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23, 2025

【追書時報30 】梁國淦2次談各版本賈西亞馬奎斯《百年孤寂》(含志文出版社的楊耐冬版及其他),延伸談"敏隆講堂的百年孤寂十講" 及其他 (如果川普真的要認清普丁.......萬城目學的《八月的御所球場》。.) 唐納德·川普是150多年來首位在任期間白宮沒有寵物的美國總統。他明確表示自己沒有時間照顧寵物,並認為出於政治目的養狗是「虛偽的」。

 《經濟學人》近一年重複提醒俄羅斯在侵略烏克蘭戰爭,死傷已逼百萬人.......

人工智慧概述


唐納德·川普是150多年來首位在任期間白宮沒有寵物的美國總統。他明確表示自己沒有時間照顧寵物,並認為出於政治目的養狗是「虛偽的」。


關於川普白宮沒有寵物的關鍵細節:


打破傳統:沒有寵物打破了白宮一項由來已久的傳統,這項傳統可以追溯到總統任期的早期。上一位沒有動物伴侶的總統是安德魯·約翰遜,他於1869年卸任。


給出的理由:川普在2019年於德州埃爾帕索舉行的集會上提到,雖然他不介意養狗,但他沒有時間妥善照顧。他也質疑自己在白宮草坪上遛狗的形象,暗示他覺得這樣做不合適。


個人立場:根據他的第一任妻子伊凡娜·川普的回憶錄,唐納德·川普「不喜歡狗」。他常用「狗」這個詞來侮辱政治對手或批評者。


副總統的寵物:川普一家在白宮沒有寵物,而副總統麥克·彭斯和他的家人在海軍天文台養了一群寵物,包括一隻名叫皮克爾的貓、一隻名叫哈雷的澳洲牧羊犬和一隻名叫馬龍·邦多的兔子。


政治對比:沒有寵物這一點引起了批評者的注意,並在2020年大選期間成為一個次要的政治話題,尤其與他的對手喬·拜登形成鮮明對比,拜登養了兩隻德國牧羊犬,分別叫尚普和梅傑。

Donald Trump was the 
first U.S. President in over 150 years to not have any pets in the White House during his term. He explicitly stated that he did not have time for a pet and felt that having a dog for political reasons would be "phony". 
Key details regarding the lack of pets in the Trump White House:
  • Breaking Tradition: The absence of a pet broke a long-standing White House tradition that dates back to the early days of the presidency. The last president without any animal companion was Andrew Johnson, who left office in 1869.
  • Reasons Given: Trump mentioned in a 2019 rally in El Paso, Texas, that while he wouldn't mind having a dog, he didn't have time to properly care for one. He also questioned how he would look walking a dog on the White House lawn, suggesting it would not feel right to him.
  • Personal Stance: According to his first wife, Ivana Trump's memoir, Donald Trump "was not a dog fan". He also frequently used the word "dog" as an insult when referring to political rivals or critics.
  • Vice Presidential Pets: While the Trump family had no pets in the White House, Vice President Mike Pence and his family had a small menagerie at the Naval Observatory, including a cat named Pickle, an Australian shepherd named Harley, and a rabbit named Marlon Bundo.
  • Political Contrast: The lack of a pet was noted by critics and became a minor political talking point during the 2020 election, especially in contrast to his opponent Joe Biden, who had two German Shepherds, Champ and Major. 


