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本武蔵』と日本人 講談社現代新書 1964 桑原 武夫
nippon.com 繁體字
【歷史上的今天】
慶長17年(1612年)的這天、宮本武蔵與佐佐木小次郎在長門國(今本州山口縣下關市)的舟島(浮在關門海峽上的巖流島)PK對決。不過事實為何,流傳著許多說法。
https://www.nippon.com/hk/japan-topics/g00689/
NIPPON.COM
宮本武藏及其《五輪書》所展現的兵法思想
江戶初期的劍術大師宮本武藏,一生經歷了60多場生死決鬥,未嘗一
----李永熾憶張清吉(2018);李永熾與金溟若/金恆煒的友情:巖流島後的宮本武藏》(三)(四)、《徒然草》;方瑜 、李永熾:《書與你》《馬爾泰手記》《戇第德》;《一生的讀書計畫》《愚神禮讚》《狂人日記》《文學欣賞的樂趣》《三個故事及十一月》等
李永熾與金恆煒的友情,可從翻譯《巖流島後的宮本武藏》(三)(四),台北:四季出版公司,1978.10.31
按:小山勝清《巖流島後的宮本武藏》(一)(二),由金溟若翻譯,台北:四季出版公司,1977.7.20
吉田兼好《徒然草》李永熾譯,台北:合志文化,當代譯叢01,1988
Wikipedia 李永熾: 部分
李永熾(1939年11月28日-),是台灣台中市石岡區人,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畢業,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研究;曾任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目前已退休。長期致力於日本歷史、文化、社會等相關研究,亦譯有多本日文重要著作。1981年時,曾擔任遠景版「諾貝爾文學獎全集」翻譯之一。
重要譯作[編輯]
書名 | 作者 | 備註 | |
---|---|---|---|
1969年 | 《日本近代國家之形成》 | 原口清(日文) | 台北:水牛,1969[1] |
《韋伯的比較社會學》 | 金子榮一 | 台北:水牛,1969[1] | |
《尼采:其人及其思想》 | 工藤綏夫(日文) | 台北:水牛,1969ISBN 9575991796 [1] | |
《歷史與思想》(等著) | 增田涉 等 | 台北:水牛,1969[1] | |
1971年 | 《精神分析導引》 | 宮城音彌(日文) | 台北:水牛,1971[1] |
《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生活》 | 小林秀雄 | 台北:水牛,1971[1] | |
《哥德與托爾斯泰》 | 湯瑪斯.曼 | 台北:水牛,1971[1] | |
《人性的心理分析》 | 宮城音彌(日文) | 台北:牧童,1973[1] | |
《天才的心理分析》 | 宮城音彌(日文) | 台北:牧童,1973[1] | |
《新社會》 | E.H.卡爾 | 台北:牧童,1974[1] | |
《一生的讀書計畫》 | 費迪曼 | 台北:志文,1974[1] | |
《感情的世界》 | 島崎敏樹(日文) | 台北:牧童,1974[1] | |
1975年 | 《戀愛論》 | 斯湯達爾 | 台北:牧童,1975[1] |
《釋迦》 | 副島正光 | 台北:牧童,1976[1] | |
《愚神禮讚》 | 伊拉思摩斯 | 台北:志文。1976 譯者:李映荻。[1] | |
《讀書隨感—傑出的讀書指南》 | 赫曼.赫塞 | 台北:志文,1977[1] | |
《狂人日記:五個幽默諷刺的短篇珠玉集》 | 果戈理 | 台北:志文,1977[1] | |
《孤獨漂泊的尼采》 | 亞斯培(Jaspers, Karl) | 台北:牧童,1977[1] | |
《知識生活的藝術—讀書方法與閱讀體驗》 | 渡部昇一(日文) | 台北:牧童,1977[1] | |
《文學欣賞的樂趣》 | 莫洛亞 | 台北:志文,1978ISBN 9575451708 [1] | |
1980年 | 《山之音》 | 川端康成 | 台北:遠景,1980[1] |
《巖流島後的宮本武藏》 | 小山勝清 | 台北:四季,1980[1] 註:接續金溟若中譯。 | |
《我是貓》 | 夏目漱石 | 台北:遠景,1981ISBN 9575516958 [1] | |
《暗夜行路》 | 志賀直哉 | 台北:遠景,1981[1] | |
