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6, 2020
白鳥之歌 Folklore Catalan: Song of the Birds
Traditional
Folklore Catalan: Song of the Birds
Traditional
Folklore Catalan: Song of the Birds
Friday, August 21, 2020
Saturday, July 25, 2020
畢卡索藝術的秘密. 新潮文庫 13 (1969); 世界美術鑑賞全集: 希臘羅馬專輯 1969
Pablo Picasso 畢卡索藝術的秘密 呂晴夫編譯
Pablo Picasso - The Sculptor, 1931
畢卡索藝術的秘密.
呂晴夫編譯 . 志文出版者社 (, 1975再版 - 297 pages.
編譯序文寫於1969,新潮文庫 13
目次
編譯序
畢卡索的一生
畢卡索的藝術 79
畢卡索與二十世紀藝術 143
畢卡索的總評價 155
畢卡索論藝術 167
畢卡索作品解析 (100幅) 191
畢卡索年譜 289
畢卡索藝術的秘密. Front Cover. 呂晴夫. 志文出版者
検索結果
ウェブ検索結果
世界美術鑑賞全集: 希臘羅馬專輯- 呂晴夫-
志文, 19691 戰後初期已有王白淵撰寫〈台灣美術運動史〉的文章,但真正投入台灣美術史的研究,是從 1970 年代謝里法在《藝術家》雜誌連載《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開始,此後有顏娟英、白雪蘭、賴 明珠、黃冬富、李欽賢、呂晴夫等,再往後是台大、師大等校研究所出來的年輕一代,如:邱琳婷、 廖謹媛、曹筱玥、羅秀枝等,因此約略可以劃分為兩代或三代。
Tuesday, July 21, 2020
Andre Maurois《雨果傳》Victor Hugo and His World 洛夫譯,志文,1975
Andre Maurois 1885~1967 的兩本中文《雨果傳》: Olympio ou la Vie de Victor Hugo, étude historique et biographie (1954 中國版1986;2014);Victor Hugo and His World (1966 台版 1975)
Olympio: The Life of Victor Hugo (English) Hardcover – 1 1 月 1956
作者 Andre Maurois (Author), Gerard Manley Hopkins (Author)
Olympio: The Life of Victor Hugo (English) Carroll & Graf Pub (1985年)
*****
****
Victor Hugo and His World (English) Hardcover – 20 4 月 1966
作者 Andre Maurois (Author)
Hardcover
出版商:Studio; First Edition 版本 (1966年4月20日)
語言: English
ISBN-10: 0670745871
(Promethee ou la vie de Balzac
Andre Maurois | 1 一月 1965
Andrâe Maurois:Prométhée, ou, La vie de Balzac ; Olympio, ou, La vie de (French) Mass Market Paperback – 1
Wednesday, July 1, 2020
Alvin Toffler 三部曲: 【未來的衝擊】Future Shock (1970) Alvin Toffler
新潮文庫的【未來的衝擊】,在70年代初出版,當時,對讀者社會圈,似乎有點轟動。之後,到20世紀末,他的新書,台灣多有翻譯。
Guardian culture
2016年7月1日 ·
Farewell to a futurist
THEGUARDIAN.COM
Alvin Toffler, author of Future Shock, dies aged 87
Toffler was one of the world’s most famous futurists who foresaw how digital t
Alvin Toffler 三部曲:繁簡體字版都有
新潮文庫的【未來的衝擊】Future Shock (1970) Bantam Books,在70年代初出版,當時,對讀者社會圈,似乎有點轟動。之後,到20世紀末,他的新書,台灣多有翻譯。
In 1970, Alvin Toffler predicted that mass customisation would emerge as an antidote to the monotony of mass manufacturing. It's a shift we are starting to see in the fashion industry, reports The Economist 1843 magazine
Wednesday, June 10, 2020
文豪鍾肇政的翻譯作品等;《歌德自傳》(《詩與真實》);鍾肇政、張清吉等人合照1987.11
照片取自林衡哲《雕出台灣文化之夢》
文豪鍾肇政的翻譯作品