-------

敏隆講堂的百年孤寂十講,
雖然精采,
但是我的感受是
直接講書的本身的較少,
多數都是投射到講者自己熟悉的東西。
就像我總會盯著朱敬一院士有沒有講新的書,
但是其實看不太出來書本身講什麼,
他都是講他自己和自己的看法。
不是沒有價值,而是和直接講書的價值不同。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第十三章的一段話。
採用的是楊耐冬版。
『她(易家蘭)體會出她的次子邦迪亞上校與她想像的不一樣,他不是因打多了仗而變成鐵石心腸,而是他從來就沒有愛過任何人,包括他的亡妻莫氏柯蒂,以及他那些數不清的一夜露水情人,他對兒子們也是這樣。她發現他打了那麼多仗,都不是出於理想;他放棄勝利,也不是像大家想像中那樣是出於厭倦與疲困,其實他對勝敗只有一個理由,那就是單純而邪裡邪氣的他的那份自尊心。她下個結論說:她願意犧牲性命來維護的兒子,只是一個無法付出愛心的人。』
我覺得如果川普真的要認清普丁,
應該要學習易家蘭對邦迪亞的看法。
他不是被打仗改變的,而是本來就鐵石心腸;
他不是為理念而戰,而是為他的自尊心而戰。
那麼川普就會知道,他的草案是讓普丁更想再戰。
如果歐美盟國違反了任何約定,
只有增加普丁實現自己自尊的正當性;
如果普丁為了自尊要撕毀這分和約,
制裁會再來、盟國會再手忙腳亂地討論如何應對。。。
但對普丁而言,情勢完全不會比今天差。
怎麼會想出這種讓普丁穩賺不賠的和約?
腦袋好一點就會把它丟到垃圾桶了。
只是那麼想一下,就足以讓中國把美國當草包了,
何況當真。
而我們一般人,
如果要思考支持誰不支持誰,
這段思考也很值得參考。
你不需要為別人狹隘的自尊
奉獻出你的心、力、名聲、和信用。
當你發現他不會兌現口中的理念,
也不會去愛任何和他同或不同路的人,
他只會為他的狂妄的自尊不擇手段時,
你還要替他揹鍋、為他的背骨而氣憤?
不要做這種事。
認清楚那種人;
可以不要接近就不要接近那種人;
如果不能不接近(易家蘭做不到遠離小邦迪亞),
也不要支持他那樣做。
在這本小說裡,在政治的投射上,
易家蘭是所有哥倫比亞的愛和維護著孩子的母親,
邦迪亞上校是所有為愚蠢的自尊而爭權奪利的狂人。
也許世上找不到真正為理念奮鬥的人,
或他們太低調太弱勢不容易被看到。
看不到、找不到,可以什麼人都不支持。
但不要去支持去打仗的邦迪亞上校那種人。

WWWW

以為今年都要在各版本的百年孤寂中度過了。
首先看的是小時候入手的楊耐冬的志文版。
許多年後,
當我再面對楊先生設定的一再輪迴的人名,
我便會想起年輕時一面臭罵,
一面假道學地看不下去的幼稚日子。
當那些因為人名而混亂的感覺再達一次新高峰,
我忍不住(一本書要買幾版啊?謝謝你喔!)
拿起正式授權繁中新譯版比對。
啊!敏隆講座中的講者們也走過和我一樣的路:
楊版一再輪迴但名同譯異的名字記不住,
新版詳盡冗長忠於原字的譯名
一樣記不住。
原來那就是賈西亞馬奎斯的詭計。
就是要你記不住,不然咧?
馬里翁的力學不是也這樣寫的嗎?
也因為翻看了新版,
對人名以外的問題頭更大了。
且看楊耐冬版的和新版的這一段
楊:
蒙卡達將軍站起來,用衣襟襬角擦拭他牛角鏡架的厚鏡片,「大概吧,」他說,「而我所憂心的不是你要槍斃我,因為,畢竟我們這種人被槍斃也算是自然死亡。」他把眼鏡放在床上,脫下手錶和鍊子,「我所憂心的,是你這麼恨軍方,拼命對抗他們,整天在為他們傷腦筋,到頭來你是跟他們一樣糟糕。人生的理想是不值得這樣卑鄙地去追求的。」


葉:
蒙卡達將軍支起身子,拿起襯衫下襬擦拭他那副玳瑁眼鏡框的厚鏡片。「或許吧。」他說。「可是我不擔心被你槍決,總之,像我這樣的人認為這只是一般的死亡。」他把眼鏡放到床上,拿下鏈錶。「我擔心的是,」他繼續說。「這樣憎恨軍人,這樣攻擊他們,這樣想著他們,最後你會變成跟他們一樣。人生沒有這樣值得人痛恨到底的事。」


