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作家郝譽翔、資深編輯人余宜芳而言,自己的文學啟蒙與養分都來自《皇冠雜誌》,成長歷程中許多人從父母的書架上第一次拿到的書,可能就是皇冠文化所出版。以大眾文學為人所熟悉的皇冠,在台灣走過70年,若換算為年齡已是古稀之年,又是立足於眾人定義為「傳統」的出版產業,70歲的皇冠如今的姿態,是老派?優雅?冷靜?堅持?皇冠文化發行人平雲認為:「是初心」。
「以作家為榮,以讀者為尊。」平雲說,這是自父親平鑫濤就定下的社訓,「以讀者為尊」也就意味著看重讀者的閱讀喜好,平鑫濤自創辦皇冠便認為要出「好看」的小說,以《皇冠雜誌》作為大眾文學發表的園地。平雲認為,「不論最初的文學或近年發展的非文學書系,家父的初衷奠定了我們一直和讀者走在一起。」若說皇冠一直以來有其獨特的氣質,「大眾」一詞伴隨著台灣經歷了不同的歷史階段,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對平雲而言,從第一天走進皇冠工作至今,很深的體悟是:「出版這件事總是走在社會趨勢後面」,自己也從不認為能夠「教育」讀者,反而是讀者一直在帶領著出版人思考社會需要解決的是什麼問題?讀者期待讀的是什麼。「出版很少能主動創造什麼潮流,而是真實反應社會需求的變化」。
「很多人說《哈利波特》開創了台灣的奇幻文學市場,但很難說什麼作品有這樣的開創性,更多時候是反映讀者閱讀需求。」而出版人能做的便是及時掌握閱讀的潮流。對平雲而言其實《哈利波特》幾十萬或上百萬的銷售數字,「就只是報表上的數字,看起來很不真實,真正真實的是讀者的回饋。」是看到許多小一的孩子自己抱著書讀,看不懂就自動查生字,即便《哈利波特》第一集2.5萬字已是一般童書的10倍字數!平雲說:「也是在那樣的時候,真正感受到出版的力量,感受到閱讀可以改變一個世化,甚至包括自家的孩子」。
三毛想封筆 親筆信成契機
70年間,皇冠孕育了大量橫跨大眾文學與純文學的台灣作家,倪匡、三毛、張曼娟、侯文詠、張國立、張小嫻等,這些讀者們熟悉的作家總是會持續地與皇冠合作,在來來去去已快速過一句「再見」的時代,和作家維持著似家人般的情誼,平雲憶及父親和三毛的一段故事:初試啼聲便聲名
說起自己和父親的不同,平雲說「父親是全才型的天才編輯」,草創之初平鑫濤身兼編輯、翻譯、行銷、業務、會計,可說是靠個人意志推動整個出版社前進;平雲認為自己則更像是參謀、剎車的角色,「記得自己第一天上班就指出某件事不合理,但這件事卻讓父親大怒,之後我便學會在溝通時提出方案A、方案B,分析個別的優缺點,但最後都還是尊重父親的決策,有時候他認為一定要做的,虧本也會做。我們彼此是對方最大的支持與後盾,對於我想嘗試的,父親也是全然的支持和放手。」
華人IP寶庫 看重編輯力
參與皇冠的工作迄今,平雲認為自己著力最多的是制度化,讓團隊運作順暢,讓出版成為眾人之事。帶著團隊邁入70周年,平雲說:「若自己真有什麼經營之道,就是一直在錯誤中學習。」他認為出版多是在不斷錯誤的嘗試中尋找可能的機會,「一年中若成功的案子有1/3,不成不敗的有1/3,都已經算是我自認很成功的一年。」失敗中學習最多的,便是「不要貪心,專注於適合的選題和路線」,平雲也不斷提醒著自己,回到出版的本質:更謹慎地把可以做的事完成到最好,不急於IP效應,而是在對的時機找對的合作夥伴。
業內大嘆「寒冬」之際,平雲也不諱言在數位時代,閱讀行為和習慣已產生巨大變大,「在休閒娛樂版塊,閱讀已然成為次文化。」70年的老牌出版社如何因應?平雲認為他更看重的是編輯力和人的差異化,「AI做10本書可能都很類似,但一位編輯做的10本書一定很不一樣。」看待出版業,平雲說:「唯有人,賦予了意義」。
不以「量」滿足績效,2023年皇冠整體反而減少17本新書量,是20年來書量最低的一年,「但成績算是10年來的A段班」。70年來出版了逾700位作家,將近7000部作品,堪稱是華人IP的寶庫,IP授權產值估計達上億台幣,但平雲認為出版在此時此刻因應社會風氣、產業生態的改變,最應該做的還是回到做紙本書的起點,「回到當編輯看到好的內容會覺得感動,會好想做點什麼」的初心。
「相信有些作品能超越時代,成為經典。」也許出版業沒有正確或完美答案,對平雲和皇冠而言,與張愛玲的《傳奇》共度80周年,迎接2026年三毛《撒哈拉沙漠》的50周年,以及張曼娟《海水正藍》2025年的40周年,讓故事繼續說予人聽,便是初心。
佳美 (33 ) .皇冠叢書台灣第一大│ 𝐂𝐑𝐎𝐖𝐍 │ 𝐍𝐨.𝟖𝟒𝟎 │ 𝟕𝟎週年紀念特大號 2024.2 │
皇冠叢書台灣第一大,可能超過6000本,十年前, 約5600本.....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