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25, 2024

《死的況味》《死》

 

死的況味

 人生是只能走上一趟的征程,無論聖、賢智、愚、不肖、,無論王公富侯、販夫走卒,每一個人都循著生、老、病、死的軌跡,逐漸步向生命的終點。從來沒有一個人越過生死界線後再回來告訴我們冥界的訊息。所以死神籠罩的另一個國度對我們而言始終是一個謎。


  傑出的作家以敏銳的觀察和感受寫下死亡繁複細緻的面影,逼令大家正視思考死亡的問題。本書精選著名作家鉤勒此一場景的精心傑作五十篇。相信這些鮮明、生動、深刻的描寫將有助於提升凝視生命的尊嚴,從而去思考人生的真謞和深邃的學意蘊。每篇文字前面由編者撰寫引介,以便讀者迅速掌握作品的來龍去脈,堪稱「死亡文學」的經典著作。


*****

中國素來是散文大國,古之文章,已傳唱千世。而至現代,散文再度勃興,名篇佳作,亦不勝枚舉。散文一體,論者盡有不同解釋,但涉及風格之豐富多樣,語言之精湛凝練,名家又皆首肯之。因此,在時下「圖像時代」或曰「速食文化」的閱讀氣氛中,重讀散文經典,便又有了感覺母語魅力的意義。本書系由陳子善、蔡翔主編,中國現代名家經典作品中攫取精華篇目,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對中國現代散文名篇進行一次整體的梳理和分類。

本書是《中國現代經典美文書系》叢書中的《死》。
 

目錄

死后 魯迅
死之默想 周作人
「無限之生」的界線 冰心
人死觀 梁遇春
忘形 馮至
了生死 梁實秋
論不免一死 林語堂
關於死的反思 蕭乾
說死以及自殺情死之類 郁達夫
死的聯想 孟東籬
死的智慧 蔣子龍
與靈魂約會 張潔
渡向彼岸 舒婷
三死 鄭振鐸
悲慘的余剩 川島
看墳人 李健吾
勞生之舟 師陀
生死 柯靈
三過鬼門關 蕭乾
死亡,你不要驕傲 余光中
傷逝 台靜農
名人之死 殘雪
最后的一天 許廣平
給亡婦 朱自清
懷念蕭珊 巴金
祖父死了的時候 蕭紅
我的祖母之死 徐志摩
不死 孫福熙
不死鳥 三毛
哭小弟 宗璞
我對於喪禮的改革 胡適

Monday, July 15, 2024

徐進夫;鈴木大拙 (1870-1966):《禪天禪地》《禪門公案秘傳》《耶教與佛教的神秘教》《鈴木大拙禪論集-歷史發展》《流浪者之歌(悉達求道記)》等等

趙州因僧問:某甲乍入叢林,乞師指示。州云:喫粥了也未?僧云:喫粥了也。州云:洗鉢盂去。其僧有省。











蔡其達



「鈴木對禪的詮釋十分直截明了。一千七百公案之中,他最愛說的或許是俱胝一指禪。他藉此強調:禪要引導我們認識的,是因為受到外界束縛誤導而沒有看到的,自己的另一個部分。那樣才能找到本來統一的完整自我。俱胝無法回答客問,或許是因為俱胝以為答案存在於他和客之間的某處,但事實上俱胝能引以做答的只有自己唯一的本心,而唯一的答案則在來客自己唯一的本心中。」
「新潮文庫」對於鈴木大拙的推薦亦是那些年代的大事,而今有人說出那種驟然而得的頓感,相信當年不少人亦有之。過去有此際遇,當下的年輕人豈會置外呢?


VOICETTANK.ORG

梁國淦;新潮.鈴木.我 | Voicettank | 思想坦克
和「新潮」的再次邂逅要到大三了。在物理系遇上撞牆期的我,放下了系上課程,在文學院流浪。因為難得的機緣,我聽了一堂錢新祖教授短期來訪開設的中國思想史。 名為中國思想史,但似乎是因應學長的犀利要求,錢老師.....

