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20, 2024

最著名的剪貼畫 MoMA

 In the final years of his life, artist #HenriMatisse turned to scissors and painted paper to create something entirely new.


He cut shapes from vibrant sheets and arranged them into lively compositions, transforming his studio walls into immersive worlds of color. 


🌊 After five years on view, see “The Swimming Pool” in its final months before this light-sensitive work is deinstalled for multiple years. 

✂️ We’ve put together a special celebration of Matisse’s vibrant paper works just in time for the holiday season. From colorful book illustrations to a glowing stained-glass window on the theme of Christmas Eve.


See it all on view now at MoMA.


Installation view, “Matisse’s Cut-Outs: A Celebration,” on view in gallery 406 at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from November 9, 2024, through January 20, 2025. ©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Image 1+2] Varian Fry. “Henri Matisse in his studio in Nice, France.” July 1941. Photographic Archive, Varian Fry photographs of Henri Matisse, 1941.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Archives, New York

2021年2隊校友:大度山居歲月 羅時瑋/第17屆建築系,等等 。《葉珊散文集》中的東海記憶。《葉過林隙:楊牧和他們的東海》;作者: 鍾玲, 周芬伶, 宇文正, 楊明, 徐國能, 陳智德, 陳慶元, 言叔夏, 甘耀明, 楊富閔, 莫澄, 張馨潔, 蔣亞妮, 高博倫, 許閔淳, 黃家祥



2021年2隊校友:大度山居歲月     羅時瑋/第17屆建築系,等等 。《葉珊散文集》中的東海記憶。《葉過林隙:楊牧和他們的東海》;作者: 鍾玲, 周芬伶, 宇文正, 楊明, 徐國能, 陳智德, 陳慶元, 言叔夏, 甘耀明, 楊富閔, 莫澄, 張馨潔, 蔣亞妮, 高博倫, 許閔淳, 黃家祥  

周芬伶, 《葉過林隙》pp.16~69


《葉過林隙:楊牧和他們的東海》;
出版社:印刻 2021






葉過林隙:楊牧和他們的東海

內容簡介
  「他已走到樹林那邊去了,去尋找野菰或僅是為走走,或者,在更早以前,他已走到樹林那一邊,林外有山有風有海有雨,他無法停止腳步,走過之處都會留下一串低語。」——周芬伶

  鍾玲、周芬伶 、宇文正、楊明、徐國能、甘耀明、陳智德、陳慶元、言叔夏、楊富閔、莫澄、張馨潔、蔣亞妮、高博倫、許閔淳、黃家祥

  16位作家寫下攸關楊牧、東海、與自我的追索

  若說文學化作一座山林,
  那麼,詩人已經穿過樹林的間隙,走到那彼岸去。

  年少的楊牧,也曾息著大度山的山風,緩步在相思樹林下,
  那些林下的低語,聲聲噎噎,
  已凝鍊成光影,佈成一副星圖。
  而後到之人在相同位置上仰望著夜空,
  期望摘取到一點光火,
  在那林間照出一條「我」的道路。

  這是一本記憶之書,
  作家們追溯著楊牧過往的腳步,
  也追溯著自己在東海的時光,
  並將各自的記憶化為文字匯聚於此。
  從時光的漩渦中抽離,
  他們早已循著光跡,
  先後踏在這林間的小路上。

本書特色

  本書集結各年代畢業於東海大學的作家們接棒書寫,寫下對詩人楊牧與東海的記憶,爬梳出一條屬於東海的文學之路。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周芬伶


  屏東人,政大中文系畢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現任教於東海大學中文系。以散文集《花房之歌》榮獲中山文藝獎,《蘭花辭》榮獲首屆台灣文學獎散文金典獎。《花東婦好》獲2018金鼎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作品有散文、小說、文論多種。近著《情典的生成——張學與紅學》、《張愛玲課》、《雨客與花客》、《花東婦好》、《濕地》、《北印度書簡》、《紅咖哩黃咖哩》、《龍瑛宗傳》、《散文課》、《創作課》、《美學課》等。
 
 