直率點說,『人生沒有這樣值得人痛恨到底的事』,我不知道翻譯的「信」度有沒有比較好;但我揣測,『人生的理想是不值得這樣卑鄙地去追求的』,比較可能達意,也達義。
而『畢竟我們這種人被槍斃也算是自然死亡』,似乎也比『像我這樣的人認為這只是一般的死亡』像是馬康多男兒會說的話。
如果看完不同譯本,
可能就會有好幾個不同的馬奎斯,
在我書房哼唧著我不懂的西班牙文,
寫著我讀不懂的稿子。
順便比對宋碧雲阿姨版:
蒙卡達將軍站起來,用衣襬去擦他那角質鏡框的厚眼鏡。他說:「也許吧。不過我擔心的倒不是你要槍斃我---對我們這種人來說,槍斃等於是自然死亡。」他把眼鏡放在床上,脫下手錶和鍊子,繼續說:「我擔心的是,你這麼討厭軍方,拚命對抗他們,到頭來你已變成跟他們一樣糟糕了。人生的任何理想都不值得這樣卑鄙去追尋。」
三個版本看完的話,可能我的人生也扭曲了。
怎麼也沒想到,自己會沒骨氣地,
中途開始翻看了萬城目學的《八月的御所球場》。
過去萬城目的書都是量超所值的。
即使是短篇集《恆久神喜劇》或是《悟淨出立》
(啟發鼓舞我挑戰用短篇拼成長篇的高難度寫作)
也都收了很足量的文字。
但八月的御所球場是來騙錢的嗎?如此之短。
卻又奪下一座直木賞。
難道連日本文學獎評審的閱讀耐力也抖音化了嗎?
不過,啊!夾在百年的閱讀當中,
十二月的高校驛傳,或是八月的御所選手權,
都像一陣醒腦的輕風。
是時候。
重要的是,
哥倫比亞的鬼,和京都的鬼,在我心中交會了。
考慮萬城目的寫法,特別是《十二月的都大路緃貫記》,
鬼出現了,人看到了,再來呢?
再來沒有了。
這種不負責任的寫法,其實才是我對馬奎斯的理解。
馬奎斯說他看了卡夫卡的變形記,
忽然覺得他一定要把祖母講的故事寫出來。
我主觀地認為:
馬奎斯不是覺得心裡有一個構思布局,
要假借祖母的故事以魔幻寫實的手法呈現自己的構思;
而是:他覺得祖母的故事如果一一記下,
本身就具有完整的意象。
讓故事自己走下去,只要努力講得好,布局自然會出來。
萬城目讓新選組穿著一般人印象外的黑衣,
在驛傳時出來追殺一番之後,
剩下的故事,就交給千萬從小聽新選組故事的讀者
自己去想像。
他沒有去推一個萬城目版的故事,
卻變成了無限廣大的日本人共有又不同的故事。
但話說回來,馬奎斯是否也能像萬城目那樣寫?
從他在全世界受歡迎和重視的程度來看,
我反而覺得馬奎斯其實做不到萬城目的那種境界。
不是馬奎斯個人的境界不及萬城目的境界,
而是馬奎斯的魔幻的性質和東方的鬼不同。
再比較京極夏彥可能更為清楚。
單就推理界本身而言,可能很明顯地,
京極的特點在於直接挑戰
推理不能訴諸鬼神這件事。
但是,放在更寬的領域裡看,
我覺得京極是看穿了
理性主義抬頭之後,西方人是預設
鬼的世界是不講道理的,人才有理性;
但在悲慘的傳統東方,
反而是鬼的世界才講道理;
人的世界裡什麼不合理、不堪的事都可以發生。
他界的一切,都依循不二的道德標準
完善地運行著。
至少,地獄從來沒有一天不嚴格地執行著工作。
那麼,東方的推理為什麼不能訴諸東方的觀點:
只有訴諸鬼神的敘事,才能嚴謹地推理?
因此萬城目可以放著故事給讀者去想,
而讀者會欣賞。
因為他們知道京都的每一個神明、
每一個鬼,是代表什麼價值和什麼行為模式。
不會錯的。
但馬奎斯的鬼和馬奎斯的讀者
應該不行。
所以我們得要仰賴馬奎斯講給我們聽,
細細讀出他的鬼會怎麼走出下一步,
或怎麼輪迴。
馬奎斯看完(萬城目的八月也看完),
應該來看李豐楙老師的《神話的故鄉》
或搜神記了吧?大概。嗯嗯。
人何寥落。
人何墮落。

Thursday, November 13, 2025

拉封登寓言/ 拉封登(Jean de La Fontaine)著; 莫渝譯. 臺北: 志文出版社, 民77/1988

 【追書時報 18】

https://hcbooks.blogspot.com/2011/09/blog-post_18.html
拉封登寓言/ 拉封登(Jean de La Fontaine)著; 莫渝譯. 臺北: 志文出版社, 民77/1988