"歌德是鍾肇政「情有獨鍾」的世界性詩人、作家,《浮士德》、《少年維特的煩惱》正是他年輕時讀的爛熟的作品,這也讓他在戲劇、小說寫作功力大增,鍾肇政不論是長篇、
取自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翻譯作品 (黑體字 志文出版社)
- 《寫作與鑑賞》,重光文藝,1958年5月。
- 《砂丘之女》〈長篇小說譯作〉,純文學出版社,1967年5月。
- 《戰後日本短篇小說選》,商務書局,1968年。
- 《金閣寺》〈小說〉,晚蟬書局,1969年12月
- 《金閣寺》〈小說〉,與張良澤合譯,大地出版社,1978年。
- 《水月:川端康成短篇小說選》,文皇出版社,1971年。
- 《太陽與鐵》〈理論〉,林白出版社,1972年。
- 《幽默心理學》〈理論〉,林白出版社,1972年10月。
- 《日本人與猶太人》〈理論〉,林白出版社,1972年3月。
- 《結婚之愛:瑪麗.史托普》,林白出版社,1972年。
- 《名曲的故事》〈音樂〉,志文出版社,1974年4月。
- 《冰壁:井上靖》,三信出版社,1974年。
- 《文明的故事》〈歷史〉,志文出版社,1974年8月。
- 《愛的思想史:精神與性之間的戲劇》,文皇出版社,1975年5月。
- 《夫妻之道》,林白出版社,1975年。
- 《歌德自傳》〈傳記〉,志文出版社,1975年12月。
- 《日本人的衰亡》〈理論〉,志文出版社,1976年。
- 《高中生心理學》,林白出版社,1976年。
- 《史懷哲傳:愛與思索的一生》,志文出版社,1977年。
- 《卡爾曼的故事》,志文出版社。
- 《非洲故事》〈隨筆〉,志文出版社,1977年6月。
- 《希臘神話》〈故事〉,志文出版社,1977年6月。
- 《走出迷庇惑》,文華出版社,1977年。
- 《燃燒的地圖》〈小說〉,遠行出版社,1977年。
- 《箱子裡的男人》〈小說〉,遠景出版社,1979年。
- 《朝鮮的抗日文學》〈理論〉,文華出版社,1979年。
- 《名片的故事》,志文出版社,1979年6月。
- 《西洋文學名著精華》,台灣文藝社,1981年。
- 《阿信》,文經出版社,1984年。
- 《一朵桔梗花》,林白出版社,1985年。
- 《台灣連翹》,南方出版社,1987年。
- 《敦煌》〈導讀〉,久大出版社,1989年。
- 《迷你偵探傑作精選》(一)(二),志文出版社,1989年。
- 《羅蘋的告白》,志文出版社,1989年。
- 《假瘋子兇殺案》,志文出版社,1989年。
- 《三色貓探案》,志文出版社,1989年。
- 《毒海怒濤》,志文出版社,1989年。
- 《污染海域》,志文出版社,1989年。
- 《魔鬼女人》,志文出版社,1989年。
- 《迷幻四重奏》,志文出版社,1987年。
- 《殺人機器的控訴》,1989年。?
- 《青春的傍偟》,志文出版社,1991年。
- 《賣馬的女人》,志文出版社,1991年。
- 《週末驚魂》,志文出版社,1991年。
- 《志賀直哉短篇選》,花田出版,1995年。
***
論述[編輯]
- 《世界文壇新作家》,林白出版社,1969年4月。
- 《西洋文學欣賞》,志文出版社,1975年12月。
Monday, June 8, 2020
劉崎《留學散記》。尼采思想過程;《上帝之死:反基督》燒成灰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譯者:孫周興、錢春綺、余鴻榮、徐梵澄
劉崎 1931~ ?,約1962年考上公費留考 "國際公法",英國倫敦大學研究
~~參考劉崎《留學散記》台北:水牛,1966。
---
《上帝之死:反基督》
書名:上帝之死,語言:繁體中文,ISBN:9575450116,頁數:222,出版社:志文,作者:尼采著,譯者:劉崎,出版日期:1968
《上帝之死:反基督》│作者:尼采│劉崎 譯│志文出版社 1977年再版
出書時, Hate and violence stun the Taiwan. 有人將該書燒成灰,寄給出版者。
----
Friedrich Nietzsche suffered severe headaches and eye and stomach problems, and was lonely both personally and professionally. Yet there is joy in his writing too. It came from his long Alpine walks—"Never trust a thought that occurs to you indoors"—and from music
ECONOMIST.COM
A wide-ranging and sensitive biography of Nietzsche
Nietzsche turned to Bizet's "Carmen" when Wagner's "Tristan" lost its hold; it made him a better philosopher, he said
*****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Also sprach Zarathustra
作者: 尼采 追蹤作者
原文作者: Friedrich Nietzsche
譯者: 余鴻榮
出版社:志文
出版日期:1983/
***
***
◎錢春綺『我為什麼要重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尼采說這本書主要讀懂六句,就「功力大增」。 許多老外也都說讀不懂。當然值得一再重來。