目錄

第一幕:月光下的琉璃夢境(初遇∕追尋)
鍾玲〈東海學長葉珊〉
周芬伶〈葉過林隙〉
 
第二幕:迴廊裡的燈光與營火(悠遊∕夢想)
宇文正〈靜靜地散步〉
楊明〈推窗,見樹復見林——兼讀楊牧 盈盈草木疏〉
徐國能〈在東海讀葉珊,或者楊牧〉
 
第三幕:三月雨後的苦楝飄零(茫然∕徬徨)
甘耀明〈青春大度山〉
陳智德〈到東海的路〉
陳慶元〈有人串起的那段距離〉
 
第四幕:相思林外的星空(啟航∕遠行)
言叔夏〈陳舊了的sentimental〉
楊富閔〈臺地〉
 
第五幕:木蘭花開(歸返∕掛念)
莫澄〈山風後書〉
張馨潔〈遲來的蜂群〉
蔣亞妮〈風停時刻〉
 
第六幕:東風依舊(永恆∕記憶)
高博倫〈白宮1973〉
許閔淳〈不抵抗樹影〉
黃家祥〈山的背面〉


3 年前

2021年12月20日 
分享對象:所有人
所有人
回東海大學 (2021.12.29~30):大學四/五年記憶迷你資料館」......大度山居歲月 (羅時瑋/第17屆建築系; 漢清講堂274 從東海第七宿舍說起 徐海偉 鍾漢清。 許邦雄兄對我的回應。《葉珊散文集》中的東海記憶。
回東海大學 (2021.12.29~30) :每個人的大學四/五年,都該有類似"「北の国から」ミニ資料館"的「記憶迷你資料館」......許邦雄兄對我的回應
2021.12.19
昨天在二手書店買了:倉本聰的自傳《先跳了再說:我的履歷書》 (見る前に跳んだ 私の履歴書),中文版的序/導言,都寫得很精彩.....
今晨到youtube 查,知道"北海道 富良野與《來自北國》"等是重要主題。今年還有"「北の国から」ミニ資料館 開館式典(2021年6月22日)"......
有好幾片介紹,諸如
北海道自駕 富良野與《來自北國》
其實,每個人的大學四/五年,都該有類似的「記憶迷你
資料館」。 我的,開館式典(2021年12月19~20日)。故事的緣起一時想法,在"1975級回娘家"上貼文
朋友,12月30日9點到13點舉行。請直接在此處報名。
內容:巡禮校園說故事,錄影:陳彥;建築系內全球同學會Zoom (每個人都能參與,host為Texas 的徐海偉.......);餐敘......
"活動提議:相識50年 "
本月還有約2周,希望月底某天"舉辦此聚會。
地點:台北或台中,兩地依參加人員中多者定奪,會有錄影 (要隱身者請說明);或ZOOM聚會(如果有海外朋友)
說明;建築系的羅時瑋-林世堂的談話,才提醒我,我們大部分認識於1971年,距今50年,可以一聚 (約2~3小時,餐會除外)。
希望1975級及1976級建築,或我們的朋友都來聚會,餐飲費自由認捐);自由當召集人。
您認為怎樣,討論時間至20日晚10時。
IE班 鍾漢清
之後,我才了解,參加的人可能絕少,真慘.....
但是,我還是會回去 東海大學 (2021.12.29~30),看看師友(羅時瑋、沈金標、吳福助老師、蔡禎騰、李基正........)。錄影,存些紀錄。
----
****
昨天重讀《葉珊散文集》,不少記載大度山處,這是ˋ東海人類似、共同的記憶。所以:
談"《葉珊散文集》中的東海記憶",作為"東海相識50年 (1975級及1976級建築)之活動的引言。
---
我知道台灣書商的盜版行為,令作者深惡痛絕或心灰意冷。譬如說,許達然的《含淚的微笑》,盜版簡直是無法無天。《葉珊散文集》類似,然而後來盜版商垮了:《葉珊散文集》台北:大林,1966;1978再版(文星1966年初版,洪範也是正版,大林印很多,卻是盜版。)
