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30, 2024

Jimmy Carter, on Death ;曹永洋編《死的況味》《死》Hadji Murat



Jimmy Carter, on Death ;曹永洋編《死的況味》《死》

“I found I was absolutely, completely at ease about death.”
“I’m going to live again.”

“我發現我對死亡絕對、完全放心。” “我還要再活一次。”

據許多認識他的人以及許多僅透過他的遺產與他有聯繫的人說,他的去世給世界、他的社區和他的家庭帶來了空虛。儘管如此,普萊恩斯的許多人也相信他的死不是結束,而是向他記得牧師所宣講的永生的過渡。

他也這麼認為。

His death created a void in the world, in his community, in his family, according to many who knew him and many others connected to him only through his legacy. Despite that, many in Plains also believed that his death was not an end but a transition to the eternal life that he remembered the pastor preaching about.

That’s what he believed, too.


Jimmy Carter, on Death


他還留下了一些東西:在一個以死亡為話題的文化中,死亡常常被視為禁忌,並籠罩在恐懼的氣氛中,他多年來通過寫作、公眾評論和主日學校課程,積累了一系列觀察結果,這些觀察結果相當於對結局的坦誠、清晰、不斷發展的探索。


他在書中描寫了死亡——他寫的書比其他美國總統都多。他在演講和與朋友的通信中討論了這個問題。


這些觀察是他基督教信仰的產物。他的觀點也源於經驗,對死亡的熟悉來自於看到他的許多最親密的家庭成員,包括他所有的弟弟妹妹,都在他之前死去。


他的觀點也受到他自己年事已高的影響。他描述了不可避免的迫在眉睫的感覺,以及堆積如山的健康挑戰,包括已經擴散到大腦的癌症。


2019 年的那天早上,他在主日學說,在2015 年被診斷出癌症後,他認為自己不會活多久。 。他又活了九年。


He wrote about death in books — and he wrote more books than any other American president. He discussed it in speeches and in correspondence with friends.

Those observations were a product of his Christian faith. His perspective also grew out of experience, a fluency with death that came from seeing many of his closest family members, including all of his younger siblings, die before him.

His views were also shaped by his own advancing age. He described the sense of the inevitable looming over him and the health challenges that had piled up, including cancer that had spread to his brain.


「當我 12 或 13 歲的時候,我對此的焦慮變得如此強烈,以至於在每次祈禱結束時,直到我成年之後,在阿門之前我都會添加這樣的話:『上帝,請幫助我相信復活。

“活潑的信心”“Living Faith,” 1996,1996


卡特先生回憶起他年輕時的憂慮,因為在教堂裡了解耶穌基督的受難和復活,以及牧師的佈道,用他的話來說,「所有信徒」將如何「有一天會享受類似的復活」。


“隨著年齡的增長,”卡特先生寫道,“我開始懷疑這是否是真的。”


作為一個男孩,他擔心即使是一絲懷疑都會導致他走向不同的命運,使他永遠與家人分離,尤其是與父母分離。 “這兩個人是我存在的核心,”他寫道,“我無法忍受我不能永遠和他們在一起。”


“By the time I was 12 or 13 years old, my anxiety about this became so intense that at the end of every prayer, until after I was an adult, before Amen I added the words ‘And, God, please help me believe in the resurrection.’”


Mr. Carter recalled the worries he had as a young person, stirred by learning in church about Jesus Christ’s crucifixion and resurrection and by the pastor’s sermons about how “all believers,” as he put it, “would someday enjoy a similar resurrection.”

“As I grew older,” Mr. Carter wrote, “I began to wonder whether this could be true.”

He was concerned as a boy that even an iota of doubt could lead him to a different fate, relegating him to an eternity separated from his family, particularly his parents. “These two people were the core of my existence,” he wrote, “and I couldn’t bear the idea that I would not be with them forever.”