****《蘇魯支語錄》台灣正言出版社等也有翻譯
蔡珠兒──和 YC Hsu 。
對,就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最早是魯迅用文言文譯,題為《察羅堵斯德羅緒言》,但他只譯了幾節,就交給徐梵澄,1935年完成後由鄭振鐸出版,《蘇魯支語錄》這書名,也是魯迅擬的,簡潔明賅,清爽多了。
徐梵澄(1909-2000)原名徐琥,是魯迅的學生,國學底子好,又在德國的海德堡讀哲學,精通英法德梵拉丁等多種語文,此書從德文直譯,不經英譯繞路借徑,減少歧誤迷失。
1935年迄今八十餘年,兩岸的尼采譯本眾多,此書尤其紅火,新版不知凡幾,我讀過好幾種譯本,比較之下,還是喜歡這本,以其雅贍有味,最耐讀。(德文極差,只能看中文字面,譯文是否信達精當,就莫宰羊了。)
舉個例吧。大陸知名譯家錢春綺(1946-2010),也譯過此書,亦是由德文直譯,管中窺豹,挑一段比比看:
錢譯:
查拉圖斯特拉三十歲時,離開他的家鄉和他家鄉的湖,到山裡去。他在那裡安享他的智慧和孤獨,十年不倦。
徐譯:
蘇魯支三十歲了,離開他的故鄉和故鄉的湖水,隱入山林。於是,獨自怡悅心神,玩味寂寞,十年間未嘗疲倦。
你覺得哪個好?
呵呵,要是我改稿,會把兩文的「他的」都刪掉,「家鄉」當然是他的,智慧孤獨亦然。
(說明:我這本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收有徐梵澄的新序——他謙稱是「綴言」)
楊索 湊興一下,左邊林建國譯本(遠流版)是1996年購於唐山;右邊雷菘生譯本(台灣中華書局版)是2001年購於水準書局。家中有一堆書是不同版本,有的是因為忘了有書而買,另馬奎斯的百年孤寂有三個版本,則因癡愛致。管理
4
~~參考劉崎《留學散記》台北:水牛,1966。
民國52年改稱中國文化學院,先設哲學研究所,分哲學組與新聞組(取代原來的教育組),再設哲學系。 ... 歷任哲學系所主任、所長有:謝幼偉、李杜、楊希震、劉崎、孫智燊、高懷民、黃振華、李杜、黃慶明、姜允明、林照田、曾春海等諸位先生,
---
《上帝之死:反基督》
書名:上帝之死,語言:繁體中文,ISBN:9575450116,頁數:222,出版社:志文,作者:尼采著,譯者:劉崎,出版日期:1968
《上帝之死:反基督》│作者:尼采│劉崎 譯│志文出版社 1977年再版
出書時, Hate and violence stun the Taiwan. 有人將該書燒成灰,寄給出版者。
----
Friedrich Nietzsche suffered severe headaches and eye and stomach problems, and was lonely both personally and professionally. Yet there is joy in his writing too. It came from his long Alpine walks—"Never trust a thought that occurs to you indoors"—and from music
ECONOMIST.COM
A wide-ranging and sensitive biography of Nietzsche
Nietzsche turned to Bizet's "Carmen" when Wagner's "Tristan" lost its hold; it made him a better philosopher, he said
*****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Also sprach Zarathustra
作者: 尼采 追蹤作者
原文作者: Friedrich Nietzsche
譯者: 余鴻榮
出版社:志文
出版日期:1983/
***
筆記:尼采思想過程一例:Spinoza 或 Spence
梁先生告訴我們十年前一位老朋友的舊作:
查協志版與志文版之不同時看到以下這篇,應該是「少為」 痞子之作:
http://www.ylib.com/class/ topic/show2.asp?Object=gossip& No=33097&TopNo=6119
該貼文的要點:
......舉一例如下,見第九章〈尼采〉,英文本p.414 (Washington Square Press)(按,誠品似乎有售)I sat there waiting--waiting for nothing,Enjoying, beyond good and evil, nowThe light, now the shade; there was onlyThe day, the lake, the noon, time without end,Then, my friend, suddenly one becomes two,And Zarathustra passed by me.
.......按,解讀最後兩句的關鍵,在斯賓諾莎。那一年, 尼采第一次讀到斯賓諾莎,自認為找到了知音、可神交的古人, 於是他從「一」(代表寂寞、孤獨、太一)變成了「二」(代表「 成雙成對」的「雙」、「對」)。
那兩句描繪的是尼采得到靈感寫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的那一刻:就在那時,突然之間我不再孤獨,(因為) 查拉圖斯特拉來到我身邊。......
