形式,這與福斯特將小說家視為傳遞明確社會訊息的教育者的觀點形成了鮮明對比。
福斯特對伍爾夫的批判觀點
關於形式與內容:福斯特批評伍爾夫過度專注於形式和美感而非社會效用,認為這損害了小說家作為教育者的角色。
關於現實和表象:他質疑伍爾夫的寫作技巧是否有效地展現了“人類的整體”,並指出伍爾夫小說中人物的碎片化,但他也欽佩伍爾夫捕捉大腦運作機制的能力。
關於女權主義:福斯特注意到伍爾夫作品中,尤其是在《三枚金幣》中,他認為女權主義已經過時,並對其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批評,儘管他承認伍爾夫對他的觀點有所自知。
關於具體作品:他稱伍爾夫早期的實驗性作品,例如邱園,是“可愛的小玩意兒”,“似乎毫無意義”。
伍爾夫的觀點
優先考慮形式和美感:與福斯特不同,伍爾夫認為小說的形式和美感與其內容密不可分,而是其藝術價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注重美學:她的作品更注重美感和情感體驗,而非福斯特小說所關注的社會和道德目的。
整體評價
福斯特的遺作講座被認為是對伍爾夫作品的強大而深刻的介紹,儘管並非完全沒有批判性。
儘管他們在批評上存在分歧,但他們之間有著深厚的友誼,這一點從福斯特以少量錢賣給伍爾夫一頁手稿之類的軼事中可見一斑。
他們的批評觀點之間的矛盾——福斯特強調清晰的意義,而伍爾夫則注重美學自主——凸顯了現代主義文學中的一個中心爭論。


Virginia Woolf: The Rede Lecture E.M. Forster First Edition
The text you're looking for is the Rede Lecture titled "Virginia Woolf," delivered by E.M. Forster in 1941, two months after Woolf's death. It was published in 1942 b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nd served as both a tribute to her literary contributions and an analysis of her work 
  • Author: E.M. Forster 
  • Subject: Virginia Woolf, his friend and a fellow member of the Bloomsbury Group 
  • Event: The lecture was delivered at the Senate House in Cambridge on May 29, 1941. 
  • Content: The text is a celebration of Woolf's work and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her colossal contribution to literature. 
  • Publication: It was published in 1942 b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Originality: The published text is the Rede lecture, with a few additions, and is considered a landmark work in modernist literary criticism. 


E.M. Forster's relationship with Virginia Woolf was complex, marked by deep friendship but also critical differences in their views on the novelForster delivered a significant lecture on Woolf after her death, recognizing her brilliance but also critiquing aspects like her feminism and what he saw as her novels' lack of connection to reality. Woolf, in turn, prioritized the novel's aesthetic qualities and form, a perspective that contrasted with Forster's view of the novelist as an educator with a clear social message. 
Forster's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Woolf
  • On form and content: 
    Forster was critical of what he saw as Woolf's preoccupation with form and beauty over social utility, believing it compromised the novelist's role as an educator. 
  • On reality and representation: 
    He questioned if her technique effectively represented "human beings as a whole," pointing to the perceived fragmentation of characters in her novels, though he also admired her ability to capture the workings of a brain. 
  • On feminism: 
    Forster noted and somewhat critiqued what he considered outdated feminism in Woolf's work, particularly in Three Guineas, though he acknowledged her self-awareness about his opinion. 
  • On specific works: 
    He called her early experimental works like Kew Gardens "lovely little things" that "seemed to lead nowhere". 
Woolf's perspective
  • Prioritizing form and beauty: 
    Unlike Forster, Woolf believed the form and beauty of a novel were not separate from its content but were integral to its artistic value. 
  • Focus on aesthetics: 
    Her work was more concerned with aesthetic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s than with the kind of social and moral purpose that was central to Forster's novels. 
Overall assessment
  • Forster's posthumous lecture is considered a powerful and insightful, though not entirely un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Woolf's work. 
  • Despite their critical differences, they shared a deep friendship, evident in anecdotes like Forster selling Woolf a manuscript page for a small sum. 
  • The tension between their critical views—Forster's emphasis on clear meaning versus Woolf's focus on aesthetic autonomy—highlights a central debate in modernist literature. 
  • Forster and Virginia Woolf: the Critical Friends | SpringerLink
    Abstract. In terms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 E. M. Forster was probably closer to Virginia Woolf than to any other contemporary no...
    SpringerLink
  • Form or Content? Form and Content? Virginia Woolf and E.M. ...
    May 30, 2023 — Forster thought of the novelist as a kind of educator who would produce something with a clear meaning. As well, he th...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 Virginia Woolf by E.M. Forster - De Gruyter
    Virginia Woolf by E.M. Forster E.M. Forster's Rede lecture on Virginia Woolf delivered after her death at Cambridge University dur...
    De Gruyter Brill
  • Show all
Dive deeper in AI Mode