「我意識到我的體力和耐力正在穩步下降,我必須學習如何保存它們,但我欣慰和感激地發現——即使面臨著因肝臟和大腦癌症而早逝的前景——我作為基督徒的信仰仍然堅定不移。

《信仰:所有人的旅程》,2018 年出版

“I realize that my physical strength and endurance are steadily declining, and I am having to learn how to conserve them, but I have found with relief and gratitude — even when facing the prospect of an early death from cancer in my liver and brain — that my faith as a Christian is still unwavering and sustaining.”

“Faith: A Journey for All,” published in 2018


他在幾本書中寫道:“對某事的信仰不是休眠的誘因,而是行動的誘因。”
「例如,如果我是截肢者,我的祈禱不會是恢復我的腿,而是幫助我充分利用自己的狀況,並感謝生命和機會造福他人。目前,我們正在監測我的癌症狀況,我對自己健康的祈禱也與此類似。
《信仰:所有人的旅程》

“Faith in something,” he has written in several books, “is an inducement not to dormancy but to action.”

“If I were an amputee, for instance, my prayer would not be to restore my leg but to help me make the best of my condition, and to be thankful for life and opportunities to be a blessing to others. At the moment, we are monitoring the status of my cancer, and my prayers about my own health are similar to this.”

“Faith: A Journey for All”


「當我的其他家人意識到自己患有末期疾病時,他們可以獲得最好的醫療照護。但每個人都選擇放棄複雜的人工生命維持系統,在一些朋友和家人的陪伴下,平靜地死去。

《衰老的美德》,1998 年出版





“When other members of my family realized that they had a terminal illness, the finest medical care was available to them. But each chose to forgo elaborate artificial life-support systems and, with a few friends and family members at their bedside, they died peacefully.”

“The Virtues of Aging,” published in 1998


「如果我們的醫生告訴我們,我們患有絕症,預計只能再活一年或五年,我們會如何反應?事實上,如果我們仍然健康並且預期壽命還有十五或二十年,我們就會面臨完全相同的問題。
《衰老的好處》

“If our doctors tell us that we have a terminal illness and can expect to live only another year, or five years, how would we respond? In fact, we confront exactly the same question if we are still healthy and have a life expectancy of fifteen or twenty more years.”

“The Virtues of Aging”

「也許我們晚年最令人不安的方面是需要面對我們自己即將到來的不可避免的肉體死亡。對某些人來說,這一事實會帶來巨大的痛苦,有時還會伴隨著對上帝甚至我們周圍人的怨恨。
《衰老的好處》


“Perhaps the most troubling aspect of our later years is the need to face the inevitability of our own impending physical death. For some people, this fact becomes a cause of great distress, sometimes with attendant resentment against God or even those around us.”

“The Virtues of Aging”


----

 Hadji Murat is a novella by Leo Tolstoy, written between 1896 and 1904, and published posthumously in 1912. It tells a compelling story set during the Caucasian War in the mid-19th century, exploring themes of loyalty, honor, rebellion, and the clash of cultures.


The narrative follows Hadji Murat, a historical figure and a prominent Avar chieftain, who defects from Shamil, the leader of the Chechen resistance against the Russian Empire. Murat’s journey is defined by his quest for revenge against Shamil, his loyalty to his family, and his uneasy alliance with the Russians who harbor distrust toward him. Tolstoy vividly portrays the beauty and harshness of the Caucasus region while delving deeply into the moral and psychological struggles of the characters.


The novella serves as a critique of imperialism and highlights the senselessness of war, reflecting Tolstoy’s moral and philosophical concerns. Its stark contrasts between nature, human ambition, and the harsh realities of conflict make it a timeless and thought-provoking work.

