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青
托爾金死了五十一年,他生前的著作如今都成了公共財,於是手腳快的出版社就搶著推出《魔戒》的新版本。
公共財誰都能出版,因此市場上要比較的就是誰的版本好,以翻譯書來說,原著就那麼一種,剩下要比的自然就是譯本了。隨著魔戒新譯本推出,我的時間線上又興起了譯本比較,怎樣才能做出好翻譯,甚至台灣翻譯書是不是太多的討論,也都冒出來。
譯本比較不是我的專長,怎樣才能做出好譯本才是我專長。很多人都以為譯本欠佳都是譯者有問題,譯稿不好就是譯者中文太差;以我的工作經驗而言,這兩種評論都是錯的。
出版社推出的譯本太差,表面上是譯者有問題,實情則是編輯才是那個製造問題的關鍵。就像(如果)哀鳳有問題,你應該怪富士康、廣達還是蘋果?
蘋果做手機,她有技術,沒有工廠,她不會自己製造,全都是外包。現在出版社做翻譯書也一樣,沒有人會在社裡養翻譯,全都是外包。
外包是需要有嚴格的品管能力的,蘋果要外包,對協力廠是從頭盯到尾,裡裡外外,技術、良率、產能、價格,甚至員工待遇,全部納入查廠範圍,你要外包,你的品管就不是只管產出的良率,而要延伸到你要外包的對象也要納入品管的範圍。
但台灣的出版社很少有人意識到,做翻譯書從找譯者開始就要做品管,用品管的概念去尋找可靠的譯者;就像蘋果找外包廠那樣。如果你根本不知道你發包出去的譯者到底可靠不可靠,只憑著同學介紹,有人毛遂自薦,或者他前面出過譯作,就以為此人可以勝任,最後譯出來的東西不能看,那也是剛好而已。
前面出過譯作沒法做翻譯水準的判別標準,原因是那很可能是經過痛苦的編輯大改之後的成品。你要找到好譯者,只能像蘋果那樣有實際查廠打過交道才行。
全天下做手機很差的廠很多,你不要找他做就什麼事都沒有。所以譯本差,關鍵不是譯者,而是誰去找了糟糕的譯者,沒有「查廠」就貿然外包。那才是產品會出包的真正原因。
至於說譯稿不能看,是譯者中文有問題……我的經驗不一樣。絕大部分糟糕的譯稿都不是譯者中文不好,而是譯者原文程度太差,看不懂又裝懂,硬譯。看不懂,又不好意思求救(你看不懂也能翻譯喔),要嘛硬著頭皮直譯,要嘛乾脆超譯,你拿原文一對,根本就牛頭不對馬嘴。
但你看他平常寫臉書,文字可正常了,中文一點問題都沒有。翻譯的中文和平常寫中文,能夠把兩種中文合一的人都是有相當翻譯經驗的人才辦得到,翻譯新手通常都會被原文綁架,怎樣都繞不開原文的語法。所以譯稿難讀通常不是中文問題而閱讀原文能力本來就有問題。
至於台灣翻譯書太多,這在十五年前確實是實情,但到了這幾年恐怕就不是了。這幾年因為市場發行量急速萎縮,大部分編輯部都面臨翻譯成本無法用首刷印量攤銷的問題,因此翻譯書占新書的比率現實上是衰退的——可是市場上明明翻譯書就是非常多啊?
沒錯,市場上翻譯書比例很高,但如果你願意一本一本檢查,你會發現現在市場上的翻譯書,一半都是舊書改版重上市。扣掉這一半,純的翻譯新書比例只剩一半了。
台灣現在比較大的問題反而不是翻譯書太多(現在恐怕我們該煩惱的反而是純的新翻譯書太少的問題了),而是低成本的引進書,尤其是簡轉繁的引進書太多的問題。
由於科技進步,簡轉繁的書可以做POD,上電子書,以前出一本書先要投資印刷鋪貨,沒個十幾二十萬沒法上市,現在幾乎可以用零成本的方式簽版權,賣一本就賺一本。簡體書就可以幾千幾千種、無須篩選地大宗引進。反正簡轉繁的成本比起翻譯,簡直就是零成本了。
這是我上個月發文討論台灣的新書統計資訊缺失的一個重點,我們的新書統計無法表現台灣出版產業新生的問題,這是產業的大麻煩。
#R2
牛頓等,早已停刊。日本老牌的朝日周刊,停刊
。。。
陪伴許多孩子成長的《巧連智》月刊已經創刊35年,今(29)日突然宣布,從3月1日開始停止受理新訂閱及續訂,引發討論。據了解,台灣巧連智公司已經向台北市勞動局送出大量解僱計畫書,約200名員工將分批解僱,末來再依日本總公司規畫,調整在台的事業經營策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