拉封登(La Fontaine, Jean de), 1621-1695.
此書有索引相當有用
譬如說我查福樓拜致喬治桑信中提的橡樹與蘆葦

----

在1762年的插圖中,靈感源自讓·德·拉封丹的詩作《教皇無花果島上的魔鬼》,一位女性面對邪惡並非依靠武器或祈禱,而是憑藉智慧。

當魔鬼要求農夫一半的收成時,農夫耍了個花招,只給了他一些葉子和莖稈。魔鬼勃然大怒,發誓要報復。農夫戰戰兢兢,但他的妻子佩雷塔卻毫不畏懼。

當魔鬼再次出現時,她假裝受傷——聲稱是丈夫打了她。然後,在令人震驚的反抗中,她撩起裙子,露出所謂的傷口。

魔鬼被人類的膽識──被女性原始而無畏的力量震撼──嚇得魂飛魄散,從此消失得無影無蹤。

拉封丹的故事既詼諧又深刻,它展現了智慧如何驅散恐懼——即使是羞恥,當與勇氣結合時,也能成為一種武器。

佩雷塔並非魔鬼的受害者;是她讓魔鬼淪為自身恐懼的俘虜。

#恥辱的俘虜 #讓‧德拉封丹 #神話與道德 #勇氣史 #民間傳說 #歷史上的女性

In a 1762 illustration inspired by Jean de La Fontaine’s poem “The Devil of Pope Fig Island,” a woman faces evil not with weapons or prayers — but with wit.
When a devil demands half a farmer’s crops, the farmer tricks him, giving only leaves and stems. Enraged, the devil vows revenge. The farmer trembles, but his wife, Perretta, does not.
When the devil returns, she feigns injury — claiming her husband has beaten her. Then, in a moment of shocking defiance, she lifts her skirt to reveal the supposed wound.
The devil, struck by human audacity — by the raw, unapologetic power of womanhood — recoils in terror and vanishes forever.
La Fontaine’s tale, playful yet profound, shows how cleverness can banish fear — how even shame, when wielded with courage, can become a weapon.
Perretta was not the devil’s victim; she was the one who made the devil hostage to his own horror.

Monday, November 10, 2025

想像的「新潮文庫」譯者/作者之共同體: 從近日讀陳芳明教授Fang-Ming Chen 談林克明教授,並讀林克明在心靈工坊書局的序文有感

 

//[黃春明又出版新的小說《山爺》]今天下午,參加小説家黃春明的小說《山爺》新書發表會。兩週前,他才在遠流出版公司出版了一冊《草葉集》,紀錄他在日常生活周遭所看到的草木觀察。現在又再推出新的作品,生產力之旺盛,完全不是年輕作家所能望其項背。在博客來書店擠滿了人潮,聽眾聆聽他說話,不時爆出笑聲。年屆九十二歲的資深小説家,舉手投足相當生動有趣。寫了半個世紀以上,似乎沒有任何停止的跡象。謝謝他為我們示範,如何把寫作作為生命中的天職。面對那麼多的後輩聽眾,依然那麼幽默有趣,彷彿是一名老頑童。//

陳芳明教授Fang-Ming Chen

//[認識半世紀的朋友]
今天下午與林克明、宋文玲夫婦相聚晚餐。遠在一九七四年夏天,到達美國西雅圖時,就在那裡他們夫婦也來機場迎接朋友。後來,我們兩家在華盛頓大學持續保持聯絡。如今他們定居在舊金山,每次我們去加州探望兒媳與孫子,都一定會相聚見面。當年,在海外留學時,兩家往來非常密切。在那麼多朋友之間,很少有過長達半世紀的情誼。他們難得回來台灣。在多雨的今天彼此相聚,更加覺得稀罕可貴。//

11. 「新潮文庫」與「當代醫學月刊」 ◆廖運範
12. 我這一輩子想到都會笑的事 ◆賴其萬
13. 張清吉先生與我們的新潮 ◆林克明
14. 一位平凡、令人尊敬的出版家—張清吉先生 ◆楊庸一
15. 「新潮文庫」和台灣醫界 ◆符傳孝


2023年台灣兩本譯界相關的書:曹永洋主編《張清吉紀念文集:漁夫‧三輪車伕‧出版家‧文化人 33. 青衿我輩的《新潮文庫》 ◆李元璋》《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30位譯者X 60篇譯作,重溫《拾穗》月刊開啟的文藝之窗》校對等2023 從張清吉的「新潮文庫」談起 2018 Oct. 曹永洋 鍾漢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6wF51ExRZ4&t=691s 《張清吉紀念文集:漁夫


譯書,難得有的讓川端康成等人讀過許多次,幾乎會背.......