死的況味

 人生是只能走上一趟的征程,無論聖、賢智、愚、不肖、,無論王公富侯、販夫走卒,每一個人都循著生、老、病、死的軌跡,逐漸步向生命的終點。從來沒有一個人越過生死界線後再回來告訴我們冥界的訊息。所以死神籠罩的另一個國度對我們而言始終是一個謎。


  傑出的作家以敏銳的觀察和感受寫下死亡繁複細緻的面影,逼令大家正視思考死亡的問題。本書精選著名作家鉤勒此一場景的精心傑作五十篇。相信這些鮮明、生動、深刻的描寫將有助於提升凝視生命的尊嚴,從而去思考人生的真謞和深邃的學意蘊。每篇文字前面由編者撰寫引介,以便讀者迅速掌握作品的來龍去脈,堪稱「死亡文學」的經典著作。


*****

中國素來是散文大國,古之文章,已傳唱千世。而至現代,散文再度勃興,名篇佳作,亦不勝枚舉。散文一體,論者盡有不同解釋,但涉及風格之豐富多樣,語言之精湛凝練,名家又皆首肯之。因此,在時下「圖像時代」或曰「速食文化」的閱讀氣氛中,重讀散文經典,便又有了感覺母語魅力的意義。本書系由陳子善、蔡翔主編,中國現代名家經典作品中攫取精華篇目,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對中國現代散文名篇進行一次整體的梳理和分類。

本書是《中國現代經典美文書系》叢書中的《死》。
 

目錄

死后 魯迅
死之默想 周作人
「無限之生」的界線 冰心
人死觀 梁遇春
忘形 馮至
了生死 梁實秋
論不免一死 林語堂
關於死的反思 蕭乾
說死以及自殺情死之類 郁達夫
死的聯想 孟東籬
死的智慧 蔣子龍
與靈魂約會 張潔
渡向彼岸 舒婷
三死 鄭振鐸
悲慘的余剩 川島
看墳人 李健吾
勞生之舟 師陀
生死 柯靈
三過鬼門關 蕭乾
死亡,你不要驕傲 余光中
傷逝 台靜農
名人之死 殘雪
最后的一天 許廣平
給亡婦 朱自清
懷念蕭珊 巴金
祖父死了的時候 蕭紅
我的祖母之死 徐志摩
不死 孫福熙
不死鳥 三毛
哭小弟 宗璞
我對於喪禮的改革 胡適

曹賜固:《八芝蘭天玉齋隨筆》、《日本短篇小說傑作選》、橫溝正史《獄門島》《》【】『』〈〉「」().—:;

2024年難忘的人與讀物:曹賜固| 《日本短篇小說傑作選.走過來時路》,頁1~10。夏目漱石〈 文鳥〉,頁53~58‧

幾年前討論過此書川端康成文〈並木〉(翻譯成〈街樹〉)頁92~107

曹賜固|先生是曹永洋的父親,著作/翻譯:《八芝蘭天玉齋隨筆》、《日本短篇小說傑作選》、橫溝正史《獄門島》。

 
 むかし美しい女を知っていた。この女が机にもたれて何か考えているところを、うしろから、そっと行って、紫の帯上おびあげのふさになった先を、長く垂らして、頸筋くびすじの細いあたりを、上からまわしたら、女はものうに後を向いた。その時女のまゆは心持八の字に寄っていた。それで眼尻と口元には笑がきざしていた。同時に恰好かっこうの好い頸を肩まですくめていた。文鳥が自分を見た時、自分はふとこの女の事を思い出した。この女は今嫁に行った。自分が紫の帯上でいたずらをしたのは縁談のきまった二三日あとである。


庭下駄にわげた穿いて、日影のしもくだいて、近づいて見ると、公札の表には、この土手登るべからずとあった。筆子ふでこの手蹟である。

https://www.aozora.gr.jp/cards/000148/files/753_42587.html
  


請進入時光隧道,親近士林賢喬梓曹氏父子筆下的老臺灣。 房龍在《人類的故事》序章中寫著:「我12歲時舅動帶我登上 ... 《八芝蘭隨筆》再版緣起曹永洋家父曹賜固(一九○三〜九二)的一生頗富傳奇性。他民前九年(一九○三)出生於士林蘭雅一個農家。