我對於鮑羅廷說的:"那一年,尼采第一次讀到斯賓諾莎..... "有點疑問,因為尼采是位飽學之士,可能更早讀過斯賓諾莎。 參考下文,
Friedrich Nietzsche had been a pupil at more virile schools ; he heard Empedocles, Heraclitus, Spinoza, Goethe, thinkers who with a calm regard could study Nature without seeking in her some assent to their longings.
https://archive.org/stream/ lifeoffriedrichn00haluoft/ lifeoffriedrichn00haluoft_ djvu.txt
THE LIFE OF FRIEDRICH NIETZSCHE Br DANIEL HALEVY TRANSLATED BY J. M. HONE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T. M. KETTLE, M.P. T . FISHER UNWIN LONDON : ADELPHI TERRACE LEIPSIC: INSELSTRASSE 20 1911
根據此書,當時尼采不滿意Spence 的思想而在孤寂中悟出"查拉圖斯特拉"式表達方式。
梁先生告訴我們十年前一位老朋友的舊作:
查協志版與志文版之不同時看到以下這篇,應該是「少為」痞子之作:
http://www.ylib.com/class/topic/show2.asp?Object=gossip& No=33097&TopNo=6119
該貼文的要點:
......舉一例如下,見第九章〈尼采〉,英文本p.414 (Washington Square Press)(按,誠品似乎有售)I sat there waiting--waiting for nothing,Enjoying, beyond good and evil, nowThe light, now the shade; there was onlyThe day, the lake, the noon, time without end,Then, my friend, suddenly one becomes two,And Zarathustra passed by me.
.......按,解讀最後兩句的關鍵,在斯賓諾莎。那一年,尼采第一次讀到斯賓諾莎,自認為找到了知音、可神交的古人, 於是他從「一」(代表寂寞、孤獨、太一)變成了「二」(代表「 成雙成對」的「雙」、「對」)。
那兩句描繪的是尼采得到靈感寫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那一刻:就在那時,突然之間我不再孤獨,(因為) 查拉圖斯特拉來到我身邊。......
我對於鮑羅廷說的:"那一年,尼采第一次讀到斯賓諾莎.....
Friedrich Nietzsche had been a pupil at more virile schools ; he heard Empedocles, Heraclitus, Spinoza, Goethe, thinkers who with a calm regard could study Nature without seeking in her some assent to their longings.
https://archive.org/stream/lifeoffriedrichn00haluoft/ lifeoffriedrichn00haluoft_ djvu.txt
THE LIFE OF FRIEDRICH NIETZSCHE Br DANIEL HALEVY TRANSLATED BY J. M. HONE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T. M. KETTLE, M.P. T . FISHER UNWIN LONDON : ADELPHI TERRACE LEIPSIC: INSELSTRASSE 20 1911
根據此書,當時尼采不滿意Spence 的思想而在孤寂中悟出"查拉圖斯特拉"式表達方式。
***
本書為尼采晚期代表作,作於1883-1885年之間。是國內最完備的譯本。本書可以說是晚期尼采思想的起點,在尼采思想生涯中占據著特別重要的地位。本書既被當做哲學名著,更被視作德語美文學的經典,尼采自己把它看作是超越歌德和莎士比亞的曠世之作。本書以科利/蒙提那里考訂研究版《尼采著作全集》第4卷為底本,又據第14卷補充翻譯了相應的編者注釋,又做了一些必要的中譯者注釋。
- 作者: (德)尼采
- 譯者: 錢春綺
-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出版日期:2012/06/01
- 語言:簡體中文