《諾貝爾文學獎全集: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 魯道夫.奧鏗 | 台北:遠景,1981[1] | |
《諾貝爾文學獎全集:沈鐘》 | 霍普特曼 | 台北:遠景,1981[1] | |
《諾貝爾文學獎全集:創造的進化》 | 柏格森 | 台北:遠景,1981[1] | |
《諾貝爾文學獎全集:尚.巴華的一生》 | 杜嘉德 | 台北:遠景,1981[1] | |
《諾貝爾文學獎全集:雪國》 | 川端康成 | 台北:遠景,1981[1] | |
《諾貝爾文學獎全集:千羽鶴》 | 川端康成 | 台北:遠景,1981[1] | |
《諾貝爾文學獎全集:古都》 | 川端康成 | 台北:遠景,1981[1] | |
《三個故事及十一月》 | 福樓拜 | 台北:志文,1981[1] | |
《日本精神史一九三一–一九四五》 | 鶴見俊輔 | 台北:學生書局,1984[1] | |
《韋伯傳.上冊) | 瑪利安娜.韋伯(英文) | 台北:遠景,1986[1] | |
《等待的女人》 | 吉行淳之介 | 台北:圓神,1986[1] | |
《豪華大旅館》 | 克勞德·西蒙 | 台北:志文,1986年 | |
《我要活下去》 | 宇野千代 | 台北:大人物,1986[1] | |
《日本掌中小說選》 | 夏目漱石等著 | 臺北市 : 圓神出版 : 聯經總經銷,1986[7] | |
《當代世界小說家讀本 24:斜陽、人間失格》 | 太宰治 | 台北:光復書局,1987[1] | |
《當代世界小說家讀本 29:個人的體驗》 | 大江健三郎 | 台北:光復書局,1988[1] | |
《徒然草》 | 吉田兼好 | 台北:當代,1988[1] | |
《好色五人女》 | 井原西鶴 | 台北:當代,1988[1] | |
《熟夏》 | 藤堂志津子(日文) | 台北:文經社,1989[1] | |
《德國文學入門》(編譯) | 台北:志文,1990ISBN:9575451171 [1] | ||
1992年 | 《雁、山椒大夫》 | 森鷗外 | 台北:久大,1992[6] |
《貓之墓》 | 夏目漱石等 | 台北:久大,1992[6] | |
《燃燒的臉頰》 | 堀辰雄等 | 台北:久大,1992ISBN 9574101843 [6] | |
《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 | 法蘭西斯.福山 | 台北:時報,1993[7]ISBN 9571306517 [6] | |
《「內向世代」小說選》 | 李永熾 策劃、翻譯 臺北市 : 萬象, 1993 ISBN:9576692997[7] | ||
《清貧思想》 | 中野孝次 | 台北:張老師文化,1995[6] | |
《藍色時代》 | 三島由紀夫 | 台北:花田文化,1995ISBN 9578936885 [6] | |
《萬延元年的足球隊》 | 大江健三郎 | 台北:東販,1996[6] | |
重新出版 | 《暗夜行路》 | 志賀直哉 | 台北:商周,2015 |
《個人的體驗:諾貝爾獎獲獎小說五十週年修訂版》 | 大江健三郎 | 台北:新雨,2015[8] |
推理小說(譯作)[編輯]
書名 | 作者 | 譯者名 | 備註 |
---|---|---|---|
《東京車站謀殺案》 | 西村京太郎 | 李方中 | 臺北市 : 志文, 1987ISBN 9575454219 [7] |
《臥舖特快謀殺案》 | 西村京太郎 | 李方中 | 臺北市 : 志文, 1987ISBN 9575454464 [7] |
《恐怖的星期五》 | 西村京太郎 | 李方中 | 臺北市 : 志文, 1987ISBN 9575454227 [7] |
《命運之門]》 | 阿嘉莎・克莉絲蒂 | 李方中 | 臺北市 : 風雲時代出版, 1990 [7] |
《寶藏疑雲》 | 松本清張 | 李方中 | 台北市 : 志文, 1990ISBN 9575454162 [7] |
《終點站謀殺案》 | 西村京太郎 | 李方中 | 臺北市 : 志文, 1991ISBN 9789862272329 [7] |
《死亡約會》 | 阿嘉莎.克莉絲蒂 | 李方中 | 台北市 : 遠景, 1992[7] |
---方瑜 http://homepage.ntu.edu.tw/~chinlit/ch/html/MA3fpro009.htm
9. 方瑜,《書與你》 (譯作),185頁,臺北:志文,1972年。
Books and You by W. Somerset Maugham, from Project Gutenberg ...