《葉珊散文集》最初是文星版1966。1978年又有洪範版,2009年已改版21刷;楊牧每一版都有話說。到2009版後記才有一段謝辭。
台北書緣 (52): 談"《葉珊散文集》中的東海記憶",作為"東海相識50年 (1975級及1976級建築)之活動的引言
聶華苓序
第一輯 陽光海岸 (大學作品)
第二輯 給濟慈的信
“教堂外的風景”,頁145-52,前半部談天主堂和雷神父的法國文壇見解……
2020.11
小教堂簡介(2):路思義教堂 (The Luce Chapel)和 善牧天主教堂 (台中大度山,1960~70年代)
23分籦
10分50秒起善牧天主教堂 (台中大度山,1960~70年代)
第三輯 陌生的平原
後記
"後來我跟鄭樹森說,我們一起來編一本詩選吧,兩人分頭選了自己讀過喜歡的詩,因為是兩個人,比較有不同的看法,折衷一下彼此的觀點。他完全贊成,於是有了《現代中國詩選Ⅰ》《現代中國詩選Ⅱ》(與鄭樹森合編 ,1989)。"
《現代中國詩選Ⅰ》《現代中國詩選Ⅱ》從沈尹默(1882~1971),到羅葉 (1965~2010),選得有意思,尤其是楊牧的13首 (不知道是否為自選的?)
我中國;你台灣
柯靈《往事隨想》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1988年除夕寫的《聊贈一枝春--向台灣友人隔海拜年》,談到余光中、楊牧、鄭樹森、唐文標、蔣勳.......
"......楊牧先生曾有幸萍聚東京,人如其人,瀟灑的風度記憶猶新。他主編的《中國近代散文選》(原文如此,可能指《現代中國散文選Ⅰ、Ⅱ,1981》),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曾將其中台灣作家的部分印行,命名《台灣散文選》,我受囑寫序,由此一線文緣,得以窺台灣散文燦然如錦的氣象,對許多文采斐然的作家心嚮往之。(頁261)"
《葉珊散文集》中的東海記憶。東海相識50年 (1975級及1976級建築)
****宿舍
大度山居歲月 羅時瑋/第17屆建築系
民國60年夏天尾巴時,是新生入學第一天,就在大學前站牌處走下客運車,眼前幾落平房麵館和彈子房,圍著一小方黃土石子地坪,對面就是東海大學入口。越過兩線道的中港路,路邊都是碎石渣,來到校門口,設有警衛室,旁邊還豎起一支高高的貼黃磁磚的十字柱。
走進蟬聲聒噪的鳳凰林蔭道,傍著一條彎彎小河溝,在河溝沒入路面時,左右兩邊就是男生宿舍入口了。說是入口,也沒設門禁,就從5棟末端拐進去,走過1棟宿舍背後,迎面是一片草坪,草坪後是大屋頂的男生餐廳,往左轉入宿舍區,在9棟樓下川堂領完用品,前面是個粗放的院子,幾棵大榕樹,加上紅磚間砌的曬衣場,四邊是錯落配置的長條宿舍棟,住房部份兩層樓高,隨著坡地局部設有地下層,作浴廁、鍋爐間、儲藏室使用。
找到721寢室,見到了從台北、高雄、台中來的同系同學,興奮地互相自我介紹。每間寢室住六人,裡面都是實木家具,有兩人合用的大書桌、兩人用的櫥櫃以及雙層床,寢室整個面寬都開大窗戶,門口上方也有氣窗,通風採光都很良好。
到傍晚時,端著臉盆到浴室洗澡,赫人發現浴室沒門,還靠窗很近,雖是毛玻璃窗片,不怕被從外面看見,但浴室裡明亮得很不習慣,戰戰兢兢地洗到一半,幾個學長竟然赤條條地加入,大家坦誠相見,生平第一次如此集體淋浴(一般男生應在入學前就在成功嶺受訓時領教過了,但我們建築系要到一年級暑假才到成功嶺受訓),真是新生特別的震撼洗禮。