日本短篇小說傑作選/ 分享. 作者:曹賜固|夏目漱石 出版社:志文, 出版年: 1994[民83]. ISBN:9575455800

心理萬花筒  『日本短篇小說選』精選日本名家十五位的小說作品,全書收錄18篇精挑細的傑作。  從夏目漱石、森鷗外、川端康成、井伏鱒二到迄今仍在文壇活躍的三浦朱門、藤枝靜男。  這些作品檔當明顯的映現了近代日本社會結構蛻變中人性的光輝。有如萬花筒般捕捉了芸芸眾生的形貌,對於心理葛藤的掙扎和暗影的刻畫,尤見精密。  這本選集可以視為日本文學大師的縮影和角逐場。

2019.10.31

曹永洋學長過來介紹、紀念他的父親曹賜固先生曹永洋學長過來介紹、紀念他的父親曹賜固先生1903~92












  • 『富士の初雪』(新潮社、1958年4月) - あの国この国、並木、自然、雨だれ、岩に菊、富士の初雪、無言、夫のしない、弓浦市、船遊女、を収録。「あとがき」付。装幀:町春草


    並木(川端康成短編全集)



    並木」の意味は道路の両側などに、一定間隔で並べ植えられた樹木のこと。
    • 並木(1958年1月)?


    【川端康成短篇小說】路樹(2) | 副刊| 人間福報


    2~3
    禿頭樹和黃葉樹並不是從斜坡的第幾棵開始明顯地分開。但可以看出來大約從斜坡中段出現差異。為什麼在斜坡中段變成這樣?這就是添田感到不可思議的地方。

    添田上下班必從這銀杏路樹下面經過。

    這一季秋天感到開始落葉以來,已經過一陣子了。不過,到底什麼時候變成只有下半段禿頭?添田當時幾乎一度想返家告訴妻子或女兒,關於這路樹的變化。

    這件事在傍晚回到家時說了,果然她們二人都沒有發現。

    「爸爸說的沒錯,從二樓看到了。」下樓來的女兒說。

    「可不是?看見了吧?」

    「雖然有些昏暗,還是看得出來。我到斜坡那邊去看一下。」女兒說著,就走出了玄關。妻子喝著為添田而沏的煎茶,沒有跟著去。

    「妳不去嗎?幾子。唔,明天早上也可以。不過,說不定就在今夜一夜之間,連斜坡上面也都變成禿頭樹哩。」

    「但沒有風。」

    「這幾天吹了風嗎?」

    下了小雨,卻沒有颳風。

    斜坡是從東往西上去,所以如果吹強烈的東風,銀杏路樹就有可能只有斜坡下半段落葉。添田這樣想,卻又覺得這想法靠不住。

    想必是昔日同時栽種的路樹,何以在斜坡中段分成禿頭樹和黃葉樹?添田缺乏解明這自然現象的知識,因此試著以各種方式和妻子討論。

    斜坡是東西向,所以路樹大抵平均承受陽光。只是朝陽和夕陽的承受方向是東下和西上,這有微妙的差異吧?還有,近來風雖然不強,卻也有東風西風之別吧?諸如此類都是不確定的話,添田仍邊說邊試著閉上眼睛尋思斜坡一帶的地形。已住慣的地方,其實不必閉目思索也知道。然而,與落葉的關係卻不清楚。

    「無論如何,銀杏的葉子可能是屬於對某種東西敏感而落葉的種類。」

    幾子覺得這時候丈夫情緒良好,便說出了她想說的話:

    「今天,唔,是不愉快的事啦。優子善良到讓人驚訝的程度。也許因為出嫁的日子接近的關係,變得更加善良。等一下她回來,可別罵她。」幾子先提醒地說。
    那是在下午幾子帶著女佣出門購物的時候,女兒優子單獨在家裡。

    優子把座椅搬到有陽光的走廊,編織著毛衣。忽然聽到女人的聲音說:

