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27, 2023

拉赫曼尼諾夫 「生不逢時!」“死之島” & 交響舞曲–15ips母帶分享 主辦:喻紹發、張己任、徐伯年 十方樂集11月29日晚上7:30

 

「生不逢時!」
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v, 1873-1943)在二十世紀初期以鋼琴演奏而名聞全歐,他也是位作曲家,但是他的樂風卻因過於保守而被一些音樂史家摒棄於二十世紀作曲家名單之外。可是他的作品卻仍被許多愛樂者喜愛,他最出名的作品是《鋼琴協奏曲第二號,升C小調》。
拉赫曼尼諾夫與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是舊識,但是彼此都不欣賞對方方的作曲風格。在當時史特拉汶斯基仍未成大名之時,被樂界認為是「激進派」。兩人彼此互不欣賞似乎是很正常的事,而且很多人都知道他們兩人的「不和」。有一天,鋼琴家亞瑟‧魯賓斯坦(Arthur Rubinstein, 1887-1982)被拉赫曼尼諾夫邀請至家中聚餐時,非常驚訝地發現史特拉汶斯基夫婦居然也在場。他們兩人的太太跟魯賓斯坦解釋說,因為兩位女士在一個場合中認識,而彼此欣賞對方,這個餐會其實是兩位女士互邀的。這兩位「作曲家」開始的談話的確話不投機,拉赫曼尼諾夫一直與史特拉汶斯基爭吵,並指責史特拉汶斯基作品的不是。幾杯老酒下肚後,拉赫曼尼諾夫開始挖苦史特拉汶斯基經濟上的拮据。
「哈哈!你看,你的《彼得路希卡》,你的《火鳥》,至今連一分版稅都沒有!」史特拉汶斯基聽得先是臉紅,後是氣的發白,繼而不甘示弱反唇相譏:
「你又有什麼了不起?你的協奏曲,你的升C小調前奏曲又帶了多少版稅給你?……你還不是靠彈琴過日子嗎?」
正當魯賓斯坦預期一場「大戰」即將開始,兩位作曲家突然一齊坐下來,開始認真的計算,「如果」當時的世界不是那麼混亂(俄國革命,他們兩人都因此流亡國外,又逢世界大戰!經濟恐慌!……)的話,他們的「作品」將可為他們帶進多少財富!之後,兩人互以同情的眼光觀看對方,大嘆兩人「生不逢時」!

「5+」+++怎麼寫?

.

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v, 1873-1943)是二十世紀前半期極負盛名的鋼琴家及作曲家。他大半生雖然活在二十世紀,他的作曲風格卻被音樂史家列為十九世紀浪漫時代的「餘孽」。但是在當時「現代主義」音樂盛行的時代裡,他卻擁有聽眾的支持。他的「C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可以說古典音樂中的「流行曲」。可是很少人知道,他這首樂曲,是在他初次以作曲成功以後,心理上壓力大增,自認為無法繼續創作,而尋求「催眠治療」後的第一部作品。


拉赫曼尼諾夫在莫斯科音樂院時,就是個很好的學生,鋼琴與作曲皆是。有一次期末考時,他在台上考試彈奏自己的作品。那時莫斯科音樂院的記分法,最高的是「5」,如果情況特殊,可以在「5」旁加上個「+」。拉赫曼尼諾夫彈完了作品後,所有的評審,包括柴可夫斯基在內,都給了他「5+」。


之後,他的老師亞倫斯基(Arensky Anton Arenslsy, 1861-1906)告訴柴可夫斯基說,拉赫曼尼諾夫是全校作曲學生中,唯一在近兩週內寫完一首二段體的「無言歌」的人,問柴可夫斯基是否願意聽這首「新作」?柴可夫斯基輕輕地點了一下頭。於是仍在台上的拉赫曼尼諾夫就開始彈奏他的這首「無言歌」。演奏完畢,柴可夫斯基突然興奮地站了起來,開始向在座的每位評審老師耳語。拉赫曼尼諾夫見狀,一時不知如何,懷著一顆忐忑不安的心走下了台。事後,他才知道,原來,柴可夫斯基當時正在說服其他的評審老師,要在「5+」之後多加三個「+」,他無處可寫,只好在「5」的上下左右都加上了「+」號,並且要求其他的老師跟進。這是件史無前例的事,這件事也就在第二天傳遍了整個莫斯科音樂界。

*************************

拉赫曼尼諾夫 “死之島” & 交響舞曲–15ips母帶分享

演出版本: 1. Isle of Death, Op.29 by Reiner/CSO 1959

2. Symphonic Dances for Orchestra, Op.45 by 

Johanos/Dallas SO 1976

主辦:喻紹發、張己任、徐伯年

音樂導聆: 張己任

地點:十方樂集

時間:112年11月29日晚上7:30

拉赫曼尼諾夫 “死之島” & 交響舞曲–15ips母帶分享
演出版本: 1. Isle of Death, Op.29 by Reiner/CSO 1959
2. Symphonic Dances for Orchestra, Op.45 by
Johanos/Dallas SO 1976
主辦:喻紹發、張己任、徐伯年
音樂導聆: 張己任
地點:十方樂集
時間:112年11月29日晚上7:30
俄羅斯大師巡禮第五彈 – 最後的浪漫 Rachmaninoff
Rachmaninoff是一位少見, 真正全方位的音樂家, 因為他集作曲家, 鋼琴家以及指揮家於一身. Rachmaninoff曾經形容他的音樂與同時代的R. Strauss的音樂相比, 他彷彿是赤身裸體, 直接呈現給聽眾, 由此可見他的真性情.
Milstein在他的回憶錄提到, Rachmaninoff雖然流亡到美國, 但仍然是俄羅斯音樂界神一般的存在. 任何俄羅斯的音樂家到了美國, 都以”晉見”拉氏為榮.
對我來說, 他是最”洗腦弦律”的作曲家. 聽完他某些曲子, 常常會被其中的弦律洗腦數天. 像是死之島.
今天要分享的是他著名的交響詩作品”死之島”(Isle of Death)以及他最後的作品”交響舞曲”(Symphonic Dances for Orchestra).
死之島是來自同名畫作(Isle of Death, Arnold Bocklin)的印象而成. 畫中的故事是描繪希臘傳說中渡神夏隆渡送亡靈越過冥河前往地府──一個滿布岩石和柏樹的小島.
作為Rachmaninoff的天鵝之歌的交響舞曲, 分為三段舞曲. 在創作初期, Rachmaninoff曾形容這三段為: 中午, 暮光, 午夜. 雖然最後取消這樣的命名, 可以看得出這是Rachmaninoff終結一生想法之作. 稱為”一生精髓”應該不為過.

活動方式: 於活動時間可自由入場, 低消一杯飲料
註: 每週三晚上為有預定節目的母帶音樂會分享時間. 我們也歡迎有興趣的朋友, 洽談特定曲目與時間, 以音樂沙龍的形式包場舉行. 詳情請洽十方音樂劇場.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