這可能是東海男生的革命情感源頭,天天如此共浴,穿上衣服還能假裝不認識嗎?7棟在地勢高的一區內,有時水壓不夠,洗澡到一半會停水,只好濕噠噠地再披上衣服,手腳還沾著肥皂泡,端著臉盆越過約農路去下方的宿舍洗,還好多半發生在夜間,遇見認識女生正好路過就裝作沒看到。
宿舍房間的尺寸是刻意設計的,長向可擺足三張床的長度,短向入口這面,門並非設在正中央,門的一邊可容一張床長度,另一邊容得下一個床寬,也就是說房間是以床的長寬模矩設計的,桌櫃尺寸也按此模矩製作,容許有彈性的安排方式。所以在後來每學期開始,室友們就共同討論如何擺放傢俱,每學期都通過共同協商而重新調整,每間寢室的內部擺設都各個不同,以今天的術語來說,就是生活民主的落實囉!
六個生活習慣很不同的人怎麼擠一起過日子呢?有人想熄燈睡覺,有人還要開夜車,有人整天窩在寢室照鏡子剪指甲,有人終日不見人影襪子亂丟臭死人,所有累積的衝突與不滿,平時就靠個人溝通本領,然後每學期重新組寢室換夥伴,再來就按個人需求調動傢俱,所有生活上的齟齬,就在宿舍房間設計的彈性裡化解。
另一個東海特點是勞作制度,大一大二都要做勞作,每天清晨與中午固定時間,要一起掃落葉、洗刷噁心的廁所,還到餐廳後頭大水槽清洗油膩膩碗盤,但惱人的是必須清早點名,缺席次數太多就不及格,勞作不及格須重修,要及格才能畢業。建築系夜間趕圖,通常都爬不起床做勞作,常只好再熬到天亮,做完勞作再回寢室睡覺。
大一基本設計有一次是石膏製作,老師先運一車黏土給我們做粗胚,那一周我們寢室到廁所之間的走廊地面都滿是黃泥巴,教官氣極了,找人來清洗。但次周要翻模灌石膏,寢室到廁所的走廊又立刻變得白花花地一層石膏渣,教官都幾乎瘋了。建築系常要開燈通宵趕圖,60燭光燈泡不夠用,只能改裝200燭光燈泡,電源常因此跳電,整排宿舍瞬間黑暗,一般保險絲很快就燒掉,後來有人就用粗鐵絲來接,反而比較耐用。
二年級時換到823寢室,就住在教官寢室隔壁,那年大家決定要乖一點。開學後聽說將有流星雨,室友們就想說系主任漢先生總要我們做些新鮮事,要如何趁機會來點新鮮呢?大家想到去年勞作工頭盛姐人很好,我們來去找升上大四的她、跟她寢室結為姊弟寢室,於是一行無聊男子就走向女舍721寢室,就在通往音樂系館小徑上方,我們在樓下叫她,報出我們的友誼信息,學姊們倚著陽台欄杆笑得好燦爛。
女生宿舍房間大小跟男舍差不多,但開整片落地窗,外面有陽台。那時全校才七八百人,女舍一樓很多空著,作為穿越空間,男生在宿舍區內從小圓環到女生餐廳之間都可自由走動。但巧妙地隨地勢而分區圍出小庭院/曬衣場,南北向多圍白牆,東西向圍以紅磚透空牆,只供裡面人進出,外人不得而進,動線規劃得巧又嚴密。整個宿舍區以高牆圈起,裡面就是一座沒有賈寶玉的大觀園。
東海宿舍形式簡單,走廊欄杆就是開放式的實木條搭接,走廊也直直通到底,甚至女舍樓梯多是直通樓梯,而且宿舍都用天然材料,白牆灰瓦紅磚檜木,背景統一,無論外人如何誤闖禁區,幾乎毫無藏身角落,立刻就被發現,因此是最具防衛效果、又適度開放的管制空間。
那時候女舍沒通報系統(負責管理的張怡慈先生住在宿舍區中央)、大家也沒手機,男生到女舍找人,可在門口託走過女生幫忙,告訴她要找誰、第幾寢室,她就一定幫忙找到她,若正巧人不在,被託的女生會再走出到門口告知人不在。當然,在以前小圓環那裡,也有男生站在對方寢室下方呼叫名字,被找的女生就大聲回應,跑出陽台說再等一下,有些酷哥還吹聲口哨,裡面女生就知道了。從7棟二樓下來到5棟之間有一小橋相連,從站在圓環的男生眼睛高度,橋面約高出半層樓,女生過橋時翩翩身影,總像仙女下凡一般。