2023年台灣兩本譯界相關的書:《張清吉紀念文集:漁夫‧三輪車伕‧出版家‧文化人》《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30位譯者X 60篇譯作,重溫《拾穗》月刊開啟的文藝之窗》


《張清吉紀念文集:漁夫‧三輪車伕‧出版家‧文化人》校對等2023   從張清吉的「新潮文庫」談起 2018 Oct. 曹永洋 鍾漢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6wF51ExRZ4&t=691s   《張清吉紀念文集:漁夫


252 從張清吉的「新潮文庫」談起 2018 Oct. 曹永洋 鍾漢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6wF51ExRZ4&t=691s




《張清吉紀念文集:漁夫‧三輪車伕‧出版家‧文化人》校對等 2023

曹永洋接受中國時報副刊訪談《張清吉紀念文集:漁夫‧三輪車伕‧出版家‧文化人》2023.10.下旬
https://hcbookstory.blogspot.com/2023/09/blog-post_57.html



張清吉紀念文集:漁夫‧三輪車伕‧出版家‧文化人

編者: 林衡哲等6 人
出版社:允晨文化 2023



 志文出版社創立人張清吉先生(1927~2018) 於五年前9 月28日教師節去世,享年92 歲。這位出生苗栗後龍偏鄉的子弟,在日治時代完成外埔國小六年的教育。之後憑著不斷的自學,閱論《文藝春秋》、《中央公論》、《讀賣新聞》、《產經新聞》,他流利的日語,廣泛博覽的閱讀,有如在日本退休的大學教授。但是他為人謙遜、低調,他的角色由漁夫、三輪車伕、出版家、文化人不斷轉換,然而很少人知道他的內涵。他過世的時候,報章、雜誌僅有零星的報導。張先生對這一代台灣甚至華人讀書界的影響,恐怕一時極難估算。張先生的辭世也代表一個動盪的時代,一位傳播新知,文化人卓犖不群的身影。


編序

  志文出版社創立人張清吉先生(1927~2018)於五年前9 月28 日教師節去世,享年92 歲。這位出生苗栗後龍偏鄉的子弟,在日治時代完成外埔國小六年的教育,之後憑著不斷的自學,閱論《文藝春秋》、《中央公論》、《讀賣新聞》、《產經新聞》,他流利的日語,廣泛、博愛的閱讀,有如在日本退休的大學教授。但是他為人謙遜、低調,他的角色由漁夫、三輪車伕、出版家、文化人不斷轉換。然而,很少人知道他的內涵。他過世的時候,報章、雜誌僅有零星的報導。張先生對這一代台灣甚至華人讀書界的影響,恐怕一時極難估算。張先生的辭世也代表一個動盪的時代,一位傳播新知,文化人卓犖不群的身影。

  當時擔任文化局長的鄭麗君女士,曾帶領二位部屬,親來天母捻香祭奠,並轉達是否由蔡英文總統明令頒獎表揚。編者代表家屬婉謝。張先生在世,為人內向低調,他認為廣大的讀者群,他們的支持和鞭策就是他最大的回報。

  這裡共收40 篇文字和張俐璇教授極有分量的採訪,在此特別感謝晏山農蒐集已付稿費的15 篇文字,執筆者都是受益新潮文庫的作家(當時很多是中學生、大學生),從未謀面的晏山農先生免費慷慨全部准予收入這本紀念文集,其他如這套文庫的催生者,也是大功臣林衡哲醫師、秦賢次、李永熾教授,為新潮文庫編寫多本精采電影書籍的李幼新,還有答應寫稿但分身乏術的吳念真、郝明義雖然未及供稿,但是他們的心意,編者了然於心。