尼采假借查拉圖斯特拉之名說出他自己的哲學思想,也可以說是一本查拉圖斯特拉的說教集或者說是查拉圖斯特拉的行藏錄,又有點像聖者傳一類的書,但這位聖者並不是宗教的聖者,而且《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並不像一般宗教書那樣枯燥乏味,卻是具有極高文學價值的散文詩。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詳注本)》是尼采里程碑式的作品,幾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在書中,尼采塑造了一位反基督的形象——查拉圖斯特拉。這個形象以一個新價值的創造者的面貌出現。尼采大力宣傳這個人的自我超越,並預言將來人們可以不要上帝的幫助便能實現自我與人性。在尼采所有著作中本書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影響也最大,在世界上流暢甚廣,一直以來被西方學者譽為世界文學史上的杰作之一。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詳注本)》是尼采里程碑式的作品,幾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在書中,尼采塑造了一位反基督的形象——查拉圖斯特拉。這個形象以一個新價值的創造者的面貌出現。尼采大力宣傳這個人的自我超越,並預言將來人們可以不要上帝的幫助便能實現自我與人性。在尼采所有著作中本書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影響也最大,在世界上流暢甚廣,一直以來被西方學者譽為世界文學史上的杰作之一。
目錄
***
譯者前言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第一部
查拉圖斯特拉的前言
查拉圖斯特拉的說教
三段變化
道德的講座
背後世界論者
輕視肉體者
快樂的熱情和痛苦的熱情
蒼白的犯罪者
讀和寫
山上的樹
死亡的說教者
戰斗與戰士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第一部
查拉圖斯特拉的前言
查拉圖斯特拉的說教
三段變化
道德的講座
背後世界論者
輕視肉體者
快樂的熱情和痛苦的熱情
蒼白的犯罪者
讀和寫
山上的樹
死亡的說教者
戰斗與戰士
◎錢春綺『我為什麼要重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尼采說這本書主要讀懂六句,就「功力大增」。
蔡珠兒──和 YC Hsu 。
對,就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最早是魯迅用文言文譯,題為《察羅堵斯德羅緒言》,但他只譯了幾節,就交給徐梵澄,1935年完成後由鄭振鐸出版,《蘇魯支語錄》這書名,也是魯迅擬的,簡潔明賅,清爽多了。
徐梵澄(1909-2000)原名徐琥,是魯迅的學生,國學底子好,又在德國的海德堡讀哲學,精通英法德梵拉丁等多種語文,此書從德文直譯,不經英譯繞路借徑,減少歧誤迷失。
1935年迄今八十餘年,兩岸的尼采譯本眾多,此書尤其紅火,新版不知凡幾,我讀過好幾種譯本,比較之下,還是喜歡這本,以其雅贍有味,最耐讀。(德文極差,只能看中文字面,譯文是否信達精當,就莫宰羊了。)
舉個例吧。大陸知名譯家錢春綺(1946-2010),也譯過此書,亦是由德文直譯,管中窺豹,挑一段比比看:
錢譯:
查拉圖斯特拉三十歲時,離開他的家鄉和他家鄉的湖,到山裡去。他在那裡安享他的智慧和孤獨,十年不倦。
徐譯:
蘇魯支三十歲了,離開他的故鄉和故鄉的湖水,隱入山林。於是,獨自怡悅心神,玩味寂寞,十年間未嘗疲倦。
你覺得哪個好?
呵呵,要是我改稿,會把兩文的「他的」都刪掉,「家鄉」當然是他的,智慧孤獨亦然。
(說明:我這本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收有徐梵澄的新序——他謙稱是「綴言」)
楊索 湊興一下,左邊林建國譯本(遠流版)是1996年購於唐山;右邊雷菘生譯本(台灣中華書局版)是2001年購於水準書局。家中有一堆書是不同版本,有的是因為忘了有書而買,另馬奎斯的百年孤寂有三個版本,則因癡愛致。管理
4
Wednesday, April 29, 2020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 A Study of Short Story;The solitude of Latin America; 馬奎斯小說傑作集
Poets and beggars, musicians and prophets, warriors and scoundrels, all creatures of that unbridled reality, we have had to ask but little of imagination, for our crucial problem has been a lack of conventional means to render our lives believable. This, my friends, is the crux of our solitude.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Nobel Lecture
English
Nobel Lecture, 8 December, 1982
(Translation)
The solitude of Latin America
賈西斯‧馬奎斯為1982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被評為拉丁美洲最有影響力的作家,是四個已獲得這項榮譽的拉丁美洲作家中第一個哥倫比亞人。他的作品永遠為弱小貧窮者請命,反抗內部的壓迫與外來的剝削。這本《馬奎斯小說傑作集》〈原名:《沒有人寫信給上校》〉在結構與內容幻想與靈性誠如諾貝爾評審諸公所說:幻想揉合了現代的獨特風格,且把寫實主義帶入新的境界;就思想而言,文中反集權與反獨裁的筆觸非常銳利。最特殊的是故事曲折得讓藝術小說也在這方面作的個非苦澀面貌的示範,而可以把通俗小說的可讀性,使讀者感覺非一口氣讀完不為快。這本集子各篇曾分別在各大報副刊以巨大版面刊出,引起極大震撼與迴響。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