譯人故事(十三):懷念徐進夫先生的宗教情操

2004/9/20 上午10點半到45分,日本NHK播「鈴木大拙 (1870-1966)」的介紹和訪談。雖然聽不懂,不過從字幕的說明,可以了解大意。
聯想起鈴木大拙通俗作品的主要翻譯者徐進夫先生,過世近十年了。由於徐先生是職業翻譯家,幾乎沒人寫紀念的文章,所以我偶爾讀到一篇打抱不平的文章,知道先生晚年居新北投,而那時候我也常常去該地。我從來沒見過徐先生。

我想先生一輩子翻譯的書,數量一定超過百本。我最少讀過近七成,受益甚多,特此說聲謝謝。那時候,還沒養成近兩年自覺地找「翻譯的毛病」之毛病,多好!
我利用GOOGLE 搜索得11頁,大略歸類一下先生的翻譯:以「諸宗教、文學」為主。就某層次而言,他一生的許多心血,似乎都隨風飄逝了;或者變成讀者的一些感受。

文學(與宗教):
我們幾年前有個讀書會,由杜文仁先生主講赫塞(Hermann Hesse)的《玻璃珠遊戲》(Das Glasperlenspiel)。我們約比較台灣大陸的四種翻譯本,文彩以徐先生的最好(雖然他可能從英文轉譯)。



他還翻譯
Hermann Hesse,《流浪者之歌(悉達求道記)》

SIDDHARTHA - FULL AudioBook - by Hermann Hesse - Buddhist Religion & Spirituality Nove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brL1Pb5o00 
約翰.坎尼(Canniny, J)編《世界名著導讀100本》(徐進夫、宋碧雲譯)
《禪天禪地》1981/1987
《鈴木大拙禪論集-歷史發展》1986、
耶教與佛教的神秘教》1984/1989;
霍甫曼著《禪門公案秘傳: 隻手之聲》1983/1985……..


(以上志文出版社   新潮文庫.)。

此外還有《文學欣賞與批評》(幼獅文化事業公司)。《禪與英國文學》(Zen in English Literature and Oriental Classics)(台北:幼獅,1988)。Oscar Wilde(1854-1900)《格雷的畫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晨鐘);托爾斯泰等《死的滋味

諸宗教:
華爾希著(Rev. Vincent M. Walsh)《天主教神恩復興運動》天主教文物服務中心
夏夫斯坦著《神秘經驗》;

蓮花生大士著《西藏度亡經》、Freud, Siegmund著《摩西與一神教》、麥克劉德著《卡盧仁波切行傳》…….

其他:
《世界的昆蟲》…

Friday, July 12, 2024

 參存。找時間讀。


我在荷蘭當都更說客:阿姆斯特丹以人為本的10年街區再生筆記

作者:采和建築師/鄭采和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4年02月02日



二十年前就讀大學時曾看過一則令人印象深刻的新聞

報導中華民國建築學會舉辦的921感恩紀念競圖

由留學荷蘭女建築師鄭采和及團隊獲得首獎

當時覺得臺灣有這麼年輕優秀的建築人真是太強大了

十年前有幸在國北教文創系兼課時

和已回國的鄭建築師一同帶過同一門課

今年鄭建築師出書《我在荷蘭當都更說客:阿姆斯特丹以人為本的10年街區再生筆記》闡述她在荷蘭的學習到工作經歷

詳細介紹對於都市空間議題的觀察、反思與第一手實務操作經驗

http://www.readingtimes.com.tw/readingtimes/ProductPage.aspx?gp=productdetail&cid=mccc(SellItems)&id=JA00046&p=excerpt&exid=54178