  這本紀念文集捐款助印芳名如下: 林衡哲、廖運範、賴其萬、鄭泰安、文榮光、林克明、楊庸一、符傳孝、曹永洋、鍾漢清,在此謹申謝忱。



目錄

編序

1. 張清吉訪談錄—敬悼文化界的舵手 ◆曹永洋
2. 新潮文庫創辦人/張清吉的故事 ◆採訪/邱文福
3. 從《新潮文庫》到《台灣文庫》的心路歷程 ◆林衡哲
4. 新潮文庫五十年的回憶五十年的回顧與展望—向張清吉先生致敬 ◆林衡哲
5. 追憶張清吉先生—與楊牧催生「新潮叢書」的回顧 ◆林衡哲
6. 因書結緣的豐富旅程 ◆秦賢次
7. 向敬愛的出版家致意—我與「新潮文庫」 ◆
8. 李永熾憶張清吉 ◆李永熾
9. 志於文,清且吉—敬悼張清吉先生 ◆何懷碩
10. 孤獨國主與三輪車伕—周夢蝶與張清吉 ◆隱地
11. 「新潮文庫」與「當代醫學月刊」 ◆廖運範
12. 我這一輩子想到都會笑的事 ◆賴其萬
13. 張清吉先生與我們的新潮 ◆林克明
14. 一位平凡、令人尊敬的出版家—張清吉先生 ◆楊庸一
15. 「新潮文庫」和台灣醫界 ◆符傳孝
16. 新時代的新舞台—憶往張清吉先生有感 ◆胡海國
17. 開啟「新潮文庫」的密碼—青春、啟蒙與反叛之始 ◆晏山農
18. 賽伯樂張清吉 ◆陸晉德
19. 追憶一段美好時光 ◆梁祥美
20. 徐進夫與張清吉—玄妙的合作情誼 ◆洪祖徐來
21. 《悉達求道記》讀後感 ◆徐丹
22. 我的「新潮文庫」第一本—《羅素散文集》 ◆江明樹
23. 出版家張清吉先生二三事 ◆李幼鸚鵡鵪鶉小白文鳥
24. 每片新潮都流向知識的大海 ◆果子離
25. 「新潮文庫」領我們走進世界文學花園 ◆王昭文
26. 知識沙漠中綻放的仙人掌 ◆許又方
27. 因志文而豐富而深刻 ◆錢鴻鈞
28. 談〈新潮文庫〉和新潮叢書 ◆鍾漢清
29. 我的「新潮文庫」書誌蒐藏史 ◆李志銘
30. 「新潮文庫」日本文學與我 ◆邱振瑞
31. 緬懷那樣的人和那樣的時代 ◆書海衝浪手
32. 新潮.鈴木.我 ◆梁國淦
33. 青衿我輩的《新潮文庫》 ◆李元璋
34. 撫書追昔 ◆秦就
35. 至情至性 親書親人 ◆李曉華(退休教師)
36. 古代文青養成術 ◆高苦茶
37. 遨遊「新潮」的吉光片羽 ◆劉韋廷
38. 航向啟蒙的海圖—我與「新潮文庫」 ◆陳信仲
39. 記一段青春歲月—「新潮文庫」的啟蒙 ◆廖志峯
40. 冷戰年代的翻譯介入:「新潮文庫」的譯者觀察(1967-1980)張俐璇

參考資料
附錄:志文出版社「新潮文庫」書系出版簡表(1967-1980)
張清吉訪談錄—敬悼文化界的舵手   ⊙曹永洋
 
問:張先生,您能告訴我們您的出身和學歷嗎?
 
答:我是日據時代1927 年出生於苗栗縣後龍鎮。我在苗栗外埔公學校就讀(其中有一年轉到台南),五年級時轉回外埔公學校(現為外埔國小)並在該校畢業。
 
問:請問啟蒙您喜歡課外讀物的是哪些書籍?
 
答:我就讀小學四年級時,父親因為家計負擔太重,全家遷到台南鹽水並在糖廠任職一年;我因此有機會在糖廠附設圖書室裡,讀到一套日本出版社為青少年編寫的青少年版讀物,諸如《少年俱樂部》、《講談俱樂部》等書就成了我的啟蒙書籍。這一套完整的刊物打開了我的視野,讓我看到浩瀚的知識國度,也養成我一生手不釋卷的閱讀習慣。
 
問:誰是影響您一生最重要的人?
 