    「小姐,這裡有化粧品和香皂,也有很好的毛線,請妳買一些。」

    那個女人赫然出現在身邊,讓優子嚇了一跳。

    從大門有花朵盛開的山茶花圍籬,玄關側邊有木門。不知是門開著,或因低矮,女人自己推開木門,逕自走進院子來。不過,看到那年輕女人揹著幼兒,優子的警戒心就放鬆了。

    女人日曬的臉龐略微浮腫,但頭髮還算梳理整齊,稍胖而矮小,濃濃塗抹著色彩樸素的口紅,圓臉上浮著微弱的笑意。背著略大的布包袱。雖然沒有強行推銷,優子仍然不自在地回答了奇怪的話:

    「毛線我也有,不需要啦。」

    「我想我的毛線比這個好。」

    女人踩著踏腳石走過來,站在脫鞋石上,冒失地探視優子的毛線並且伸手抓取。然後回頭看庭院。

    「好棒的院子,真巴不得能住在這種住宅裡。」

    「我不需要買什麼。但妳可以把寶寶放下來,稍微休息一下。」

    「真的?」那女人把包袱放在走廊,毫不躊躇地解下背後的嬰兒。「這麼乾淨的地方,真對不起。」尿布的氣味散發出來。

    「這樣到處走動,要找個餵奶的地方都困難。」

    「好可愛,幾個月了?」優子從座椅側身探視。

    「十一個月。雖然說自己的孩子不成為負擔,但整天揹著走路,是很重的負擔哩。」

    年輕女人拉起毛衣下襬,翻開內衣,給孩子餵奶。略呈青色的女人乳房豐滿,乳汁似乎很豐富,孩子不時被噎到。白色乳汁從嘴角流出來,優子靠過去,以指尖擦拭這嘴角。孩子吮吸一口乳汁,喉嚨就顫動一下,顯得好可愛。優子看著那女人脹大的乳房,並不特別覺得怎樣。那女人也沒有羞臊的神態。

    「也可以在這裡換尿片嗎?」女人問,「善良的人家實在不多。」

    優子看著女人的動作,待她換完,把孩子抱過來。一接觸到嬰兒柔軟的肌膚,優子的手指就湧出了愛,一時放不開手。

    「府上沒有小孩吧?」女人問。

    「是的。」

    「小姐一個人?」

    「有哥哥。」

    「好美滿的生活。像我這種人,真巴不得就這樣在這裡待下來。」女人看著院子說。

    優子原想問孩子父親的事,但覺得不該多管閒事。

    女人沿著踏腳石走到植物籬笆旁邊,好像想去嗅山茶花的香味。

    「開得真多。」

    她是懷著怎樣的心境在看山茶花?優子覺得這矮胖的女人背影怪可憐的。

    優子仍抱著嬰兒,走進起居室拿錢包。那是和母親共同花用的,也就是廚房用的錢包。

    「妳有怎樣的毛線?」

    「小姐,妳讓我休息就已經夠了。」女人邊說邊隨手解開包袱。毛線只有藍色和粉紅兩束而已。優子買下了粉紅色毛線。

    這當中孩子發出伊伊嗚嗚的聲音,在走廊爬動。

    「好開心呢。因為在寬廣的地方,心情很好。」

    優子問,嬰兒是不是已經會吃餅乾?然後進入裡面,立即出來時,女人已經揹起孩子,預備離開了。優子仍塞給她一小包餅乾。

    「小姐,謝謝妳。我挨家挨戶走動,很少看到善良的面孔。」她說著,掩遮了一下微紅的臉。

    「小姐,我會再來的,有好東西時一定會送來。」

    女人離開後,優子把剛買的毛線放在腿上觸摸,一面想起嬰兒肌膚的觸覺。然後調眼看籬笆那邊的山茶花。每天看慣了,似乎不知道花正盛開,花朵多到不可思議的程度。不過,那女人究竟是懷著怎樣的心情走近去看山茶花的呢?優子重新這樣想。與女人的裝束無關,放在優子腿上的粉紅色毛線當然是全新的。