對我來說最有趣的是阿姆斯特丹城市空間建構歷程

充滿人類生命與環境搏鬥而發展的智慧

從多元種族問題、文資保存和邊緣地區軸線翻轉都充滿精彩故事

其實也是一部荷蘭經濟發展史

今年是東印度公司興築熱蘭遮城四百週年

閱讀鄭建築師此書參照荷蘭歷史別具意義

書中也處處可見與臺灣都市治理經驗的相互參照

推薦大家開啟有別於臺灣經驗至今對於「都市更新」的想像

以下節錄幾段有趣的文化差異觀察

─────────────


有關占屋

  西方的「占屋」,如果拿來跟我們亞洲城市盛行的違章建築比較,可以反映兩種社會架構的不同。在亞洲,違建是私人空間向公共空間的一種霸占,把自家的空間向外擴建,增大自家的使用面積,卻不尊重公共空間的品質。就算是將頂樓違建出租給藍領階級的租客,獲利的還是擁有產權的屋主。「占屋」,則是強行霸占別人的私人產權,表現了西方人的掠奪主義,但也有一種無產階級對有產階級的反抗意識在裡頭。有趣的是,如果在臺灣,公共空間就等同於沒有產權、領域感模糊的空間,任何人都可以占領一小部分。但跨越到別家的私人空間,則是很不禮貌的行為。在西方,「占屋」似乎已經被文化分子合理化了,而公共空間,卻是大家不敢侵犯的公權力領域。雖然在二〇一〇年,占屋在荷蘭又變成了非法——主要是由於歐洲政治氣候右傾的原因,但是向來政治態度偏左的阿姆斯特丹,政府還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容忍占屋。據說,這是因為阿姆斯特丹的地方政治人物年輕時都當過占屋者,搞過社會運動,所以對占屋有一種情感。


﹌﹌﹌﹌﹌﹌﹌﹌﹌﹌﹌﹌﹌﹌﹌﹌﹌﹌﹌﹌

有關租屋

  有一回,房東公司帶了一位買家來看我們住的房子,請我和我樓上樓下的鄰居打開門讓這名買家看看房子的狀況。那時,我很緊張的問漢娜:「如果買家要買我們這棟房子的話,我們是不是都得搬家?」穿著浴袍的漢娜說:「安啦!如果買家要買,也得接受我們這些租客繼續住在裡面。」我說:「真的嗎?他不能把我們趕走嗎?」漢娜輕鬆的說:「他會幫我們找房子,但如果我們看來看去都不滿意,他也不能怎樣,因為我們有永久居住權!」後來,這名買家雖然沒有向房東購買我們住的房子,我卻對我擁有永久居住權這件事感到不可思議。原來,在阿姆斯特丹,若是在一間合法租來的「社會租金住宅」房子裡居住一年以上,就自動擁有永久居住權。也就是說,如果租客都有按時繳房租,且沒有要搬走的意思,一般的情形下,房東是沒有權力把租客趕走的。就算房子賣給了新東家,新東家也必須「接納」原有的租客。而如果新東家想重新改造房子或拆掉重建,也必須先將租客安置到租客屬意的新居。

﹌﹌﹌﹌﹌﹌﹌﹌﹌﹌﹌﹌﹌﹌﹌﹌﹌﹌﹌﹌

有關交通政策轉向

  如果在谷歌上搜尋「停止謀殺兒童運動」(Stopde Kindermoord)的荷蘭文關鍵字,你會發現一個拍攝於一九七二年舊水管街區的珍貴影片。一開始的片頭,你會看到有別於現今舊水管區到處是自行車及街角公園的都市景觀。那時街區裡到處是汽車,而片中的男孩羅納德.達姆(Ronald Dam)則在街上行走,邊走邊想,越想則越不爽:「為什麼我們越來越不能在街上玩球呢?」他看著鏡頭問。片中記錄了很多當時想安心在街頭玩耍的兒童請求家長及住民加入「停止謀殺兒童運動」的聯署,也能看到第一代「生活型街道」的街道設計及車輛改道的討論。最後影片則停留在孩童詢問老師們政府什麼時候會回應時的天真臉龐,相當觸動人心。