答:搬回故鄉外埔公學校時的日籍導師大藏先生是我的恩師,他教我們五、六年級。全班男女同學合計44 名,他發現我的成績經常保持第一,時常鼓勵並指導我;他當時單身,我畢業後,太平洋戰爭風雲日益險惡,學校的男教員開始被徵調上戰場。離開學校後我與恩師完全失去聯絡,不久我也被徵召到高雄岡山航空場報到,經過一番嚴酷無比的魔鬼訓練,之後被分發到飛機場第一線工作,這種組裝複雜的發動機和裝砲任務,相當繁重又有危險性,我心想不久自己也會被送往南洋當砲灰。1945年8 月15 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才得以解甲還鄉。
 
問:戰爭結束,您上台北謀生以前,在故鄉做過哪些工作?
 
答:我當過農夫,種過稻米、地瓜、西瓜、花生,也當過漁夫,早上三、四點使用竹筏摸黑出海捕魚。當時沒有氣象預報,有時海面突然掀起狂風巨浪,把竹筏沖上一個半樓層高。這時漁夫四人各據竹筏一角,中間由另一人掌舵判斷各種情況,看來真是驚險萬狀,與《老人與海》、《冰島漁夫》的情節不相上下(二書均收入新潮文庫)。
 
問:張先生,您為什麼會動念離開故鄉北上謀生?那一年您幾歲?
 
答:我是26 歲時,帶著新婚四年的妻子北上謀生。那時不幸的「二二八事件」已經發生,從此台灣進入長達38 年的戒嚴時期。成家後我在故鄉當了四年農夫、漁夫,知道在偏遠的鄉下不會有發展和出路,所以決定北上另謀生計。到了台北,找工作不容易,開始做一些零工,也當過三輪車伕。同業看我一有空就跑書攤找書、買書,勸我自己開書店。1963 年我在臨沂街口開了第一家「長榮書店」,書店分成兩個部門,一半出租各類書籍,一半做舊書交易買賣,業務就這樣開始。
 
後來的歲月中,妻子幫忙每天接電話、包書、送書、在店面賣書,處理許多繁雜瑣碎的業務。我自己則全省一、二百家書店親自推銷書籍、收帳,每天忙到清晨一、二點的艱苦歲月,哪裡有時間看書。多年後雖請了業務員,終年還是像陀螺轉個不停。等到女兒政大中文系畢業可以分擔一點編輯工作時,她竟十分猶豫是不是要從事這麼辛苦的出版事業。1975 年結束了三家「長榮書店」門市部,我們全家搬來天母直到現在。
 
經營長榮書店不久,這時來買書的第一批客人,出現了李敖、林衡哲、陳鼓應,以及當時尚就讀成功中學初中部的秦賢次。更重要的是其中林衡哲(當時是台大醫學系四年級學生),就成為我後來踏上出版事業的催生者。
 
問:請問您為什麼會創立新潮文庫?
 
答:這就要歸功於我遇到的大貴人林衡哲先生。這位台大醫學生看到志文出版社出版一些學習英語的漫畫書,和一些消遣性的幽默小品,他當面對我說了兩次:「張先生,虎死留皮,人死留名,你出版這種書無益社會人心啊!有一流的文化,才有一流的國家。」這時他已經在「文星叢刊」出版了第一本翻譯書籍《當代智慧人物一夕談》。不久《自由中國》、《文星雜誌》、《歐洲雜誌》相繼停刊,雷震判刑十年定讞,文星書店關門。台灣文化界進入一個氣氛肅殺的沉悶時代,這時林醫師翻譯的《羅素回憶集》、《羅素傳》成為這套文庫的奠基石。
 
問:這套新潮文庫,加上五十多冊精裝本的「新潮世界名著」以及後來開拓的企管、勵志、偵探、推理以及新潮少年文庫,數量已經多達一千多冊。五十年來,這些書全面影響了二年級生到七年級生的讀者群。這些忠實的粉絲,很想有機會向您說一聲「謝謝」,您知道嗎?

答:記得有一次我從日本回來,在機場通關的時候,有一位年輕的負責人檢查我帶回來的書籍和資料後,他看到我的名片,立刻面帶笑容,立正向我行舉手禮。我猜想他要表達的是:「我知道您是誰。我是喝新潮文庫奶水長大的……」
 
問:常常有讀者反應,稱讚新潮文庫在選書、導讀、編排十分用心,有如一位高明的導遊,帶領讀者一步一步進入書中的堂奧。「新潮文庫」的出版品為什麼具有這樣的特色?
 