大學時代受《文星》雜誌的影響,我翻譯了《羅素回憶集》,同學廖運範翻譯《佛洛伊德自傳》,而共同催生了「新潮文庫」。


我和楊牧共同主編《新潮叢書》的時代(1970-75),夏志清無形中成為我們的精神顧問,因此志文出版社老闆張清吉來紐約時,我特別帶他去拜訪夏志清,而夏志清家無形中成為我們大家的清談中心,夏夫人王洞女士又燒了一手好菜,經常招待我們享受夏家的美食,那時就讀NYU的施淑青、和小説家於梨華,也常常在夏家歡聚,談的最多的是夏志清把她捧紅的張愛玲,當新加坡學者王潤華、淡瑩夫婦要返國任教時,王洞豐盛的告別餐宴,特別另人難忘,而楊牧、陳少聰告別東岸,要去西雅圖華大任教時,我把當時紐約的華裔人文大師:周文中、王浩、夏志清、於梨華、施淑青、楊牧、陳少聰等齊聚一堂,算是一次歷史性的盛會,難怪三年前在中研院碰到王洞女士時,她說:「當年跟你與楊牧在一起的時光,是我們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

《林衡哲八十回憶集》自序



大一時就開始迷羅素的著作

我在進台大醫科一年級時,書架上就有英文版的《The Portraits From Memory by Bertrand Russell》和《Bertrand Russell The Passionate Sceptic by Alan Wood》,到了大二時,去聽殷海光的演講,才知道他也是「羅素迷」,大四時,開始翻譯處女作《當代智慧人物訪問錄》,譯完之後,我把稿子寄給文星書店,據說是李敖推薦給老闆蕭孟能,才使我的書列入《文星叢刊》第142號,並獲得4200元的稿費,此書包括:羅素、卡薩爾斯及以色列國父班固理安等14人,經此鼓勵,我再接再厲在醫科畢業之前,翻譯《羅素回憶集》和《羅素傳》這二本譯作,因為李敖文章觸怒國民黨政權,蕭孟能不得不關閉「文星書店」,我也祗好去拜訪在「文星書店」隔壁開「長榮書店」的張清吉先生,他看到「文星書店」關門時,人山人海的景像,他也正好想轉型出版對社會有貢獻的好書,因此我就適時鼓勵張先生説:「人死留名,虎死留皮,與其出版一些雜七雜八的英語會話書,不如有系統的翻譯一套世界名著,對台灣讀書界會比較有貢獻。」張先生也從善如流,加上他本人也頗受日本《岩波文庫》的影響,就答應先後出版我翻譯的《羅素回憶集》和《羅素傳》,而成為《新潮文庫》的創刊的第一部和第二部,出版後,一時洛陽紙貴,甚至連殷海光教授,親自來書店拜會張先生,並鼓勵他多出好書,同時也使張清吉對這種高水準的書產生信心。後來我又陸續替《新潮文庫》編譯了六本書,才在1968年7月到美國紐約行醫與欣賞20世紀名家的音樂會,在出國之前,我拜託同班同學廖運範,替我翻譯我沒有時間翻譯的《佛洛伊德自傳》,廖同學譯筆流暢,此書的出版,宣告台灣《心理分析時代》的來臨,20多年後中國也出版了廖同學這本書,也是洛陽紙貴非常暢銷,當時翻譯一本書,等於台大醫院住院醫生五個月的薪水,因此透過廖同學的號召,有10多位醫師投入《新潮文庫》翻譯陣容,包括翻譯四本佛洛伊德名著的林克明和翻譯佛洛伊德經典名著《夢的解析》的賴其萬、以及翻譯史懷哲《文明哲學》的鄭泰安等。