  一九七三年,石油危機帶來了契機,由於中東國家停止販售石油到英美系國家及荷蘭,引發汽油價格的暴漲,促使阿姆斯特丹人開始認真思考能源枯竭可能帶來的潛在問題,並開始更大規模的推廣自行車道的舖設及相關規劃,連當時的荷蘭首相都在電視上推廣自行車為核心的生活方式。而阿姆斯特丹自行車騎士協會的人數也逐年增加。一直到今天,他們仍然不懈地在推廣自行車騎乘,並且也一直在監督市政府改善老舊的自行車道或是危險的路口,甚至拓寬自行車道及建設專用自行車地下道等了五十臺自行車,將它們漆成了白色,並讓它們隨意擺放在城市內供市民使用。因為當時的法律規定自行車一定要上鎖,不能停放在路邊,青年不合作運動在這個共享的過程中還跟警察發生過數次衝突。到了二十一世紀,共享自行車在全球城市已廣泛使用,但少有人知道共享自行車的構想,其實是源自於「白色自行車運動」,只不過約莫再過了二、三十年,才被政治人物重視。

「停止謀殺兒童運動」則由街區住民普頓發起,她因目睹街區車行氾濫的交通現狀,於是發起了這個運動。她曾在媒體上說「我非常擔心兒子的安危」。後來參與她組織的抗爭運動的民眾越來越多,她們發起「無車日」及「街頭餐會」,目標是讓孩子可以回到街上去玩耍。

這樣的持續行動,讓後來很多她們舉辦過聚會的街道變成了「生活型街道」(荷:Woonerf/英:Livingstreet)。「生活型街道」標榜車輛進入街道後減速,在街道上增加更多綠化的面積及共享式的鄰里街坊活動使用,後來也影響了英、美及日本的社區街道規劃。而這樣的街道規劃手法最早在阿姆斯特丹出現,就是出現在我居住的舊水管區的「街區環境改造計畫」之中。

﹌﹌﹌﹌﹌﹌﹌﹌﹌﹌﹌﹌﹌﹌﹌﹌﹌﹌﹌﹌

有關紅燈區的現代化

  二○二二年末,市長哈爾塞馬宣布將會用三個新的「新紅燈區」的地點提案去興建一個垂直化、集中管理的「性專區」複合型大樓,三個地點的其一,可能位於北阿姆斯特丹的NDSM港邊碼頭,其二及其三則可能位於南阿姆斯特丹尚未成型的南軸辦公金融區市郊周邊。哈爾塞馬說公布這三個可能地點的原因,是可以讓市民參與市政的討論,若能選出一個大家都覺得合適的方案,則政府可以出土地,由建設公司出錢來興建並且營運管理,將剩下的兩百四十九戶紅燈櫥窗中的一百戶遷至新的「性專區」複合型大樓,紓解市中心老紅燈區的人潮。在市政府公布的空間效果圖中可以看到,「性專區」複合型大樓內的櫥窗位於頂樓數層,下方則增加了電影院、譚崔瑜珈(英:TantricYoga)教室、同志劇場、性學講堂等等。哈爾塞馬說她腦海中的性大樓是像法國的「紅磨坊」(法:Moulinrouge)那樣,是大家下班後可以去放鬆的地方,帶點優雅的文化氣息,不純然粗俗的地方。

  基督教民主黨(英:Christian Democrats)仍然表示反對,覺得這是一個瘋狂的政策。他們表態認為這樣大張旗鼓的宣揚性產業也未免太誇張了,市政府竟然將性產業當成一個「迪士尼」來經營。代表勞工權益的D66黨則說,這樣的政策完全沒有解決在市中心櫥窗內工作的小姐們的困境,新的「性專區」複合型大樓將提供的是過高的櫥窗租金跟中產化的經營模式,會使得年老的小姐們租不起櫥窗、被產業淘汰,失去工作權的保障。妓權團體PIC則表態,說這樣的集中化管理將使得性工作者及嫖客被標籤化,無法與舊城區混雜的產業及社區調合,性產業應該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該被推擠到城市的郊區,那些看不到的地方。


圖片是2023年過世的馬格南社美國攝影家

艾略特・歐維特(ElliottErwitt)

1968年拍攝的阿姆斯特丹紅燈區一位名叫Parijse Leen的櫥窗女郎

那些年許多櫥窗內都有一幅哭泣的吉普賽男孩畫作

性工作者相信這會帶來好運、財富和幸福




Thursday, July 11, 2024

禪學或東西禪叢書

 The Beinecke Rare Book Library at Yale University was designed in 1963 by Modernist architect Gordon Bunshaft of SOM. For the building's sunken courtyard, Bunshaft commissioned sculptor Isamu Noguchi to create a three-piece "landscape" containing a circle, a pyramid, and a corner-balancing cube — which references the sun, the earth, and chance. (Photo: Ezra Stoller, 1964) #yaleuniversity #Noguchi #modernsculpture