我們有時在系館趕圖到四點快天亮前,讓腦袋休息一下,做張小卡片寫些祝福話語,摸黑到女舍往音樂系館出來的必經路上擺好,然後回寢室休息,一覺醒來就聽到女舍傳來,某某女生撿到那張卡片,又已經瘋傳到哪個女生手上了,這就足夠讓我們快樂一整天。
大三住到1402,這間寢室裡面還有一扇門,我們好奇推開,原來通往鍋爐間,還有一個水龍頭與水槽,大家興奮之餘決定一起來開伙。有室友就從家裡帶來鍋碗瓢盆,有人負責到老師宿舍區小市場採買,烹飪高手蹲地上又炒又煮,飯Q菜香,日子居然過得像是一個家一樣了!只是好景不常,因為洗碗盤的差事總搞不定該輪到誰,就只好遺憾地熄火打烊了。
在那沒有電話手機的年代,所有訊息都靠信件往來,記得入學時每兩人共用一信箱,到我畢業前已變四人共用了。因此,郵局正中的信箱間,是校園聯外也聯內的信息中心,每人每天會報到兩次看信箱。所有海報也都貼在郵局正面,可以讓最多人看見。大四那年,在圖書館與文學院的大菜閒聊,他很苦惱,因為他愛慕一女生,天天寫情書塞到她信箱都被退回,他還給我看他寫的情書,確實讓人不忍卒睹。我們坐著亂聊,想到不如在校園裡寫公開情書,我們說好男的叫東東,女的叫小妮,就在郵局往教堂那條斜徑上,綁上一塊夾板,公開徵求情書。那時有人住教師新村,另批人住坪頂,兩處人就在這裡發表燙人的情話。後來只記得建築系劉胖寫的---「親愛的小妮:我對你的思念,像隻大熊在岩石後面獨自跳舞…」。
住在東海宿舍的日子,真是我們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時光,當時全國只有東海提供得起這麼豪華等級的宿舍。 磚牆砌一塊半磚的厚度,外層是不加修飾的清水紅磚,門窗用的是高級台灣檜木,柱樑框架是清水混凝土(最早期用洗石子),內部空間與外部環境設計成為台灣戰後現代建築經典。130多公頃校地供七八百人教學生活,每人平均使用校地1.5公頃以上,有壓不完的馬路、躺不盡的草坪/原,至今仍是世界現代建築十大代表作之一的路思義教堂,就是每天路過、親近、看星星、談夢想的地方,還有文理大道從開闊坡道變成林蔭蔽天,讓師生往來於濃厚人文氛圍的學院之間。
東海人真是得天獨厚,住讀大度山的點點滴滴必然是一生難忘記憶,這片校園永遠牽繫東海人的心。當年這一切是美國教會在歷史機緣下的創舉,培育出一代代格局不凡、心靈出眾的東海人,今日母校決心藉東海人之力,更新男女生宿舍,寄望以前受惠於校園生活的校友挹注資源,讓未來學弟妹們繼續享有優質的校園住讀環境。這應是一個弘大「校策」的開端,要努力邀集校友回饋參與母校的教育大計。
古三國時代,除了有名的孔明向劉備獻隆中策之外,三國魯肅也向孫權獻了榻上策,建議以江東為根本、「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這成為東吳鼎足三分的國策。東海創校一甲子多以來,校友人才濟濟、也如滔滔長河,母校正思「竟校友所極,聚而旺之」,這是固本壯大之道,惟東海人最能體會在心!
---
住讀東海˙福如東海
東海大學校園的整體規劃,由貝聿銘主持,並邀陳其寬與張肇康合作。貝先生是二十世紀偉大建築家之一,1983年獲頒普立茲克獎(相當於建築界的諾貝爾奬),他最有名作品應就是華盛頓國家藝廊東廂(1978)、巴黎羅浮宮增建(1989); 陳、張兩位先生也在後來都成為傑出建築大師。 他們三位合作完成的本校路思義教堂,獲美國蓋提基金會「現代長青計畫」(Keeping It Modern)於2014年選為全球十大最佳現代建築之一,與雪梨歌劇院並列,獲得高額保存調研補助。整個校園的早期建築是台灣戰後的現代建築最佳範例,路思義教堂已登錄為國定古蹟(2019),其他建築物也正陸續被登錄為國家重要文化資產。