催生《新潮文庫》,為台灣社會開了一扇世界之窗

總之,我在台大醫學院當學生的時代,無意中催生的《新潮文庫》,在七十年代獨裁恐怖政權下,替台灣社會開了一扇世界之窗,讓年輕人望向廣大的世界性的人文天地,使無數茫然、畏縮的年輕心靈得到一陣春風,一道陽光,同時也擴展了讀者的文化視野,滿足了讀者的求知欲,五十多年來,《新潮文庫》出書近五百種,實現了當年胡適想大規模翻譯世界名著的理想,創造了戰後台灣出版史上的奇蹟,把西方第一流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音樂家、藝術家的作品介紹到台灣來,為台灣思想界的現代化、民主化做出歷史性的貢獻。羅素的自由主義思想、史懷哲的人道主義、羅曼羅蘭的理想主義、廿世紀流行的存在主義、禪宗思想、心理分析、現代小說、現代藝術、現代電影,都透過《新潮文庫》而在台灣流行起來,這是蕭孟能的《文星叢刊》之後,影響現代台灣思潮與青年人最深遠的一套文庫,我與張清吉、曹永洋主編雖然都是平凡的人物,在張先生五十年的默默耕耘下,也無意中做了一件不平凡的事,也因此天下雜誌在2002年選張清吉先生,為推動台灣社會進步的唯一出版界人士,使我也與有榮焉。



林衡哲〈憶美國漢學界的老頑童--夏志清〉,載《文訊》2014.2,pp. 38~41


【人物】台灣醫師的文化夢 林哲雄 (1939~)
文/陳永興
#林哲雄(筆名 #林衡哲),1939年出生於台灣宜蘭,初中讀宜蘭中學,高中讀建國中學,大學第一年讀東海大學外文系,之後重考進入台大醫學院。在他的學生時代因為喜歡看「傳記文學」、「文星雜誌」等刊物,非常嚮往胡適、夏志清、殷海光、李敖……等人的作品,也喜歡閱讀西方的偉人傳記如羅素、史懷哲、羅曼羅蘭……等著作,同時也是古典音樂貝多芬迷和卡爾薩斯迷,是一個自由主義和理想主義、人道主義的信徒,也是西方文化藝術的追求者。在他大四的時候,他首度翻譯《當代智慧人物訪問錄》,經李敖推薦寄給文星書店的老闆蕭孟能,沒想到被列為「文星叢書」第142本而出版,並得到稿費4200元,當時是相當大的一筆收入,也鼓舞了他的熱情,於是他再接再厲翻譯了《#羅素傳》和《#羅素回憶集》二本書,「長榮書店」的張清吉老闆,將這二本書列為「#新潮文庫」創刊的第一部和第二部出版,結果竟然暢銷,讓他在大學畢業出國前又邀集了台大醫學院同學10多位加入翻譯西方名著的陣容,也開啟了當時新潮文庫的風行。
PEOPLENEWS.TW
【民報】【人物】台灣醫師的文化夢 林哲雄 (1939~)
林哲雄(筆名林衡哲),1939年出生於台灣宜蘭,初中讀宜蘭中學,高中讀

2  《羅素傳  》 1967.11/1990
15 《與當代人物一夕談》
33  《廿世紀代表性人物  /》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