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 the 2019 fire at Notre Dame, archaeologists gained access to dig beneath the cathedral.
What they uncovered astonished them—thousands of fragments of lost art, including pieces of a 13th-century rood screen that had been hidden for centuries. Now, these remarkable discoveries offer a rare glimpse into the cathedral’s original design and medieval past.
To learn more about these newly discovered artifact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head to: https://on.natgeo.com/3VBAh3DAfter the 2019 fire at Notre Dame, archaeologists gained access to dig beneath the cathedral.
What they uncovered astonished them—thousands of fragments of lost art, including pieces of a 13th-century rood screen that had been hidden for centuries. Now, these remarkable discoveries offer a rare glimpse into the cathedral’s original design and medieval past.
To learn more about these newly discovered artifact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head to: https://on.natgeo.com/3VBAh3D此
廖美
< 女性的「銀托子」>
提供女性 “站著” 排尿的工具,已在小圈人裡盛行,方便戶外活動者,不管健走、登山或例如跨年站在「時報廣場 (Times Square)」等待大蘋果降落,沒有急著找廁所的焦慮。
記得每次跨年剛過,單單掩鼻已不足以遮蓋「時報廣場」周邊嗆騷的尿味,男性買啤酒放在 Brown Bag 裡邊喝邊等跨年,喝完擺放在厚重大衣裡接取尿液,趁人不備擺在腳下,跨年倒數興奮推擠,「尿瓶」於是顛倒,尿液四處奔流….
可讓女性隨身攜帶站著排尿的工具,其實是尿壺的變形,製作概念無疑來自十八世紀法國畫家法蘭索瓦·布雪 (François Boucher, 1703-1770) 所繪作品—「親密廁所」(La Toilette Intime) —的啟發 [圖1],圖上描繪一位端莊女子,一手挽起粉紅襯裙和綠色裙子,另一手拿著帶柄瓷質夜壺,站著尿尿。不過,這不是一個舒服的姿勢,女士尷尬站立,穿著長筒襪的雙腿張開,略微彎曲,腳尖踮起,看來好像隨時都會向前傾倒。
站著尿,嗯,恐怕是很多女性在某些場合的需要,但一直無法實現的。
為女性站立解手設計的「湯匙漏斗」,以堅固粉紅塑料,作成長七英寸(約18公分)的橢圓形裝置 [圖2],使用者背對小徑站立,或可凝視遠方,像在欣賞風景一般,然後將彈性腰帶拉開或拉下幾英寸,把漏斗滑到外陰下方,斗端指向地面,遠離鞋子,就可以開始了。
這個讓女性在戶外排尿不需蹲伏的裝置,乍看酷似西門慶作愛的性工具銀托子 [圖3]。只不過,前者解放的是女性受社會禮俗制約的身體,後者則在輔助男性的萎靡。
相關報導文章看這裡:https://www.nytimes.com/2024/12/17/magazine/personal-urination-device.html?fbclid=IwZXh0bgNhZW0CMTAAAR0adwLywKlD-QcI75sx4_Sf3X9KVgt2XH3Sp4mmD6uXIQIcynJRzixaxhg_aem_twBJtZGmEoGYR0XPGx7HIA
花神沒有咖啡館
我實在不明白,為何茱莉安摩爾沒有像凱特布蘭琪、莎莉賽隆、娜歐蜜華茲,或這次共同主演《隔壁的房間》的蒂妲史雲頓一樣,成為同志們喜愛、 追捧的queer icon?
她不僅與new queer cinema浪潮領頭羊陶德海恩斯從第二部長片《安然無恙》(Safe,1995)就開始長期合作,從影數十年來,更演過無數女同志角色——《時時刻刻》、《色.誘》、《性福拉警報》、《扣押幸福》……演技跨度有夠大,可鹽可甜可搞笑,或許是因為外型較溫順,沒有典型的御姐颯氣?
如果我們把新作《隔壁的房間》加進紀錄中,以姬眼檢視其潛藏的同志文本,將會在這個明確宣告以「死亡」為戲劇目標的哀傷故事中,獲得許多額外的樂趣。
(阿莫多瓦去年找伊森霍克及佩德羅帕斯卡來演超難看的短片《荒漠斷背情》,而我覺得,《隔壁的房間》完全可以改名成《森林蕾絲情》。)
觀賞《隔壁的房間》期間,我不斷被茱莉安不隨年歲消減的美貌震驚到——她的大紅唇、不對稱的個性耳飾、精緻的妝容——需要時不時深呼吸以保持冷靜。很難想像,只是到森林小屋陪伴多年未見、想安樂死的好友度過最後一個假期,會需要每天完妝精心打扮?唯一的可能是——「女為悅己者容」,她想要蒂妲飾演的瑪莎記憶中自己最後的樣子,是無窮美麗的。
.