托爾斯泰的哥薩克人

 "The Cossacks" is a short novel by Leo Tolstoy,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863 in the popular literary magazine The Russian Messenger. It was initially titled "Young Manhood" and is believed to be somewhat autobiographical. The story follows the experiences of Olenin, a young Russian aristocrat who joins the army and finds himself in a Cossack village during the Caucasian War (1817-1864). The novel explores themes such as the purpose of life, the nature of happiness, and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truth of primitive rural life and the sophisticated culture of Russian urban society.


Tolstoy's "The Cossacks" has been praised for its energy, poetry, and philosophical insight, foreshadowing the great themes of his later masterpieces. The novel provides a compelling portrayal of Olenin's disillusionment with his privileged existence in Moscow and his quest for a simpler life among the Cossacks. It delves into Olenin's experiences as he strives to adopt the rough and ready lifestyle of the local Cossacks and falls in love with a free-spirited girl, leading to a gripping narrative set in pre-revolutionary Russia.


Overall, "The Cossacks" offers a captivating exploration of personal and cultural themes, showcasing Tolstoy's literary prowess and his ability to weave compelling narratives that resonate with readers.


BOOK: https://amzn.to/3Wh6Y71


You can also get the audio book for FREE using the same link. Use the link to register for the audio book on Audible and start enjoying it.