榕樹夾蔭的文理大道,兩旁是行政單位與各學院,都呈合院格局與統一屋型,在鐘塔之前的早期建築群的形式表現,就是全校建築設計的基本準則:灰瓦斜屋頂、露明的紅磚牆、水泥柱樑框架(先期以洗石子表面處理、後期為清水混凝土表面)、檜木門窗等,皆為不加修飾的、且高觸感的天然質料。全校屋頂斜率統一為30度(無論是大型的體育館或銘賢堂、或小至郵局與醫護室)、出簷與廊道欄杆、側牆分割、門窗框細部等都一致性處理。因此我們走在校園裡,人總是主角,統一形式的建築成為背景,但這些被統一設計出來的建築,都是世界級的高品質傑出作品。
東海大學於1955年創校時,與當時台灣大學,為全國僅有的兩所大學(清華、交大各於1956、1958年在台復校),其他皆是理工或法商學院。東海創校富有高度理想色彩,採小班制、導師制,並開創圖書館開架管理、勞作制度、師生住校等獨有規定,學生宿舍也不管制燈火,出入圖書館不設限儀容(曾經教官要求圖書館禁止奇裝異服、穿拖鞋的學生進入圖書館,為美籍館長婉拒,他歡迎所有師生前往使用)。
東海學生宿舍同樣保持高度開放自由的住宿空間。 宿舍整體配置受歐洲早期現代主義「新風格」(De Stijl)影響,平面上採取一橫一豎正交組合,彼此互成90度關係,扣接成區,且多是兩兩相接,很少有三棟接在一起。這是全國僅有的宿舍配置組合,是第一個、也是唯一案例。這樣的配置方式,形成又圍封、又開放的似院非院的簇群空間關係,人在宿舍區內、感受到的不是靜止的內部,而是流動、穿透、又富有層次感的內向環境。加上校園位處坡地上,一長棟房子的頭尾兩端有時相差一層樓高度,因為基地一邊高一邊低的緣故,看來好像房子底部從土裡長出來。加上駁坎、階梯、走廊變橋道,這些附加的形式元素,使宿舍區內充滿豐富的空間變化。
如同校園建築形式的統一外觀,各個宿舍屋形及附加元素也皆統一設計,因有大出挑屋簷、連續的開放走廊樓版及欄杆、及駁坎短牆等,共同形成較強烈的水平感,也強化親地性,使得一進入宿舍區,就感覺放鬆、安穩、受庇護。宿舍單邊走廊也是全國宿舍絕少有的,因東海校地大,可以低密度方式興建宿舍,走廊面多朝向西或北,讓房間大窗戶朝南或朝東,避免西曬及冬季北風。單邊走廊的宿舍,一走出房門就迎見戶外景觀,立刻就可與庭院裡的同學打招呼,對採光通風來說也是高度正面的做法,比起一般中央走廊、兩排房間的生活真是天差地別。走廊欄杆採簡單木作,每一柱間以兩條橫桿加短直桿構成,走廊明亮、沒有死角,可供非正式邂逅或停留,尤其對女舍的安全而言,視覺通透而具有高度防衛性功能。
男舍西區(約農河以西),第1-10棟較早完成,柱樑框架為洗石子表面處理, 東區第12-16棟則為清水混凝土柱樑框架,這五棟相傳是張肇康先生負責設計監造,很嚴格要求施工品質。女舍第1-7棟屬早期興建,為洗石子柱樑,第8-10棟據傳是陳其寬先生設計監造的,柱樑採清水混凝土表面處理,建築品質較佳。女生宿舍比男舍的考慮更佳細緻,首先女舍單元設有後陽台,增添很多住宿情趣,也增加房間私密感。早期女舍區內地面層相當開放,男生可以從樓下穿越,可走到女生餐廳用餐,這是因為設計上使用圍牆巧妙地圈出內外空間。
原來的女舍有兩個出入門禁,除了現在的出入管制點外,從郵局前到第7棟前,原有一通道,在7棟前有一圓環,於3、5棟設有管制點,7棟樓下以圍牆圈起,一樓最邊間不設房間,作為通往舊音樂系館的開放路徑。但後來興建新宗教中心,這條路就不通了,圓環取消,內圍牆拆了,以外圍牆圈住全區。現在第1、2、10棟仍以圍牆圈出庭院,第1、2棟之間也留出地面通道。這些原來的圍牆,沿通道側以白漆實牆圍住,另一側就是鏤空磚砌牆,適度保持開放與通風。