答:因為30 歲到70 歲這段歲月,我每年都要到日本買書,蒐集資料。我發現日本岩波文庫、講談社、白水社、河出社、福音書房都有自己著力的書類,而且各具特色。我想我借鏡最多的是「岩波文庫」,它的歷史已逾一百多年,幾乎與明治維新同步出發,岩波文庫也是帶動日本全面走向「文化維新」的原動力,它刊行的「教養文庫」成為日本現代國民必讀之書,我們心雖嚮往,但力有未逮。現在台灣繼起的出版社,已有好幾家朝著更高的目標邁進,這是我們欣見的一種新氣象。
 
問:現在新生代閱讀,都在手機解決,紙本已經已迅速沒落,對這種現象,張先生有什麼看法?
 
答:我自己已在72 歲時全面退休,出版業務交棒給二子、二女,過著深居簡出的歸隱生活,有二十年還在自宅的樓頂種菜、蒔花。羅東仁醫陳五福博士(1918 ∼ 1997)晚年曾親自來出版社看我,因為我們出版了十來本史懷哲系列的書籍,他本人曾用德文與史懷哲通信;陳醫師認為作家嘔心瀝血寫出的經典,讀的人也要正襟危坐、仔細咀嚼品味,才能吸收領悟,並化成自己的營養。當時我聽了很感動,也對他一生照顧、提供教育環境給視障同胞的仁行義舉肅然起敬。
 
問:張先生,文化界稱譽您是「台灣的王雲五」。《天下文化》雜誌於2000 年推選台灣200 年來台灣最有影響力的200 人,您是名列金榜的唯一文化界人士。這些難道不是實至名歸的殊榮嗎?
 
答:一本書出版後,讀者很快就有回應,有的對譯筆、書的內容提出看法,甚至建議我們精益求精,更上一層樓,我想這比任何有形的獎賞更有意義。
 
2010 年9 月20 日訪談於志文出版社
原刊登於《文訊》第397 期(2018 年11 月)
曹永洋,1937 年出生於士林蘭雅。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教中學30 年。退休後曾任志文出版社新潮文庫總編輯、臺灣史懷哲之友協會志工。著有《歷史人物的回聲》,近年完成之本土人物傳記計有:陳五福、郭維租、胡文池、馬偕、林宗義、林恩魁等六本。《陳五福傳》曾獲中國文藝協會傳記類及該年度(1993)十大本土好書的肯定。本人更獲2006-2007 年度臺北西區扶輪社「臺灣文化獎」的殊榮。

日日新、Day by Day/ Project by Project,兼記校友曹永洋、楊誠、陳文華、張己任、喻紹發等多人:回首《張清吉紀念文集》的來時路和接著辦事:校對、何懷碩與我們、.....晚餐漢清講堂164 劉述先及其【馬爾勞與中國】;校友合作編輯   王孝廉紀念文集 第一階段 ;母帶欣賞會   (音樂導聆: 張己任、喻紹發、徐伯年:贈書回報、認識台北街道。。。。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1761067017669093


Wednesday, November 5, 2025

名言:「他每少寫一本書,他的聲譽就提升一分。《小說面面觀》」 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英國小說家、散文家:40多歲就停止寫作並活到91歲:《小說面面觀》E. M.著,蘇希亞譯(2009); 演講談 Virginia Woolf, the Art of Fiction 與女性主義。。

 【 眾生報:每日人事物 2025 1107 週五】:

紐約市長選舉9萬名志工選上穆斯林/社會主義的Zohran Mamdani:世界如何看待馬姆達尼:偶像、威脅、美國夢的證明 。
文學巨匠的世界:名言:「他每少寫一本書,他的聲譽就提升一分。《小說面面觀》」 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英國小說家、散文家:40多歲就停止寫作並活到91歲:《小說面面觀》E. M.著,蘇希亞譯(2009); 演講談 Virginia Woolf, the Art of Fiction 與女性主義。。
約翰·溫斯洛·艾文(英語:John Winslow Irving,1942—)83歲,每日寫作實驗; 摔角名家教練......。
Donald Keene (1922~2019) 著的日本人物傳記,多有日文和中文譯本《明治天皇 》《石川啄木》,缺 江戶後期畫家《渡邊華山》評傳 足利義政と銀閣寺 ( Yoshimasa and the Silver Pavilion: The Creation of the Soul of Ja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