Wednesday, July 10, 2024

文庫本轉他出版社出版。史懷哲的心靈世界(野村實醫師 邱信典牧師翻譯 陳五福博士校訂 )雅歌 1997等

 玩具手槍 收入 十五篇小說 洪範 1979 

未來衝擊 九零年代等收入 時報文化


1055回想蘭巴倫的日子

高橋功醫師 史懷哲言論集 

內村鑒三言論集等

Sunday, July 7, 2024

魏淑貞、黃哲斌、秦賢次等 人談張清吉2023

 接到「老曹」曹永洋老師的通知,又是同業好友允晨志峰家的新書活動,當然一定出席。


在辦公室被一些公事絆住,到場時,已接近尾聲。看到蔡其達、黃哲斌、莊紫容、張俐璇....,文化及學界朋友熱烘烘的擠滿一屋子。


志文張先生還在世時,老曹曾經找過我,希望玉山社能為張信吉先生出版一本回憶錄。我也去拜訪過張先生,他一直很謙虛的推辭,認為自己不值得出版一本這樣的書。


有一次的書展場合,張先生特地過來打招呼,我再提起,他仍靦腆的推辭。


找人訪談,為他出版回憶錄這件事,終究沒能進行。


曹老師非常尊敬張先生,從學校退休後,長期義務到志文幫忙。我幾次收到他的信,都是從志文出版社寄出的。


年輕時,自己厭惡學校教育,愛看雜書,尤其那時代的女作家如林海音、琦君、徐鍾珮...的散文或小說。志文的書其實看得不多。


倒是我家兒子在高中叛逆時期,不知道為什麼會開始讀志文的書。現在家裡書架一整落的新潮文庫,都是他帶回來的。


志文影響了好幾代的台灣學子,不少朋友認為,文化部的特殊貢獻獎,在張先生在世時,就應該贈與他這個榮譽與肯定。


允晨出版這本《 #張清吉文集 》,非常有意義及價值。除了向出版前輩張先生致敬,也為台灣早期的出版文化史,留下一頁典範與傳奇。謝謝允晨及志峰。


*魏淑貞


---

【老曹】
因為人老珠黃,色衰愛弛,我極少貼自己的照片。然而,凡規則必有例外,因為20歲之前,影響我最深的兩位先生,在今天交集。
一位是曹永洋老師,我曾應《印刻文學誌》邀稿,寫過他的故事。曹老師出身士林杏壇世家,也是史學家曹永和的堂弟,曾任「志文出版社」總編輯,在我最寂寞、最慌亂、最漂泊無定性的高中時期,他以微妙的方式,讓我尋著救溺繩索,不至於漂流到墮落荒海。
當時,我是個害羞又叛逆,好奇又無知的破少年,功課爛,缺乏自信,加上荷爾蒙作祟,讓我專在鼻尖與眉心長出紅豆大的青春痘,被同學笑稱是「觀音菩薩」(阿彌陀佛,罪過罪過),簡直是糟到一無是處。
無趣高中生涯中,唯獨黝黑精瘦的曹老師,上課不時引介志文出版社的新潮文庫,偶爾岔題聊到歷史與政治,忍不住飆句台語三字經。講到激憤處,甚至握拳猛力捶打桌面,嚇醒不小心睡著的同學。
我們跟著叫他的綽號「老曹」,他也不以為忤。
對我而言,曹老師是大人世界複雜知識的一扇窗戶,聽他上國文課時,滔滔博引史懷哲、居禮夫人、羅素、尼采、叔本華、太宰治、芥川龍之介的名句,那些有著音節的外國人名字,那些課本沒教的人性故事,支撐了一段寂寞的,懞懂的,挫敗的,家庭關係惡化的尷尬期。
包括兩次重考的苦悶時刻裡,我胡亂啃讀志文的小說、傳記、電影文字,即使只讀懂七、八成,也當作囫圇牛飲。
不久前,我曾提到,我常努力存零用錢,等著志文出版社「單次購買十本以上六折」的好康,趕緊跑到郵局寫劃撥單。有次,下樓取書,驚喜發現,老闆張清吉騎著腳踏車,親自送書到我家,才知江湖傳說不假。
同為曹老師學生、大我一屆的廖志峰學長,在張清吉先生逝世五週年的今天,出版由曹老師發動的《張清吉紀念文集》,一同響應的還有林衡哲、廖運範、賴其萬、張麗卿、晏山農等共同編者。
幾天前,曹老師交代敝班點名股長黎家慶轉告,囑咐我出席新書發表會,我不敢翹課,傍晚乖乖到場,並與曹老師、廖志峰(左一)、黎股長(右一)合影,當面祝福教師節快樂。
我從來不是聽話的好學生,但奇妙地,一路碰上幾位寬厚包容的好老師。其中,年逾八旬、記性比我還好的「老曹」,以及影響一整個世代的張清吉先生,默默捏塑了年輕時期的我。
謹以這張照片,祝福天下的好老師,教師節快樂。

++++

秦賢次 (現代文學史料研究者) 談其帶張清吉金先生

金溟若(1905年1月4日—1970年6月19日),原名金志超,中華民國作家、翻譯家、記者、編輯,浙江溫州瑞安人,他也是作家、法國文學研究者金恆傑(金載熹);植物學家金恆鑣;台灣名嘴金恆煒3兄弟的父親。



叔本華

“The majority of men... are not capable of thinking, but only of believing, and... are not accessible to reason, but only to authority.”


— Arthur Schopenhauer






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 "The Snows of Kilimanjaro."海明威:《勝利者一無所獲》《沒有女人的男人》《老人與海》《尼克的故事》《海明威短篇傑作選》;《海明威傳》 Martha Gellhorn 缺失落的一代



War is no longer made by simply analyzed economic forces if it ever was. War is made or planned now by individual men, demagogues and dictators who play on the patriotism of their people to mislead them into a belief in the great fallacy of war when all their vaunted reforms have failed to satisfy the people they misrule. ~Ernest Hemingway


(Book: Hemingway on War https://amzn.to/4cLJ1u0 [ad])


(Art: Photograph of Hemingway by Kurt Hutton)

 

  'You have youth, confidence, and a job, ' the older waiter said. 'You have everything.'