10. 方瑜,《馬爾泰手記》 (譯作),254頁,臺北:志文,1973年。
- Die Aufzeichnungen des Malte Laurids Brigge (The Notebooks of Malte Laurids Brigge) (Novel, 1910)
11. 方瑜,《戇第德》 (譯作),臺北:志文,1978年。
#今日壽星之二
「我不同意你的話,但我誓死也要捍衛你說這句話的的權利。」這句表達民主精神的話,一般人都認為是法國思想家伏爾泰的名言,但有人認為是別人在介紹伏爾泰時引伸出來的話。不論此語是否為伏爾泰所講,但絕對是符合他的思想。不過,有一句名言,應該是他的話無誤,那就是他對神聖羅馬帝國的批判:「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
今天是啟蒙時代的法國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伏爾泰(Voltaire)的冥誕。
伏爾泰於1694年11月21日出生於法蘭西王國的巴黎。
父親希望他學法律,他偏偏喜愛詩歌、戲劇、哲學...。伏爾泰在高中畢業後,開始創作諷刺詩,他的論說以諷刺見長,常常抨擊天主教教會的教條和當時的法國教育制度,他也評論朝政,他的犀利筆鋒極吸引讀者,但也因此他也遭到封建專制統治者的不斷迫害。
1717年,他因寫諷刺詩影射宮廷的淫亂生活,被投入巴士底獄關押了11個月。在獄中,他以筆名「伏爾泰」(Voltaire),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劇本,諷刺攝政王的《俄狄浦斯王》(Œdipe)。「伏爾泰」因此聲名大噪。
1726年,伏爾泰又被捕投入巴士底獄達一年。出獄後被驅逐出境,流亡英國。
流亡英國的三年期間,伏爾泰觀察君主立憲的政治制度和當地的社會習俗,深入研究了英國的洛克等學者的理論,以及牛頓的物理學,形成了反對封建專制主義的政治主張和自然神論的哲學觀點。回國後他也開始翻譯介紹牛頓的著作。
1734年,伏爾泰正式發表了《哲學通信》,宣揚英國改革後的成就,抨擊法國的專制政體。出版後即被查禁,並被巴黎法院通緝。他逃至密友夏特萊侯爵夫人的莊園,隱居15年,著書立說。
伏爾泰以捍衛公民自由,特別是信仰自由和司法公正而聞名。在言論審查制度十分嚴厲的時代,伏爾泰仍然公開支持社會改革。伏爾泰的著作和思想,對美國的獨立和法國大革命產生極大的影響。與盧梭、孟德斯鳩合稱「法蘭西啟蒙運動三俠」。
1778年,83歲的伏爾泰回到闊別29年的巴黎,受到人民熱烈的歡迎。但不久即病逝。臨終前,伏爾泰對自己的後事還開了一個玩笑,他交代:把棺材一半埋在教堂裡,一半埋在教堂外。如果上帝讓他上天堂,他就從教堂這邊上去;上帝如果要他下地獄,他可以從棺材的另一頭溜走。其實,這位一生為思想和言論自由而戰的啟蒙鬥士,最後被葬在巴黎的先賢祠。
Candide - Wikipedia
Today, we celebrate French Enlightenment writer, historian, and philosopher, Voltaire, who was born on this day in 1694!
"[Voltaire’s] masterpiece was a tough, skinny novella called 'Candide', which inspired the playwright Lillian Hellman and me to have a bash at it musically. The challenge to us was to dramatize and musicalize the stinging satire of 'Candide' without turning it into burlesque. That’s why this so-called Broadway Show was subtitled an operetta, in which we could play with time, place and style. (Well, we *were* 35 years younger then.)
-Leonard Bernstein, Intro to a performance of 'Candide' in London, 1989
---李永熾
- Lifetime Reading Plan (1960)
《一生的讀書計畫》
克里夫頓·費迪曼(1904—1999),美國最受尊敬的作家和編輯之一。他是《大英百科全書》編委會成員,也是創辦於1926年極負盛名的美國每月讀書會編委會成員。
一生的读书计划
克里夫顿.费迪曼、约翰.S.梅杰 / 马骏娥 / 译林出版社 / 2012
這本赫塞的《讀書隨感》,是李永熾教授沒想到的 (內文沒談,書目可貴)。
The New Lifetime Reading Plan: The Classical Guide to World ...
The New Lifetime Reading Plan: The Classical Guide to World Literature, Revised ... Clifton Fadiman (1904-1999) was a well-known American author, editor, ... will have enough reading to keep you busy and educated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果戈理, 《狂人日記:五個幽默諷刺的短篇珠玉集》, 台北:志文,1977.
除了寫導讀,我也替「新潮文庫」翻譯,用的是「李映萩」這個別號,大多翻譯西方著作,像是費迪曼的《一生的讀書計畫》、伊拉思摩斯的《愚神禮讚》、莫洛亞的《文學欣賞的樂趣》等,小說也翻了不少。記憶中有幾本書比較特別,像《德國文學入門》是張清吉拿給我很多德國文學的資料,我全部讀完後替他整理編寫出來的。還有一本《法國文學與作家》,前半部是別人寫的,十八、十九世紀以後的部分則由我補寫,只不過出版出來時,書裡書外都沒有放我的名字。
李永熾憶張清吉
Wednesday, October 17, 2018 李永熾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