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25, 2023

新潮文庫《100個偉大音樂家 》(1981) 《巴洛克音樂 》。林道生與《全音音樂文摘》


 巴洛克音樂 志文出版2001

邱文哲先生詳讀此書,每頁筆記,眉批等。可見翻譯日本書的重要。雖然邱先生是留日的,但是讀翻譯本更方便。

他惟一不滿是封面人物非啓發巴洛克音樂者

而是百多年後的音樂

曹永洋當時當志文出版社主編,似乎資訊不足或督導不周。

Baroque music 近百年來再受重視。台灣是2004年文大藝術學院陳院長開始推動,而組成Taiwan Baroque Orchestra樂團,成為台灣西洋巴洛克音樂的火車頭。三年多前再出現微光樂團,積極在推動西洋文藝復興及巴洛克時期的古樂。很值很去欣賞的的樂團之一




 175)新潮文庫《100個偉大音樂家 》(1981)、Bryce Morrison《李斯特》(1995)中的李斯特 (Franz Liszt 1811 – 1886) ; 李斯特三首《佩脫拉克十四行詩 "Three sonnets of Petrarch"》。台北懷恩堂週五音樂會(林伶美,2022.9.23);【YouTube漢清講堂 227 】《喬治‧ 桑與福樓拜 》:Liszt於1837 兩次與Marie d'Agoult (達古爾造)訪喬治桑Sand的Nohant 居

175)新潮文庫《100個偉大音樂家 》(1981)、Bryce Morrison《李斯特》(1995)中的李斯特 (Franz Liszt 1811 – 1886) ; 李斯特三首《佩脫拉克十四行詩 "Three sonnets of Petrarch"》。台北懷恩堂週五音樂會(林伶美,2022.9.23);【YouTube漢清講堂 227 】《喬治‧ 桑與福樓拜 》:Liszt於1837 兩次與Marie d'Agoult (達古爾造)訪喬治桑Sand的Nohant 居

李志銘──和姜慧珍
其他 2 人

 
【從花蓮看世界──林道生與《全音音樂文摘》】
.
去年底,透過臉書社群串連的奇妙緣份,當時正開始著手編纂《李哲洋談樂錄》一書的我,意外地從《時代的回聲:林道生的人生樂章》這本傳記作者姜慧珍那邊連繫上了林道生的家屬後代,並且相約要找時間前去花蓮拜訪。
及至今年開春(三月),在彼此通信往來的初步安排下,我便隨同紀錄片導演李立劭(李哲洋之子)和他的工作團隊前往位在花蓮吉安鄉的林家宅邸,訪談拍攝早年曾長期支持協助《全音音樂文摘》(李哲洋擔綱主編)翻譯撰稿的前輩音樂家林道生。
當天來到訪談現場,年近九旬的林道生,身體看起來還是相當硬朗、健談,他除了跟李哲洋同年(皆為1934年生)之外,兩人亦有同鄉之誼(出生於彰化),同樣也都是因家人遭受「白色恐怖」事件牽連的受害者(詳情請參閱《時代的回聲:林道生的人生樂章》與《李哲洋談樂錄》)。
根據史料記載,自1972年7月起,林道生開始為《全音音樂文摘》翻譯文章,及至1980年代後,由於國內音樂雜誌漸多、稿約不斷,林道生在《全音音樂文摘》的翻譯文章逐漸減少,直至1989年12月止。
在過去那個資訊匱乏的年代,林道生表示,藉由《全音音樂文摘》刊登的名曲解說和音樂家介紹等譯自日本權威音樂雜誌的翻譯文章,不僅作為當時渴望接觸音樂的年輕人汲取知識養分的重要來源(另外還有志文出版社的「新潮文庫」),更讓許多沒有機會出國的讀者從此打開了通往全世界的音樂窗口,能夠藉由這份小小二十四開的雜誌裡「周遊(神遊)世界各國」。
從花蓮看世界──林道生與《全音音樂文摘》--上報
UPMEDIA.MG
從花蓮看世界──林道生與《全音音樂文摘》--上報
談到現今「後山」(花蓮)最具代表性的音樂家,許多人(特別是花蓮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