'And what do you lack?'
'Everything but work.'
'You have everything I have.'
'No. I have never had confidence and I am not young.'
'Come on. Stop talking nonsense and lock up.'
'I am those who like to stay late in the cafe', the older waiter said. 'With all those who do not want to go to bed. With all those who need a light for the night.'
---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
Ernest Hemingway
I still remember in the Creative Writing Program from the University of Iowa this was the first story we need to read and analyze.
The sheer brilliance of Hemingway's art of stripping language to the bare minimum with all details reaching the depth. The use of dialogues and to portray pictures of the night with the shadow of the leaves on the table in contrast to the light that the waiters speak of.
I perhaps read this fifteen times. Yesterday I read it again in this marvelous Vintage Hemingway edition of "The Essential Hemingway."
I rank this story as Hemingway's best after a near novella "The Snows of Kilimanjaro."

漢清講堂:反思:張清吉先生的事業:新潮文庫(1967~;新潮叢書;新潮新思潮......)與志文出版...
忘記跟曹永洋老師拍照。他提醒許多插圖可觀。
羅曼·羅蘭原著《約翰·克利斯朵夫》(傅雷譯)是我初二讀的第一本大河小說。約45年過去,看到《約翰·克利斯朵夫》(濃縮本),梁祥美譯,台北:志文,2004(49幅由 F. 馬塞瑞爾畫的插圖)。
原插畫竟然有666幅呢。
⋯⋯更多

海明威/著 志文出版社


226 《勝利者一無所獲》14篇
227 《沒有女人的男人》14篇
228 《老人與海》
242 《尼克的故事》


Ernest Hemingway: A Life Story: Carlos Baker: 


258   洛斯·貝克( Carlos Baker )著,楊耐冬譯,《海明威傳》,臺北:志文出版社 ,1981
本書對第3任太太Martha Gellhorn的記載,約只2頁篇幅 ,pp.305~06:

385 《海明威短篇傑作選》,作者:海明威,出版社:,志文,1997/2000



GELLHORN: A Twentieth Century Life
Caroline Moorehead, Author . Holt $27.50 (480p) ISBN 978-0-8050-6553-4

MORE BY AND ABOUT THIS AUTHOR



H Martha Gellhorn (1908–1998) was a woman of enormous accomplishment. Writer and journalist, she covered the major international conflicts of her lifetime, from the Spanish civil war to Vietnam, managed to land on Omaha Beach shortly after D-Day, entered Dachau a few days after it was liberated, observed the Nuremberg trials and, in the course of a long life, visited and wrote about most of the areas of the world. But she was a woman working in a man's world and, as the subtitle of Moorehead's first-rate biography reminds us, hers was a 20th century life, filled with all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private and public existence experienced by most achieving women of her generation. As her first husband, Ernest Hemingway, put it before their acrimonious divorce, "Are you a war correspondent or wife in my bed?" a question Gellhorn finally answered by leaving him. As Moorehead shows, Gellhorn, at once tough and vulnerable, was surefooted in her professional life and capable of enduring friendships with people as varied as Eleanor Roosevelt, Robert Capa (some of whose photos are included) and Leonard Bernstein. Her intimate life was another matter, with both her marriages and her numerous affairs all ending in tears. Moorehead, the author of well-received biographies of Iris Origo and Bertrand Russell, was a friend of Gellhorn's, but the affection and admiration she feels for her subject (to whose papers she had exclusive access) does not prevent her from providing a vivid, balanced and fascinating portrait of a "woman who was oddly deaf to the intonations of feminism," and yet who paid a price for her independent spirit. 16 pages of b&w photos not seen by PW. Agent, Clare Alexander. (Oct. 1)


。。。廖志峯

有些書想到時會重翻,
流動的饗宴是其中之一。
不過,
我其實更早看過失落的一代,
不知道原是同一本。
晨鐘的書也很經典。

重看的書,
每次都看到不同的重點,
之前看時代和文人活動,
這次看海明威的創作觀。
海明威提到創作的間隙,
休息,做愛,閱讀都很重要,
讓創作水井的水源豐滿⋯⋯。
不過我一直沒搞清楚塞尚對他創作上的實質影響是什麼🤔。

月前答應到花蓮演講,
不過,
不知道我和颱風小犬誰先抵達⋯⋯。

這次去花蓮也會講帕慕克的伊斯坦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