男女宿舍都依固定模矩設計,柱樑跨距、門窗開設、走廊寬度、欄杆高度等都以統一尺寸要求,在房間單元安排上,一面開大窗,另一面開高窗,保持通風良好,最特別的是門扇不是正對房間正中央,木門的一邊牆長90公分,可擺下木床的短邊,門的另一邊墻長180公分,正好木床長向可靠牆擺滿,因此可容許以活動傢俱(桌、櫃、床)進行幾乎無限多的各種擺列可能。
宿舍施工方式也是美式規格,譬如一位曾在瑞士工作過的老師提到,東海建築側面外牆與樑版的施作方法,跟他看到的歐洲標準做法是一樣的。宿舍外牆砌一塊半磚厚(一般外牆多為一塊磚厚-約24公分,室內隔牆則是半塊磚厚),具有很好隔熱隔音防潮效果。露明紅磚牆面則按法國式砌法施作,每一列磚皆是一長一短排列,每塊磚必須彼此錯縫(磚縫需彼此錯開),因此砌到轉角時一定得以七五磚收邊(即長度為一般磚長之3/4),砌到最頂層的磚改豎砌且上方切角,這些七五磚、切角磚都必須特別訂做。後期施工的宿舍棟,柱樑框架都是清水混凝土作法,須以上等模板澆灌、拆模後表面不做任何修飾,因此必須事前規劃好表面開口,混凝土品質也必須嚴格控制,尤其灌漿必須充分震動以使砂漿流滿模板內,否則拆模後即現蜂窩(混凝土漿未充分滿實的結果)。門窗皆採台灣檜木製作,室內做窗台板,整體做工很細緻。這些構造上的講究與要求,使得這些建築物的施工造價,比起當時一般行情,要貴出五倍還多。
比起創校初期時大度山一片紅土、植被貧瘠,經過六十多年悉心培育各種花樹,今天的校園已蔚然成廣袤林海,住在森林裡的宿舍,每天在鳥鳴聲中醒來、晚上星月相伴入眠,夏天蟬鳴悠揚,冬日暖陽高照,這大概也是全國唯一如此沈浸在大自然的住宿經驗,也會是一生難忘的讀書交友、浪漫靜好歲月!
最重要的是,好的建築不只是物質性的優越展示,它更是一種精神性的投射期許。東海校園宿舍不只是提供一個床位而已,它以精湛的整體設計品質為同學安頓一種生活在校園的豐盛經驗,將「人」的存在提升到「為己為人」的生命充實之境界,住讀東海,福如東海,養成為東海人,也正是校歌所唱出的「立心立命,立人極於無窮」的大學博雅教育之道。
---漢清講堂 youtube
274 從東海第七宿舍說起 2019-02-25 徐海偉 鍾漢清
***許邦雄兄對我的回應:
12月17日下午4:02 ·
分享對象:所有人
所有人
嗨!漢清兄, 謝謝你對我拍的百香果家園有興趣, link如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zT5vHNu63o
2019年底在新冠疫情爆發前, 我回台灣曾與陳偉銘(數學系绰號小披頭)開車路過東海, 進去回味一下, 恍如隔世, 真是可怕一下子快50年了. 我與老婆都覺得美國是年輕人的天堂, 但是台灣卻是老年人的天堂. 等疫情過後要漸漸回歸台灣了. 至少一年要一半時間待在台灣. --- 苦邦敬上
苦邦家的百香果 --- 苦邦音樂
苦邦家的百香果 --- 苦邦音樂
苦邦家的百香果 --- 苦邦音樂背景音樂3年前(2018), 我一時興起, 在老羅
1
分享
274 從東海第七宿舍說起 2019-02-25 徐海偉 鍾漢清
YOUTUBE.COM
274 從東海第七宿舍說起 2019-02-25 徐海偉 鍾漢清
274 從東海第七宿舍說起 2019-02-25 徐海偉 鍾漢清
  • 回覆
  • 移除預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