回到電影本身,如同不少人早已評價過的,《隔壁的房間》絕對不是阿莫多瓦最好的作品,甚至能看出他跨進英語圈、找頂流好萊塢明星主演,出現些許適應不良及放不開的跡象,若說他是時候到了 ,威尼斯影展才補給他一座金獅大獎,我也不完全反對。
本片仍有影迷們熟悉的風格,我們可以看到他用獨特的視覺美感,將紐約「阿莫多瓦化」,還有隨瑪莎不斷陳述過往,影像便將口白內容具體化,呈現一段段曲折但直擊情感,不繞道、不囉嗦的小故事,如同俄羅斯娃娃般層層環套的敘事法,則令人想起《壞教慾》。
同時,我們也能感受到創作者變老後的溫柔、沈穩及收斂,以角色處境而言,可視《隔壁的房間》為《痛苦與榮耀》的女版,兩片主角同樣苦惱於衰老與疾病導致的身體不適,並時常回味曾有的性經驗及衝動,不過比起一手調教(?)出來的老班底班德拉斯,阿莫多瓦對仙氣逼人的蒂妲史雲頓,就顯得守規矩許多,或許是不想玷污了仙人的脫俗感,才沒有肆無忌憚用鏡頭意淫肉體?
《隔壁的房間》中的性,大多皆透過瑪莎之口說出來,性像是生命的燃料,在死亡面前,最能體現「曾經活著」的熱度。而不再擁有性慾,是失去生活熱忱最直接的徵兆,除了性之外,瑪莎對過往的興趣更是提不起勁——她不敢翻開太厚的書,因為沒時間看到結局,也不再聽得進音樂,只能欣賞窗外大自然的蟲鳴鳥叫。
.
雖說阿莫多瓦有點顯露老態,但仍可看出他勇於跨出舒適圈的嘗試,《隔壁的房間》改編自美國小說《What Are You Going Through》,片中也不乏他所不熟悉的文化、歷史以及素材引用。
包含瑪莎孩子的爹、她年輕時的情人佛烈德,英年早逝原因即與越戰退伍後的PTSD有關,儘管瑪莎在決定生下孩子時,早就不指望對方盡養育責任,但她刻意避談父親的選擇,卻造成母女一輩子裂痕,導致癌末無助時,還得遠遠牽線尋求多年未見的英格麗(茱莉安摩爾 飾)幫助。佛烈德缺席的事實,好像促使瑪莎擔起父職形象,她成為一名出生入死的戰地記者,親眼見證前男友所經歷過的殘酷與暴力。
瑪莎在伊拉克戰爭期間,遇見兩名疑似同性伴侶的男人(其一是她同行夥伴的前男友),他們拿「在伊斯蘭國家中進行男男性行為」帶來的罪疚感,做為防護罩,掩蓋戰爭現場承受的血腥和心理壓力——大概也只有阿莫多瓦的腦迴路會用男色包裹嚴肅戰爭議題——而身為記者,瑪莎本不該虛構、甚至冒著死亡風險只為呈現「真實」,也不得不隱藏、扭曲她所見的愛情。
是故,「真實與虛構」的辯證乃貫串《隔壁的房間》之重要題旨,所以阿莫多瓦讓英格麗剛好是小說家、剛好在重新聯絡上瑪莎之前才出版一本講述畏懼死亡的小說。得知好友赴死決定後,她再也無法創作,直到瑪莎逝去、塵埃落定後,英格麗才提起筆,將兩人相伴時光的種種書寫下來,藉此,電影拉出了後設的詮釋層次--電影中的小說家書寫真實經歷,而電影本身由小說改編;電影中的主角不斷觀賞、討論其他作品與創作者(喬伊斯、巴斯特基頓、畫家朵拉卡靈頓),而那些創作者的作品,是否又取材自真實的人生經歷?畢竟英格麗都直言,要以卡靈頓的悲劇人生與三角戀為藍本,將實際歷史人物化為虛構小說角色了。
.
最後,提出我好愛的兩場戲,茱莉安表現特別精采:第一是兩人抵達小屋,瑪莎發現她忘記帶最重要的、暗網上買來的安樂死藥,急忙請英格麗即刻載她返家確認(癌症療程副作用導致瑪莎記憶不像過往那麼可靠,所以她必須確認自己所做一切並非虛妄),找到後,當晚瑪莎稍微放輕鬆時,英格麗才試探性地提出--那會不會是種跡象,暗示她不該自殺?
此時的英格麗,心底仍秉持大部分人認為「活著怎樣都比較好」的價值觀,她一方面不想激怒瑪莎,因此用開玩笑的口吻提出,但順從瑪莎的意志、助她完成心願,自己良心又過不去。茱莉安把英格麗搖擺不定、左右為難的掙扎詮釋得深刻又細膩,重點是,她從來不會在瑪莎面前情緒失控,這扣回我開頭提到的--英格麗始終希望瑪莎對自己的印象停留在美麗又溫暖的樣子。
而英格麗唯一一次潰堤,是她謹守著「開/關門之約」,誤以為樓上的瑪莎已死,才獨自崩潰大哭。這場戲的情緒轉折之大、之複雜,直到搞烏龍的瑪莎走出來道歉,並以「當作排演」為由化解,安慰英格麗當那天真的來臨時,她就會因此很熟悉自己將產生的反應。這令人哭笑不得的黑色幽默實在很阿莫多瓦,也貼合著本片探討「真實與虛構」的題旨。
英格麗走在這不知終點何時會驟然降臨的旅程,一開始每一步都膽戰心驚,但她也為了瑪莎,努力調整心態,哀傷之餘,仍享受每刻當下。她牢牢記著兩人漫步森林時的陽光與氣味、瑪莎躺在腿上的姿態,更曾半夜偷跑去同床,凝望她的背影,確認呼吸仍規律起伏著。
《隔壁的房間》真的好浪漫好浪漫,阿莫多瓦藉由一起死亡故事,體現他是真正懂生命之人。
#隔壁的房間
Warner Bros. Pictures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