    錢包呢?優子在過了一會兒才想起。走廊到處找不到。也許是進去拿餅乾時,放在起居室矮櫃。但所有的抽屜都翻找不到。也沒有掉落在院子。

    ——這些情形,幾子全部告訴了添田。



    5
    優子看著添田臉上問:「爸爸,聽到關於錢包的事了嗎?」

    「聽到了。」

    「對不起。」優子道歉。一時間添田沒有說什麼,優子已接著開口:

    「我今天兩度走過斜坡,白天為尋找錢包,始終看著下面;晚上則看上面,連月亮都看到了。」

    添田笑了一下。

    「我想,白天的時候葉子就已經掉這麼多了,卻沒有發現頭上的樹枝已經光禿禿。」

    「以前也有過這種情形嗎?只有斜坡下面先落葉?」

    對於添田提出的疑問,幾子只斜斜頭說:「不清楚耶。」

    長年居住在這銀杏路樹旁,每年秋天是否都是如此,三個人一時都想不出來。

    「真是靠不住。」添田喃喃自語地說。

    「明年起,要好好留意。」幾子說著,想起明年秋天以後女兒就不在家了,寂寞突然襲上心頭。

    「寫信問一下伸一吧?他常登山,也愛好植物,說不定他知道。」

    「明天拍下路樹寄給他,如何?」優子說。

    第二天早上,幾子也為了要再看看路樹,而送添田到斜坡下面。優子一起出來,先跑著下去,把父母二人拍入路樹照片中。這又是少有的事。

    過了三天後的深夜,吹起了冷風。這時已經進入十二月。添田和幾子在睡床上聽著風聲,一面交談。明天早上,斜坡上段的銀杏可能也大部分落葉了吧?

    「我們家的院子裡一定也會滿地落葉。」幾子說。

    「這倒可以掃乾淨。每年都有的事,所以記得。」

    被冷風吹響的聲音,一定是銀杏樹。銀杏葉飄落屋頂的輕鬆聲響若有若無。

    「優子在最恰當的時候拍下了照片,伸一寒假回來時就可以看到。因為這孩子也說他沒有發現。」

    添田知道幾子因風聲而想起了兒子。伸一給幾子的回信已於今天早上收到,信中說,銀杏路樹落葉的次序他也不清楚。?

    ----

    《獄門島》ISBN:9575455320│志文│曹賜固, 橫溝正史



    photo



    書名:獄門島(獨步九週年紀念版),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5651176,頁數:328,出版社:獨步文化,作者:橫溝正史,譯者:李美惠,出版日期:2015/03/07,類別:文學小說.

    作者橫溝正史
    出版社: 獨步文化
    副标题: 日本推理大師經典07
    原作名: ごくもんとう
    译者李美惠
    出版年: 2006
    页数: 327

    内容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橫溝正史 Yokomizo Seishi(1902-1981)
    日本本格推理小說泰斗
    1902年出生於神戶市,小學時期即受歐美翻案推理小說影響。1921發表處女作〈可怕的愚人節〉。1925年與江戶川亂步初次見面,隔年遷居東京,加入《新青年》編輯部,之後陸續擔任過三種推理小說雜誌的主編。1932年辭去編輯工作,專事創作。1946年春末,《本陣殺人事件》與《蝴蝶殺人事件》兩部純粹解謎推理小說在雜誌連載,大大影響了當時日本本土推理小說的創作水準與風格。1948年,《本陣殺人事件》獲得第一屆日本偵探作家俱樂部獎,開創了本格推理小說書寫的潮流。
    獄門島
    ごくもんとう
    横溝正史による小説
    「獄門島」の画像検索結果
    この書籍はいかがでしたか?



    説明

    『獄門島』は、横溝正史の長編推理小説。「金田一耕助シリーズ」の一つ。1947年1月から1948年10月までの計17回、雑誌『宝石』に掲載された。俳句を用いた見立て殺人を描く。 本作を原作とした映画2作品・テレビドラマ5作品・舞台1作品が、2016年11月現在までに制作されている。 ウィキペディア
    初版発行: 1948年10月
    発行日: 1971年3月30日
    ページ数: 353
    :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